SEARCH
教研之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教研之窗>教师文集

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3-09-07    【字体:加大  缩小
  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高志远
 
在地理教学中,比较法是一种经常运用的方法。通过比较,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不同区域的共性和个性,加深对各种地理事物和地域特征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地理复习的效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常用的比较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类比法
类比法是教师在讲授某一地理问题时,引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简单的说就是“由此及彼”。包括两种比较方式:
①同类同型比较。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被比较的各点相同或相似,具有共同的特征。
比如在讲解季风环流时,就可以与海陆风进行比较,从海洋吹向陆地时候,季风是夏季风,海陆风是发生在白天的海风,都是海洋上温度低、气压高;从陆地吹向海洋时候,季风是冬季风,海陆风是发生在夜里的陆风,都是陆地上温度低、气压高;在讲解锋面时,不管是哪种类型的锋,都会带来阴雨天气。如北美洲与南美洲西部沿海气候类型的比较,都是由于受到西部是高大山脉的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都具有南北延伸的特点。在讲解洋流运动规律时,通过对比南北半球的洋流运动方向,再结合气旋与反气旋的知识,比较出南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模式为反气旋型;
在讲解等值线的时候,可以重点讲解等高线,以等高线为例,先总结他们的共同点:(1)同线等值;(2)等值线应为闭合曲线;(3)等值线一般不相交,也不重合;(4)等值线密集的地方表示该地理要素在单位距离内的变化幅度较大,反之则较小。在讲解具体等值线时,也适当的把它和等高线联系起来,如等高线密说明坡度大,而等压线密说明气压梯度力大;低压槽就类似于山谷,高压脊就类似于山脊;
②同类异型比较。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被比较的各点不同。
如在地质作用这节中,山地形成原因的比较,有的山脉是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有的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形成的,如落基山;有的是断层山,如华山、泰山等;喀斯特地貌中,像溶洞、地下河是侵蚀作用形成的,但溶洞中的钟乳石、石笋、石柱则是沉积作用形成的。
比如在讲解完寒潮后,可以和其他气象灾害从成因、灾害特点、主要防御办法方面进行对比,找出他们的不同点。
二. 纵比法
将同一地理对象在不同时间的不同状况加以比较的方法,其目的在于了解其发展变化过程和规律。如在讲解冷锋和暖锋时,可以按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三个阶段来对比说明天气各有什么特点;在讲解背斜成谷时,可以用示意图的方法,图解背斜由山岭变成山谷的过程。复习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时,可以以二分二至点把全年分成四个阶段,分别分析南北半球各半球,在每个阶段,南半球和北半球的昼和夜谁长谁短,昼和夜是变长还是变短;
在讲解人与环境相处的历史演变可以用下表对比总结
 
历史时期 发展阶段 人地关系
史前文明时期 崇拜自然 恐惧和依赖关系
农业文明时期 改造自然 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加强
工业文明时期 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现代文明时期 谋求人地协调 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三. 并列比较法
并列比较法是把几个同类的地理事象或地理区域并列起来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得到这类地理事象的共性和个性的地理知识,已达到更好的理解地理事物的本质。比如在讲气候类型时,有几对气候类型学生不太容易辨别和区分,可以单独列出来对比。
现以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例,总结出他们的相似点都是全年高温,因为都是热带,都有明显的干湿季,而且雨热同期。不同点:(1)降水量多少不同,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700—1000毫米;(2)热带季风气候雨季短,降水有突变现象,主要集中在6—9月,而且分布在北半球,而热带草原气候南北半球都有分布,雨期要长;(3)降水量较大的月份长短不同: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于200毫米的月份一般有3个或以上,热带草原气候常不足3个。
在讲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分布规律时,比如问到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什么时候昼最长,由于受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影响,有些同学经常误认为是直射该点时昼最长,这时我们可以对比总结一下。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为最大,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也就是直射点所在纬线与所研究点所在纬线的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回归线之间的地区能够被直射,所以就是直射时最大。但昼夜长短问题,可以画一个侧面图,以某条纬线为例子,来讲解直射点在哪一半球,哪一半球就昼长夜短,并且要是一个地区的昼最长或者最短,必须是直射点到达回归线上。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就会加深,也有利于使他们脑海中的知识更具条理。
四. 图像比较法
地图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层次清晰的特点,图像对比起着一定直观作用,它使抽象的地理数据和不易想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因而地图比较法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直观地获得关于比较事象间差异性和相似性的认识。
如在讲解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时,我就用到图像比较。具体做法是先在黑板上板书左图,然后要学生通过看地图册,回答①②③④⑤⑥各是什么气候,各处在什么地形区,哪些是地带性现象,哪些是非地带性现象,①③⑤气候类型相同吗,如果相同,形成原因相同吗?最后再分析如下:①地在赤道附近,应该是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是东非高原,海拔高导致气温稍低,大气对流也不显著,反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⑥地虽然离赤道较远,但由于受到暖流和从海洋吹来的信风的影响,再加上地形抬升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这都是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①③⑤都是热带草原气候,但成因不同,③处是受赤道低气压和信风带交替控制,①地是因地势高,⑤地是因处于信风的背风坡而形成的。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就会很容易的理解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对气候的形成原因也会加深理解。
如在讲锋面的时候,如果只凭口述,学生很难理解他们之间的特点与区别,这里可以用示意图来表示冷锋和暖锋,让学生明白如何辨别他们,并且画图动态的表示冷锋和暖锋的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冷暖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状况变化情况。
除了地图和板图外,利用多媒体放映图像也会有很好的效果,如在讲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中,可以去网上下载锋面雨带推移的动画,可以动态的向学生展示在不同的月份雨带的位置;学习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时,可以用多媒体放映“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通过图的比较,首先让学生知道不同季节分布在陆地和海洋上的主要高低压中心。再通过看图对比得出南半球等压线成带状分布,而北半球成块状分布,在北半球一月份是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7月份是副热带高压带被陆地上的热低压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这样学生容易在脑海中构建一幅心理地图,而且比较容易理解接受,记忆也会更深刻。
五. 联系比较法
联系比较法是把地理对象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以揭示其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的比较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事象内在联系的理解,也有利于揭示地理事象各要素的内在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规律。如在讲解气候类型时候,在学习气候影响因素时可以向学生提问“在亚欧大陆30-40°N,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为什么东岸是季风气候?伦敦和莫斯科纬度都大致相同,为什么气候特征相差非常大?”让学生比较分析,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出相关的结论,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讲到气候类型还可以分析一下相应气候下的农业类型。现举例两列如下: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有余,但光照和热量不足,不利于谷物作物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可发展乳肉畜牧业。在学习大陆自然带分布时,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作一比较,让学生了解它们在分布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对于非地带性,可以把气候类型的特殊性联系起来,如南美洲南部西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虽然处于西风带,但由于是背风坡,而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是气候的特殊性,对应的景观是温带荒漠直逼海岸,是非地带性。还比如由于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所以可以把温度带与作物熟制和主要农作物联系起来。如寒温带和中温带,像东北地区,≧10℃积温分别是﹤1600℃和1600-3200℃,种植的是春小麦,一年一熟;暖温带,像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10℃积温是3200-4500℃,种植的为冬小麦,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等等。
     地理教学方法是多样的,而比较法是教学中一种重要而且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区分地理知识,使知识变得更加富有层次性,也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记得更牢固,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比较法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比较法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2012年获中国地理学会“创新杯”论文评选活动二等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