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教研之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教研之窗>教师文集

读书的收益

发布时间:2013-09-05    【字体:加大  缩小
  读书的收益
杨智慧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作为一位以书为伴的人,我常常扪心自问:什么样的读书才算有收益呢?
  我说收益,仅仅是自我的感觉,不想用有效性这些抽象概念。读一本书,最好要让人永远记住那人那事那情那理,心有戚戚焉,或者要被书中语言艺术的多彩所吸引,冷不防也记住几句,以备不时之需,终身不敢忘。如果能这样,书读得算是有收益了。
  我是教书和读书的人,以读书获得教书资格。我想,我教书应该还要告诉学生如何读书,读书之道不由得不让我们深思。
  有兴趣的阅读,才是真我的阅读,才能是最有收益的阅读。我真正的读书生活,始于大学。我第一次看到大学图书馆那巍巍书山的时候,大有李白“危呼高哉,书山之巅”的感叹,深感自己的渺小和无知。但是,我一时还苦于无法找到一条攀援之路,我只能按照中文系阅读书目指引的路线前进。现在想起来,我还算一个想读书的学生,硬着头皮啃完了《创业史》《三家巷》《红旗谱》等红色书籍,也潜心阅读了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家的大部头文集,现在能留在我脑海里的还是那些性情之作,像巴金的《家》《春》《秋》等,其余的都统统扔进爪哇岛了。于是,我就想,如果当年我不全面撒网,不强迫自己意志阅读,如果当年有人真心指点,寻找我的阅读兴趣点,或许读书的收益更大。
  我做过调查,现在中学生的阅读书目和课文,有许多是永远无法激起学生兴趣的,那些作为名著的作品,学生们找不到感觉,那些健康有益的书籍,他们却情有独钟。我不愿学生们重蹈我的覆辙,特别是在应试教育铺天盖地的时候,我极力信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要学生读自己最喜爱的书,鼓励学生推荐自己最喜爱的作品,倒也其乐融融,收获颇多。当然,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千差万别的,可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兴趣”,我觉得,只要是积极健康的作品,就完全可以凭兴趣阅读;即使是公认的经典作品,如果兴趣全无,也不妨扔弃不管,或略作了解就行。
  支离破碎的阅读,是最无益的阅读,是劳而无功的事情。阅读的最大弊端,就是试题化的阅读,阅读是为了解答问题,功利性强,思维点单一,问题答对了,便成功了,答错了,就对着答案逆向思考,其他的什么都不管,读过之后什么印象也没有。我们高三学生的文学类文章阅读训练,少说也有几十篇,高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的文学类文章阅读,几乎上百上千篇了,但给我们留下来的印象,少得可怜。如此可见,用现代文阅读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无稽之谈,这正如编辑们校正书稿,读书百遍,关注在细枝末节,没有欣赏的心境,这书也是白读了。继而,想到我们的阅读教学,一篇文章,不给学生积累欣赏的时机,而带领学生在题海战术中纵横驰骋,这样的阅读不教也罢。
  “少慢差费”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我很赞成韩军老师的“举三反一”的语文教学观,语文要厚积薄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而我们现实中的语文,还在精讲精论,条分缕析,一篇课文耗上二三课时,还是云里雾里,高深莫测,摸不到什么精髓,师生们害得再苦,也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果真要这样阅读,一本厚厚的原著,我们要耗费多少时间啊,反思起来,我们又能收获多少呢?我曾辅导过一名悟性很高但不喜欢语文的学生,我给了他一套高中语文读本,我们一篇一篇的阅读,一篇一篇的积累,一篇一篇的交流,点到即止,没有系统的讲解,没有题海的追逐,时间过得很快,文章也过得很快,我们都收获了难得的语文之乐,不经意间,他发现了他的语文天才,不再为语文而伤痛。我在想,如果哪一天,我们的阅读课堂少一点艺术的雕琢,多一点阅读的声音,多一点积累的感悟,多一点思维的碰撞,我们阅读的收益或许更大。
  阅读的收益只有自己知道,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盲从。该读哪些书,该如何读书,甘苦寸心知,不过,为收益而读书,该不会错,你说呢?
 
(本文发表于《常德日报》2012年9月10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