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旧站栏目
浅议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0-12-26 20:51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常德汽车机电学校  夏学斌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大量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观念、拓宽思路、解放思想、实是求是,认真研究和深入探索学校德育工作新的特点和办法。
    一、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当前,各教育机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非常繁重,各项工作对教师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对德育有效性的要求和社会对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德育工作在加强和改进中还有许多课题需要进行深入地研究。
    一是学校外部环境变化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课题。一方面我们要利用市场经济的内在特征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必须引导学生形成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基本原则的思想道德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去研究如何在社会和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情况下,坚持学校德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随着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外经济、文化、教育等的交流必将进一步密切。于是,我们要研究如何在培养学生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意识、善于吸收人类文化一切优秀成果的同时,又要帮助学生具备抵御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和抵制一切腐朽思想诱惑、侵蚀的能力,必须指导他们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随着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和科技创新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多媒体技术和电脑网络技术迅速普及,学生接受信息的空间迅速扩大,我们应该及时研究如何在无国界的“网络信息战”中利用和管理并举,教育青少年学生认识信息网络,指导他们提高选择和鉴别的能力。
    二是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学校收费制度的改革,特别是非义务教育阶段逐步实行合理成本分担之后,学生和家长的教育投资、消费的观念逐步加强,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经济关系来看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招生制度的改革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学生择业的自主性都大大增加,这些都强化了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如何处理好“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关系,更加理解、尊重和关心学生,引导他们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栋梁之才。
    三是教育对象即学生群体变化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课题。由于受西方经济、文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学生接触到较多的海外和港台的言情、武打、休闲甚至是格调低下的影视等作品和网络信息,而对世界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接触滞后;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不同,各种家庭的实际状况不同,特别是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不断增加,学生在价值观念、文化素养、基础文明等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对一些基础性的人文知识、历史知识、科普知识、经济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人际交往包括现代文明所要求具备的生活常识等等,有的比较缺乏;由于许多家长对独生子女存在着过分的溺爱、过高的要求、过度的期望和过重的压力,导致学生在普遍缺乏生活磨难的环境中,面对学业、就业等竞争的加剧,面对和他人处理好相互关系能力的薄弱,部分学生变得心理脆弱,心理障碍现象明显增加,容易产生自我中心和较强的功利意识等等;更由于实际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社会现象等,都可能使学生产生知行背离的倾向。所以要研究如何在做好共性道德教育的同时,更细致地关注多种特点的德育教育;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应付挫折的能力。
    二、牢固树立增强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新观念
    一要确立素质教育以德育为核心的观念。原总书记江泽民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是对德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地位的科学界定,这也是我们国家的法定目标。素质教育,德育为核心。其原因是,一个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主要在学校阶段,所以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对学生成长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其内容是,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领会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素质教育,德育为核心。这意味着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意味着德育渗透在各类教育中,并促进教育、体育和美育的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各类教育的载体,为德育奠定扎实的基础,形成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充分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科学引导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在学生参与德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主观能动性;在抓住共性问题的同时,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把育人的工作做到每个人的心上。
    三要确立德育整体性的观念。德育工作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仰赖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全员育人,必须辩证地理解全员和专业队伍的关系,一方面,专业队伍必须依靠全员的渗透作用使德育和其他各育结合,同 时,依靠专业队伍的带动和指导,提高德育的深度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了全员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德育工作变得生动具体。全程育人,必须根据德育总目标,分解不同教学阶段的育人目标,做到层次递进,体现德育过程的连续性,做到符合时代需求与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有机统一。同时还应做到,在同一个教学阶段的育人目标要求下,德、智、体、美诸育以及劳动教育等的内容,必须做到有机结合和互相渗透。全方位育人,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性,挖掘德育资源,营造德育氛围。应根据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社会资源不做简单的加合,要有取有舍,统筹安排,加以整合,形成合力。在操作过程中,要防止随意性、形式化,特别要防止商业行为进入校园,使学校疲于应付,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四要确立德育有效性的观念。有效性是确立德育核心地位的根本。有效性有整体有效性和个体有效性。整体有效性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是隐性的。个体有效性通过我们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的可能效果明显,有的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效果不明显,要克服急功近利和无所作为的思想。为此,必须尊重德育教育工作规律,尊重学生成长和认知规律,克服形式主义和表面上的轰轰烈烈,把德育工作做到入情入微,使个体的有效性聚集成部分整体的有效性,再逐步累积成整体的有效性。
    五要确立增强时代感、综合性和渗透力的观念。一要增强时代感。德育如果没有时代感,就会让学生觉得所进行的德育是离他们很遥远、很难于理解的东西,要让他们就所处的时代来接受我们的教育,努力增强时代感、贴近感和针对性。一是对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教育要增强时代感。比如,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问题,我们的教育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来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上。再如如何认识我们党的性质和任务的问题,从“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到构建和谐社会,都有很强的时代感,都不是重复我们原来对党的性质和任务的阐述。二是对学生思想特点的把握要增强时代感。因为没有时代感就很难有针对性。当今社会的积极变革跟学生家庭观念的碰撞必然影响学生。碰撞是无情的,碰撞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碰撞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样是学生,一个是“大款”的子女,一个是下岗职工的子女,或者一个是办公学校会计的子女,一个是跨国公司会计的子女,他们在不同利益格局里的心态和思想是有很大差别的。三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要增强时代感。要对传统的行之无效的方式有勇气进行改进,赋予它新的教育形式和新的教育手段。二要增强综合性。要努力消除德育工作中的“三割裂”现象,切实避免知、情、意、行德育过程的割裂,把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目标在实施过程当中综合起来。三要增强渗透力。渗透力实际上就是内化力,德育归根结底是把德育的内容内化为一个人内在的稳定的品质。如何增强渗透力,要重视三个方面:第一是把握基本,减少繁锁哲学。应最大努力地突出学生所要掌握的基本观点,让学生把握最基本的东西,用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来理解来掌握。第二是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多给学生一些选择和判断的机会,在选择中实施自我的创新。第三是加大情感感召力度。德育只有理论的灌输是不行的,要多渠道地实施“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往往要靠感性的东西来激发。如果我们要讲国旗的尊严,恐怕就没有比让学生看一场国际大赛,中国健儿登上冠军领奖台升国旗时学生的感受再深刻了。
    六要确立教师是关键的观念。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可以说,没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是不可能实施正确的德育教育的,相反会给学生造成有害的影响。要高度重视教师言行的示范性,特别是教师价值标准的示范,教师道德行为的示范。学校必须不断丰富和提高每位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关注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积极探索增强德育工作实效的新举措
    德育工作是政治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要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方面的工作措施,落实学校德育的各项工作。
在德育内容上,要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变“站高讲”为“蹲着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遵循分层递进原则,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和谐社会理论的教育。要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和倡导科学精神,进一步加强形势政策的宣传教育,加强唯物论、无神论以及“法轮功”邪教极大危害的教育,强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这些教育要取得实际效果,关键是培养学生掌握和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问题、辨别是非的本领和能力。实施高中阶段教育及其以上教育的学校,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列入重点建设学科。要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的国情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着重解决学生心理自卑、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青春期的心理烦恼和就业中的困惑等问题。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注重心理咨询室硬件软件的建设和心理咨询教师素质的提高。
    在德育载体上,要在改进和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拓展课外德育活动渠道,形成序列。要提倡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实际运用能力。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要大力开展学生文明形象的建设,以国家颁布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制订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方案,陶冶学生情操、规范行为、提高道德水准,使学生的现代文明形象,成为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要广泛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组织好学生的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活动,并对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予以重点支持。要与社会共建若干示范性学生德育教育活动基地,做到有学校教育计划、有品牌项目、有主题、有具体办法管理、有考核表彰制度等。要加强学校的学生活动中心建设,进一步活跃和规范学生社团。
    在德育方法上,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和空洞说教,提倡开展个别的深入细致的德育工作。课堂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日常活动要切实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升学和就业等。要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及以上教育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增加就业指导课时,并采取开放式办法如组织学生参加人才招聘、供需见面会进行实地施教。要把为学生办实事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利用和管理,对学生开展提高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建立宣传网络信息平台,确保校园网络信息健康传播,并研究制定配套管理办法。
    在德育队伍建设上,要建立全员育人意识,大力培养骨干师资。教书育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光荣职责。要以抓党风建设带动师德建设,以高尚的师德形象与教师人格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要通过“优秀班主任”、“文明班级”的评选活动,促进班主任这支德育工作基本队伍的师德建设。要通过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政教处、学生科、学生处、团委会干部德育工作水平与能力的提高。要依托党校、有关高校,建立德育师资培训基地,并充分利用有关部门举办的政工干部培训班,分期分批对德育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在德育投入上,要加大力度,确保工作经费逐年增长。学校要确实保证对德育的投入,要加大每年对德育工作的专项投入,要进一步扩大渠道,广泛筹集对德育的投入。要抓住德育工作容易见效和“闪光”的方面,进行重点投入,不光是看得见的硬件,还应注重软件。还应设立德育工作科研专项经费,保证德育工作向求深创新上迈进。
    四、努力创建提高德育工作水平的新环境
    首先,要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核心位置。学校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必须从教育改革的全局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全局来认识和部署本单位的德育工作,切实从思想上、政策上、精力上、投入上加以保证。要结合精神文明单位的创建工作,把德育工作的成效作为办学水平和考核德育工作者、班主任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要切实采取综合措施,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阵地。
    其次,要进一步依法规范管理。学校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规范管理,加快建章立制的步伐。要依法组织实施德育,克服工作指导和工作过程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学校要探索研究对学生个体素质的测评指标,以此检验本单位德育工作的效果。结合督导评估工作,学样可进行建立德育学分的试点工作,探索对学生参与德育活动全过程进行科学考评和规范管理的办法。
    第三、要争取全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德育工作不单是学校的事,它是一项社会工程,要依靠社会的广泛参与,使诸方面的分力形成合力。要努力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密切联系,多管齐下。应成立家长委员会,聘请法制校长、校外兼职辅导员,积极开展社区教育、“阳光行动”、“文明单位”创建等活动,使广大家长和社会更多地了解学校,了解德育工作,更多地关注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要切实加强与社会各部门的广泛联系,努力争取宣传、文化、司法、城管的大力支持,依法整治学校周边治安、卫生、文化等环境,使教书育人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一步步向“蔚蓝的天空”迈进。
    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无数人的积极努力,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同仁坚定不移地大胆实践,不断改进创新。我们只有作出坚持不懈地努力,作出无私的奉献,才可能以丰硕的成果来回报社会,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德育工作带来的更大利益和实惠,使社会更加和谐。

编辑:新春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有旧站栏目 > 德育工作

浅议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0-12-26 20:51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常德汽车机电学校  夏学斌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大量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观念、拓宽思路、解放思想、实是求是,认真研究和深入探索学校德育工作新的特点和办法。
    一、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当前,各教育机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非常繁重,各项工作对教师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对德育有效性的要求和社会对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德育工作在加强和改进中还有许多课题需要进行深入地研究。
    一是学校外部环境变化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课题。一方面我们要利用市场经济的内在特征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必须引导学生形成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基本原则的思想道德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去研究如何在社会和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情况下,坚持学校德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随着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外经济、文化、教育等的交流必将进一步密切。于是,我们要研究如何在培养学生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意识、善于吸收人类文化一切优秀成果的同时,又要帮助学生具备抵御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和抵制一切腐朽思想诱惑、侵蚀的能力,必须指导他们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随着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和科技创新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多媒体技术和电脑网络技术迅速普及,学生接受信息的空间迅速扩大,我们应该及时研究如何在无国界的“网络信息战”中利用和管理并举,教育青少年学生认识信息网络,指导他们提高选择和鉴别的能力。
    二是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学校收费制度的改革,特别是非义务教育阶段逐步实行合理成本分担之后,学生和家长的教育投资、消费的观念逐步加强,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经济关系来看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招生制度的改革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学生择业的自主性都大大增加,这些都强化了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如何处理好“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关系,更加理解、尊重和关心学生,引导他们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栋梁之才。
    三是教育对象即学生群体变化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课题。由于受西方经济、文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学生接触到较多的海外和港台的言情、武打、休闲甚至是格调低下的影视等作品和网络信息,而对世界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接触滞后;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不同,各种家庭的实际状况不同,特别是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不断增加,学生在价值观念、文化素养、基础文明等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对一些基础性的人文知识、历史知识、科普知识、经济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人际交往包括现代文明所要求具备的生活常识等等,有的比较缺乏;由于许多家长对独生子女存在着过分的溺爱、过高的要求、过度的期望和过重的压力,导致学生在普遍缺乏生活磨难的环境中,面对学业、就业等竞争的加剧,面对和他人处理好相互关系能力的薄弱,部分学生变得心理脆弱,心理障碍现象明显增加,容易产生自我中心和较强的功利意识等等;更由于实际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社会现象等,都可能使学生产生知行背离的倾向。所以要研究如何在做好共性道德教育的同时,更细致地关注多种特点的德育教育;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应付挫折的能力。
    二、牢固树立增强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新观念
    一要确立素质教育以德育为核心的观念。原总书记江泽民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是对德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地位的科学界定,这也是我们国家的法定目标。素质教育,德育为核心。其原因是,一个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主要在学校阶段,所以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对学生成长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其内容是,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领会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素质教育,德育为核心。这意味着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意味着德育渗透在各类教育中,并促进教育、体育和美育的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各类教育的载体,为德育奠定扎实的基础,形成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充分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科学引导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在学生参与德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主观能动性;在抓住共性问题的同时,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把育人的工作做到每个人的心上。
    三要确立德育整体性的观念。德育工作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仰赖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全员育人,必须辩证地理解全员和专业队伍的关系,一方面,专业队伍必须依靠全员的渗透作用使德育和其他各育结合,同 时,依靠专业队伍的带动和指导,提高德育的深度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了全员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德育工作变得生动具体。全程育人,必须根据德育总目标,分解不同教学阶段的育人目标,做到层次递进,体现德育过程的连续性,做到符合时代需求与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有机统一。同时还应做到,在同一个教学阶段的育人目标要求下,德、智、体、美诸育以及劳动教育等的内容,必须做到有机结合和互相渗透。全方位育人,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性,挖掘德育资源,营造德育氛围。应根据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社会资源不做简单的加合,要有取有舍,统筹安排,加以整合,形成合力。在操作过程中,要防止随意性、形式化,特别要防止商业行为进入校园,使学校疲于应付,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四要确立德育有效性的观念。有效性是确立德育核心地位的根本。有效性有整体有效性和个体有效性。整体有效性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是隐性的。个体有效性通过我们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的可能效果明显,有的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效果不明显,要克服急功近利和无所作为的思想。为此,必须尊重德育教育工作规律,尊重学生成长和认知规律,克服形式主义和表面上的轰轰烈烈,把德育工作做到入情入微,使个体的有效性聚集成部分整体的有效性,再逐步累积成整体的有效性。
    五要确立增强时代感、综合性和渗透力的观念。一要增强时代感。德育如果没有时代感,就会让学生觉得所进行的德育是离他们很遥远、很难于理解的东西,要让他们就所处的时代来接受我们的教育,努力增强时代感、贴近感和针对性。一是对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教育要增强时代感。比如,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问题,我们的教育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来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上。再如如何认识我们党的性质和任务的问题,从“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到构建和谐社会,都有很强的时代感,都不是重复我们原来对党的性质和任务的阐述。二是对学生思想特点的把握要增强时代感。因为没有时代感就很难有针对性。当今社会的积极变革跟学生家庭观念的碰撞必然影响学生。碰撞是无情的,碰撞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碰撞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样是学生,一个是“大款”的子女,一个是下岗职工的子女,或者一个是办公学校会计的子女,一个是跨国公司会计的子女,他们在不同利益格局里的心态和思想是有很大差别的。三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要增强时代感。要对传统的行之无效的方式有勇气进行改进,赋予它新的教育形式和新的教育手段。二要增强综合性。要努力消除德育工作中的“三割裂”现象,切实避免知、情、意、行德育过程的割裂,把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目标在实施过程当中综合起来。三要增强渗透力。渗透力实际上就是内化力,德育归根结底是把德育的内容内化为一个人内在的稳定的品质。如何增强渗透力,要重视三个方面:第一是把握基本,减少繁锁哲学。应最大努力地突出学生所要掌握的基本观点,让学生把握最基本的东西,用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来理解来掌握。第二是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多给学生一些选择和判断的机会,在选择中实施自我的创新。第三是加大情感感召力度。德育只有理论的灌输是不行的,要多渠道地实施“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往往要靠感性的东西来激发。如果我们要讲国旗的尊严,恐怕就没有比让学生看一场国际大赛,中国健儿登上冠军领奖台升国旗时学生的感受再深刻了。
    六要确立教师是关键的观念。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可以说,没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是不可能实施正确的德育教育的,相反会给学生造成有害的影响。要高度重视教师言行的示范性,特别是教师价值标准的示范,教师道德行为的示范。学校必须不断丰富和提高每位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关注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积极探索增强德育工作实效的新举措
    德育工作是政治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要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方面的工作措施,落实学校德育的各项工作。
在德育内容上,要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变“站高讲”为“蹲着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遵循分层递进原则,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和谐社会理论的教育。要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和倡导科学精神,进一步加强形势政策的宣传教育,加强唯物论、无神论以及“法轮功”邪教极大危害的教育,强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这些教育要取得实际效果,关键是培养学生掌握和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问题、辨别是非的本领和能力。实施高中阶段教育及其以上教育的学校,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列入重点建设学科。要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的国情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着重解决学生心理自卑、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青春期的心理烦恼和就业中的困惑等问题。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注重心理咨询室硬件软件的建设和心理咨询教师素质的提高。
    在德育载体上,要在改进和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拓展课外德育活动渠道,形成序列。要提倡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实际运用能力。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要大力开展学生文明形象的建设,以国家颁布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制订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方案,陶冶学生情操、规范行为、提高道德水准,使学生的现代文明形象,成为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要广泛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组织好学生的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活动,并对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予以重点支持。要与社会共建若干示范性学生德育教育活动基地,做到有学校教育计划、有品牌项目、有主题、有具体办法管理、有考核表彰制度等。要加强学校的学生活动中心建设,进一步活跃和规范学生社团。
    在德育方法上,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和空洞说教,提倡开展个别的深入细致的德育工作。课堂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日常活动要切实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升学和就业等。要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及以上教育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增加就业指导课时,并采取开放式办法如组织学生参加人才招聘、供需见面会进行实地施教。要把为学生办实事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利用和管理,对学生开展提高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建立宣传网络信息平台,确保校园网络信息健康传播,并研究制定配套管理办法。
    在德育队伍建设上,要建立全员育人意识,大力培养骨干师资。教书育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光荣职责。要以抓党风建设带动师德建设,以高尚的师德形象与教师人格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要通过“优秀班主任”、“文明班级”的评选活动,促进班主任这支德育工作基本队伍的师德建设。要通过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政教处、学生科、学生处、团委会干部德育工作水平与能力的提高。要依托党校、有关高校,建立德育师资培训基地,并充分利用有关部门举办的政工干部培训班,分期分批对德育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在德育投入上,要加大力度,确保工作经费逐年增长。学校要确实保证对德育的投入,要加大每年对德育工作的专项投入,要进一步扩大渠道,广泛筹集对德育的投入。要抓住德育工作容易见效和“闪光”的方面,进行重点投入,不光是看得见的硬件,还应注重软件。还应设立德育工作科研专项经费,保证德育工作向求深创新上迈进。
    四、努力创建提高德育工作水平的新环境
    首先,要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核心位置。学校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必须从教育改革的全局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全局来认识和部署本单位的德育工作,切实从思想上、政策上、精力上、投入上加以保证。要结合精神文明单位的创建工作,把德育工作的成效作为办学水平和考核德育工作者、班主任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要切实采取综合措施,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阵地。
    其次,要进一步依法规范管理。学校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规范管理,加快建章立制的步伐。要依法组织实施德育,克服工作指导和工作过程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学校要探索研究对学生个体素质的测评指标,以此检验本单位德育工作的效果。结合督导评估工作,学样可进行建立德育学分的试点工作,探索对学生参与德育活动全过程进行科学考评和规范管理的办法。
    第三、要争取全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德育工作不单是学校的事,它是一项社会工程,要依靠社会的广泛参与,使诸方面的分力形成合力。要努力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密切联系,多管齐下。应成立家长委员会,聘请法制校长、校外兼职辅导员,积极开展社区教育、“阳光行动”、“文明单位”创建等活动,使广大家长和社会更多地了解学校,了解德育工作,更多地关注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要切实加强与社会各部门的广泛联系,努力争取宣传、文化、司法、城管的大力支持,依法整治学校周边治安、卫生、文化等环境,使教书育人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一步步向“蔚蓝的天空”迈进。
    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无数人的积极努力,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同仁坚定不移地大胆实践,不断改进创新。我们只有作出坚持不懈地努力,作出无私的奉献,才可能以丰硕的成果来回报社会,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德育工作带来的更大利益和实惠,使社会更加和谐。

编辑:新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