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教育局官网
常德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019)
发布时间:2020-04-10 09:32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2019年,常德市中等职业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建工作为统领,以产教融合等机制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学生、服务产业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主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办群众满意的职业教育”,促进全市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有特色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编制和发布2019年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101号)和湖南省教育厅《关于编制和发布2019年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要求,现将本市2019年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报告如下。

1.基本情况

1.1规模结构稳步向好。2019年,常德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30所,其中,公办中等职业学校10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20所,拥有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3所、湖南省卓越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学校3所(2019年新增1所)和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所,基本上形成了示范学校引领、公办与民办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2019年,我市重拳整治招生秩序,大力推行阳光招生,招生工作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办学行为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2017年至2019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分别为15906人、17384人、18477人,连续3年持续增长。

2019年,常德市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四个先进市州之一。

1.2办学条件有效改善。2019年,常德汽车机电学校和常德财经中等专业学校合并迁入常德职业教育大学城新校区,湖南省湘北职业中专学校整体迁入新校区,桃源县职业中专学校新校区建设正式开工,且进展顺利。2019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新增校园面积35424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290平方米。新增教学仪器设备4120余万元、实训实习工位1000余个,“三通两平台”覆盖率达到了100%,新增纸质图书43345册,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硬件条件有效改善。

图片1





1.3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我市持续实行市级评定的“双师型”教师、学科带头人、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奖励政策,落实教师待遇,出台教师招聘优惠政策,加强教师引进、培养。2019年全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共招聘引进教师221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32人。现有教工3188人,其中专任教师2530人,生师比为18.5:1,共聘任兼职教师268人,占比26.2%。2019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新增市级“双师型”教师54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结构不断优化。

图片2

图片3














案例1:创新政策吸引人


近年来,石门县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推进县内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湖南省湘北职业中专学校教师招聘引进工作:将该校教师编制从188人调整到290人,该校研究生学历教师引进纳入全县人才计划。每年根据该校需要给足教师招聘计划,12月由县教育局、县人社局、县纪委驻县教育局纪检组、学校联合组织到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举行专场招聘会,直接签约二本以上优秀毕业生。学校对新进教师3年内免费提供住房,每人每年给予2000元的生活补贴。近三年,该校共招聘教师64人,其中研究生学历8人,2019年招聘教师34人,其中研究生学历4人,一本院校毕业生22人。

2.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

(1)学生思想素质显著提高。全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要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各级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思想素质显著提升。2019年,全市共有3263名中职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学生中共青团员比例较2018年增长了7.9%,1543名学生参加了业余党校学习。

(2)德育品牌建设取得成效。常德市坚持德育首位,打造德育品牌,践行“三全育人”。安乡县职业中专的“4我5位7S”、汉寿县职业中专的德育积分管理、桃源县职业中专的全员化德育银行、湖南省湘北职业中专的“阳光100德育”等已成为全市特色德育品牌。2019年,全市3个德育案例被评选为省级优秀德育案例、3个案例参加全国“文明风采”活动优秀案例巡展,共有264名学生被评为市级及以上三好学生,54名学生被评为市级及以上优秀学生干部,42个班级被评为市级以上优秀班集体,6名学生被评为“常德市美德少年”。

案例2:依托学生社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桃源县职业中专学校构建“班级+专业群 +学校”学生社团发展网络,学校共有14个学生社团,吸引了3200余名学生参与,占在校学生数的 65%,形成了礼仪队、龙狮队、鼓舞队、刺绣队4个特色品牌社团,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

(3)学生专业素养与身心素质显著提升。2019年,组织开展了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共抽查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7个专业,抽查合格率达91%,优秀率达44%。在2019年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普测中,全市28所学校参考,16所学校的总合格率在60%以上,7所学校的总合格率在80%以上。2019年,中职学生体能检测合格率为96.4%,较2018年提高4.2%,4所中等职业学校被评为湖南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

表2.1.1 2019年常德市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普测成绩统计表

参考学校(所)

参考人数(人)

总参考率

总平均分

总合格率

总优秀率

28

11004

96.656%

66.538

71.974

12.586


注:2019年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普测采用网络考试方式,五科合卷,试卷满分为100分,其中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别占20分、40分、20分、10分和10分。


图片4


2.2就业质量

(1)毕业生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全市严格按照国家、省级就业文件要求开展就业安置工作,开展了顶岗实习与就业专项整治行动,保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2019年,全市未发生一起违规安排就业行为,毕业生就业合同签订率100%(不含自主就业学生)。

(2)就业质量呈现三个转变。一是由“好就业”向“就业好”转变。2019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6.49%,其中对口就业率90.2%,较2018年提高了11.1%。毕业生初次就业月平均收入为3285元,较2018年增加240元,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分别为94.4%、92.4%,较2018年分别提高了3.4%、1.9%。二是就业地域逐渐由外省向本地转变。2019年,全市直接就业学生中本地就业2457人,较2018年增加113人,提高了5%。三是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增强。2019年,常德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为 9.45%。


图片5








(3)学生成才路径进一步拓宽。一是坚持对口升学与技能培养并重,2019 年,毕业生中的55.46%升入高等院校深造,本科上过线人数和升学率均居全省前列。二是探索实施五年制大专班培养,2019年常德财经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筹)与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五年制大专班,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

表2.2.2 2019年常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升学情况统计表

报考
人数

录取
人数

对口升学录取人数

单招录取人数

小计

一本

二本

三本

专科

小计

专科

4805

4382

2169

193

481

5

1490

2213

2213

3.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布局

(1)专业布局更加契合产业发展。我市立足现代农业、现代装备制造、生物科技与健康食品、文化旅游等产业,调整优化专业设置,2019年共计调整改造传统专业6个,新开设专业22个(试办7个,正式开办15个)。全市现开设14大类69个专业,涵盖了一、二、三产业,专业与产业契合度为79.4%,较2018年提高12.1%。专业布点数和招生规模位于前 5 位的专业大类依次为加工制造、信息技术、财经商贸、文化艺术、旅游服务类,共占全市专业布点数的73.89%和本年招生总数的78.74%。

(2)特色专业集群示范效应明显。常德市实施“打造精品,突出特色”的专业建设思路,要求各中等职业学校集中力量办好1-2个专业群,各中等职业学校不断创新专业发展模式,全市已建成省级精品专业13个、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8 个、省级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5个,立项建设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11个,形成了一批具有常德特色的专业集群。

案例3:成立产业学院 培养专业人才

常德财经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筹)与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中联产业学院”,校企共同建设智能制造专业群。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学生与员工技能考核标准、实训车间管理规范;互相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企业派技术骨干担任核心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接受部分学生就业,接受专业骨干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与创新研究等,学校承担部分企业配套产品生产与加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岗位的精准对接。

3.2 质量保证

(1)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正在形成。一是建立健全了教学检查制度。3-4月份,常德市教科院组织开展了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教学视导。10月份,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视导,分校下达了视导整改通知。各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价与监督体系,常德财经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筹)实行“校、科、部”三级教学督查,安乡县职业中专实行课堂教学当堂考评定级,汉寿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实行教学情况日考核、周通报、期汇总等。

(2)“三赛”成绩持续保持全省前列。2019年常德市教育局制定了“三赛”“两测”实施方案,将学生技能竞赛、创业规划大赛、“文明风采”活动与课堂教学融合,全面纳入教学质量评价。建立了校赛-市赛-省赛-国赛四级竞赛机制。2019年,我市组织参加湖南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共获一等奖20个、二等奖35个、三等奖52个,团体总分连续7年位居全省前三名。常德汽车机电学校学生高源佐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汽车车身修复(钣金)竞赛项目一等奖。2019年全省黄炎培创业规划大赛我市荣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在2019—2020学年度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系列活动中,全市共有64名学生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 7人、二等奖22人。澧县职业中专学校蝉联全省中职学校学生女子排球赛冠军。

(3)常态化教研活动呈现新亮点。2019年,常德市教科院以教研联组为平台,聚焦课堂教学,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当前省市重大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和专业(学科)领域重点、热点与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了17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其中,教师教学能力比赛6次,专题研修活动8次,教师企业实践2次,师生组合竞赛1次,这些活动充分展示了我市职业教育教研成果,传递了教改信息,深化了教学思考,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加强了校际交流,推动了教学改革。全市7所中等职业学校成功立项2019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8项。

(4)项目建设促进作用得到彰显。常德市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职业教育重点项目,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校发展。2019年全市共投入1000万元支持市级及以上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全市共完成中央预算内产教融合项目2个,争取立项省卓越中等职学校1所、省信息化示范学校1所、省稳就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2个、省现代学徒制培养项目学校3个等,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的数量与质量全省领先。

3.3教师队伍

(1)编制落实教师队伍稳定。对全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进行了核定调整,如湖南省湘北职业中专学校教师编制数由188人调整为288人。2019年,全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共招聘教师221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32人,全部解决了编制。2019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流失率由2018年的3.8%下降为1.7%,教师队伍更加稳定。

(2)教师素质得到有效锤炼。2019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323名专业教师参加了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136人参加了省级培训,768人参加企业实践。市教育局组织进行了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师德教育、班主任培训、中职学校校长培训等专题培训班,各职业学校加强了教师培养。2019年全市新增市级“双师型”教师54名,新增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2名中职教师被评为2019年“常德工匠”, 1名教师被评为“常德优秀工匠”。在2019年全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教师职业能力比赛中,共获一等奖7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12个。

案例4:多措并举加强教师培养

常德财经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筹)除了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及行业学术交流外,多措并举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开展读书活动,设立“教师讲堂”,聘请名师到校开设专题讲座;争取“送培到校 精准培训”项目,与名优高校对接,2019年湖南农业大学名师团队到校面授9天,参培教师86名;实施“青蓝工程”,开展“一对一”帮扶结对活动。教师素质逐年提升,尤其是每年都有一批年轻教师崭露头角。

4.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1)与本地企业合作持续加强。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重点加强与本地企业合作,专业共建、人才共育。2019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与本地149家企业对接合作,召开校企合作洽谈会103次,校企合作共建专业10个、实训室12个、校外基地17个,联合开办校办工厂3个、模拟车间7个,本地企业订单培养比例达15.3%,较2018年提高了3.5%。

案例5:校企合作共建专业 培养产业技术人才

津市职业中专学校与湖南新合新医药有限公司、湖南鸿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深度合作共建生物化工专业,是全省中职学校唯一与本地企业共建共享的生物化工医药类专业,为市域生物医药产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采取“2+1”教学模式,校企联合招生教学,政府给予每生1万元补助,前2年在校学习公共文化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后1年在企业学习专业技术课和岗位实践,该专业现有在校学生80人。

(2)现代学徒制培养进展明显。全市有5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专业5个、企业5家、试点专业学生数192人。2019年,湖南省湘北职业中专、津市职业中专、桃源县职业中专立项为省级现代学徒制培养项目学校,立项数全省第一。


表4.1.1 2019年常德市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情况表

项 目

2018年

2019年

变化率(%)

省级现代学徒制项目学校(所)

2

3

50

现代学徒制试点学生数(人)

85

192

125.89


案例6:探索现代学徒制 培养高技能人才

2019年,湖南省湘北职业中专与石门康而学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通过招生招工一体、基地共建、教学共施、成本风险共担,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由学校提供2300平方米场地,该企业投入600万元设备在校内建成了教学工厂,双方共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学校选派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公共课教学和专业理论课与基本实训教学,企业长期安排8名技术人员全程担任生产性实训教学。2019年6月,38名毕业生全部成为了该企业正式员工,平均就业起薪达到了每月5200元。

4.2学生实习工作更加规范。全市中职学校按照国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和《湖南省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细则》要求,开展学生实习工作。建立了企业遴选机制、实习考核机制等。2019年,市教育局开展了相关专项整治,强化实习管理,各中等职业学校安排学生实习25078人,合格率超过了95%。

案例7:“响箭跟岗实习模式”助力学生成才

常德技师学院与湖南响箭重工进行冠名班培养、学生实习、新型学徒制培训、技能人才保障、专业建设等方面合作。2019年,安排学生在该企业实习,校企合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实习流程管理、实习考核聘用等文本,形成了“响箭实习模式。学院41名学生在“响箭”实习,21人被企业转为见习员工,实习学生月待遇达到4000元以上。

4.3集团化办学持续推进。常德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均是县级职教中心的牵头单位,整合县级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社会公共职业培训、社区教育等教育资源,开展了学历、非学历教育培训,联合本地行业协会,加盟高职院校,实施集团化办学。2019年全市举办培训1173场次,培养培训各类职业人员近70000人次,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近2000人次,为常德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案例8:集团化办学助力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提升

2002年津市市政府决定由津市职业中专学校牵头,整合市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教师培训、技工教育、社会职业培训等职业教育资源,成立津市职业教育集团,开始集团化办学探索。集团先后与市域装备制造行业、生物医药行业等行业协会合作,与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合作,逐步形成“学校+行业+高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每年为地方培养本科、大专、中职、中技学历技术人才1000余人,为地方培养培训非学历社会职业工作者5000余人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5.社会贡献

5.1本地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大幅提升。2019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与本地企业合作,全市订单培养比例达21.1%,其中与本地企业合作订单培养比例为15.3%,较2018年提高3.5%。全面实施“双证”教育,积极探索“1+X”试点。全年为社会培养初中级专业技术人14828人,其中取得中级职业资格12055人,占81.3%,较2018年提高12.4%。联合合作企业培养地方产业所需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1537人,占地方产业所需专业技术人才的34.5%。

5.2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高。2019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社会职业技能培训16200人,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培训24200人,就业创业培训6400人,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275人,提升了区域劳动者职业技能。2019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技术咨询、应用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累计共208项,技术推广服务22项,获国家专利7项。

图片6






案例9:花自芬芳蝶“涌”来

汉寿县职业中专学校利用自身优势,采取“服务上门和送技下乡”“线上规培和线下集训”“专家会诊和同行交流”“大蓬车式巡展授艺”等措施,把国策与民声紧密结合,社会职业技能送培到田间地头、工作岗位、家门口,做实社会职业培训。2019年学校开办职业培训班54个,培训1996人次。《常德日报》以《花自芬芳蝶“涌”来》为题进行了专版报道。

5.3对口支援效益突出。2019年,常德市充分利用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资源优势,加强对口支援工作。一是10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支援民办学校143次。二是开展技术服务、送技下乡、志愿服务等1342次。三是通过产业帮扶、技能培养等助力脱贫攻坚。全市开展扶贫技能培训22100余人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职业技能357人,为贫困乡村提供技术支持57次,使2346人走上了致富道路。

案例10:实施精准帮扶 提升脱贫能力

湖南省湘北职业中专从2016年开始承担三圣乡彭家堰村和花园台村2个村的脱贫攻坚工作。2016年以来,在两村举办焊工、蜂蜜养殖、油茶种植等技能培训班30个,培训1500余人次。指导成立专业合作社3个,覆盖了两村所有贫困户,帮扶两村建成1700亩油茶基地、450亩桔橙基地,发展蜂蜜824箱(桶),联合湘佳牧业每年开展林间养鸡近30000羽。带领2村277个贫困户739人脱贫致富,高标准通过了国家扶贫办验收,学校被评为县十佳驻村扶贫工作队。

6.政府履责

6.1经费投入大幅增长。2019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为1.2万元,高出省级要求2000余元;市本级职业教育支出35623万元,较2018年增长了33.45%。区县市职业教育合计支出48078.49万元,较2018年增长了31.57%。市、县两级财政足额落实城了市教育费附加和职业教育专项经费,2019年市本级教育费附加中职业教育支出近3亿元,超过了30%的国家标准。市财政每年设立了1000万元的项目专项资金,加强国家、省重点项目建设,每年投入300万元对民办职校教师养老保险实行财政补贴,投入近100万元对职业院校急需专业教师每人给予2-3万元的津贴补助。对全市评定的“双师型”教师每人给予8000元-10000元奖励,对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一次性奖励5000元。

6.2政策措施保障到位。成立了市长任组长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职业教育工作制度,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和市政府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相继出台了《常德市委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和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常德市教育三年攻坚计划》等6个核心文件和《关于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促就业稳就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等7个专项文件,保障了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7.特色创新(见附件)

8.党组织建设

8.1 党建工作管理制度健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严格按照上级党委要求,健全了党委(支部)会议制度、党委(支部)中心组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学习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等党建管理制度。

8.2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常德市中等职业学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将党建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首要,以“五化”建设标准为指导,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市教育局局党组会19次研究部署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了党的组织全覆盖,2019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新发展预备党员44人,转为正式党员34人。

8.3 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及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建国七十周年庆祝活动为契机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以“学习强国”为平台推进党员学习常态化。将主题教育与师德教育结合,组织开展了全市师德专题教育会议。各中职学校把党建与教师教育结合,把党建与德育工作结合,组织开展了“开学第一课”“师德第一课”“思想第一课”及党员 “我和我的祖国”“走红色基地树革命理想”“先进模范进校园”等活动。

9.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问题一: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实体经济的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我市中等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等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中等职业学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不能完全相适应,毕业生本地就业率相对较低,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有待提高。

改进措施: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促进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成立常德市促进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建立健全产教融合绩效考核与督查机制,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情况作为县市区、行业企业和学校绩效考核、获取财政性资金和项目、表彰奖励的内容或条件,纳入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评估、领导班子考核、专业评价调整的重要指标。

二是科学统筹规划,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新格局。将职业教育与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紧密融合。将常德职教大学城建成全省产教融合示范园区,推动10所以上职业学校与产业园区深度合作办学。

三是优化专业设置,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精准对接。重点支持与本市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与军民融合、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文旅康养、化工与有色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产业相关专业建设,形成具有常德特色的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全市建成15个以上市级特色品牌专业群。

四是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出台系列政策,支持骨干企业参与办学,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建设实训基地,组建产教融合集团(联盟)或职教集团、共建教育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培训中心、教师顶岗实践基地等,形成责任成本共担、资源成果共享、技能人才共育,学生、学校、企业、产业四方共赢的校企合作新业态。加强企业接收本地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本地职业院校毕业生就近就业,力争到2021年,本地职业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50%以上。

问题二: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需持续培育提升。近年来,通过推行上级主管部门培训、企业实践培养、校本培训,设立市级“双师型”教师、技能大师、学科带头人奖励资金等措施,教师的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创新团队还没有完全形成,教师的创新能力需要持续培育,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任重道远。

改进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教师培养机制。健全市级及以上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技能大师、教学名师、教学创新团队遴选、考核、奖励机制。在行业企业推行名师带徒制度,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鼓励大中型企业设立“名师工作站”。

二是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设计划。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遴选制度,市教育局统筹建立10个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顶岗实践基地,各中等职业学校每个专业至少建立1个以上教师顶岗实践基地。

三是实施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十四五”期间,引进100名专业领军人才、建成50个以上市级以上名师(大师)工作室或创新工作室,培养市级专业带头人200名、骨干教师400名。建设“名师大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的市级优秀专业群教学团队20个以上,名师大师引领、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市级优秀科研创新团队10个以上,建成一批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四是实施“双师”素质提升计划。继续开展常德市“双师型”教师认定,3年内专业教师至少参加1次企业实践、1次市级以上专业培训,全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率达到专业教师的90%以上,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达到60%以上。

五是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建立完善新进专业教师先企业培训后上岗制度(半年)。营造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氛围,选派中等职业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1年的访学。依托市级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教研联组等青年教师成长平台,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各职业学校推行青年教师“带好一个班、上好一门课、精通一项技能、参与一项研究、指导一项比赛、写好一篇文章、参与一项服务”的培养模式,重点加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操作和产品研发及技术服务能力培养。

问题三: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制定了《常德市专业设置与评估办法》《常德市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规划(试行)》,加强了专业设置与调整,但是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不能完全相适应,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重复,部分学校专业杂而全等问题依然存在。

改进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专业评估与退出机制。修订完善《常德市专业设置与评估办法》,每年由市教育局组织专业评估考核,对评估不合格的专业坚决退出,形成专业评估与退出机制。

二是实施专业战略性调整。由市教育局统筹制定《常德市“十四五”专业发展规划》,指导各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专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与本市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与军民融合、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文旅康养、化工与有色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产业相关专业建设,形成具有常德特色的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按照“集中优势、错位发展”思路,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各中等职业学校集中精力办好1-2个专业群或专业,彻底改变专业设置重复的现象。

三是实施特色专业(群)建设工程。全面实施特色专业群、特色专业建设。“十四五”期间建成特色鲜明、成效凸显的市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15个以上、示范性特色专业30个以上,建成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10个以上,示范性特色专业20个以上,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带动资源优化配置和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附件:特色创新案例

案例一:推行实训“准入证”制度,强化“6s”规范意识

一、实施背景

从2015年开始,桃源县职业中专学校结合实际引进了企业“6S”管理模式,在实训教学中推行“6S”实训管理。2019年,学校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6s”规范意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实训课的效率,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修定了《桃源县职业中专学校实训室 “6s”管理制度》、《桃源县职业中专学校实训管理员“6s”管理职责》、《桃源县职业中专学校实训指导教师“6s”管理细则》等系列的“6s”实训管理制度,转变过去师生的技能至上观念,重技轻人的价值取向,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工作目标

每期初,进行实训室 “6s”管理制度、细则和学生“6s”实训规范手册的理论知识宣传与学习,并以班为单位统一组织进行管理制度、细则和学生“6s”实训规范手册的理论知识考试,对测试成绩及格率达100%,优秀率达30%的班级,实行统一颁发实训“准入证”。并凭“准入证”方可入实训室。凡未获得“准入证”的班级按要求举行补考过关取得“准入证”后才能进实训室。

三、工作过程

1.制订标准、宣传发动。为推进“6S”实训管理,学校结合实际编写了《桃源县职业中专学校学生“6s”实训规范手册》,每期开学第一周将手册当教材一样,发放人手一册,组织师生学习 “6S”的意义、措施和要求,明确相关职责,由实训科和各专业群在学年初分专业组织了多场次“6S”专题讲座。在各实训室、校园制作张贴了“6S”标准和规范的宣传画。2019年3月,开展了专业课“6S”实训课教学模式比武活动。组织开展了机加、电子、旅游、服装和计算机等5个专业组98名实训课教师的比武活动,检验实训教师开展“6S”实训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2.理论测试、颁证准入。要求科任教师利用一周的时间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做到人人熟记于心,并以班为单位统一组织进行管理制度、细则和学生“6s”实训规范手册的理论知识考试,对测试成绩及格率达100%,优秀率达30%的班级,实行统一颁发实训“准入证”。

3.强化考核、保证实效。桃源县职业中专实训科、教务科依据《实训室(机房)“6S”管理职责》、《班级学风评比办法》、《教学过程管理津贴发放办法》,比照“6S”标准对实训指导教师和实训学生、实训班级三个主体开展日常“6S”实训管理考核,每天张榜公布。实训科还加强对班级实训考核力度,坚持节节课巡查,如果发现一节课中有3人以上违规,按照制度规定该班级全体学生必须重新补考重新获取“准入证”。同时对违反“6s”实训管理手册的个人,将及时登记到学校“德育银行”,按照条款扣除德育银行分,由学生科按照班级与学生“德育银行”管理的相关制度落实考核。

4.奖惩分明、突出典型。2019年桃源县职业中专进一步修订完善了“6S”实训红旗班级评选办法和“6S”实训教师标兵评选办法。根据考核结果每月评选一次,对优秀个人和集体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树立榜样。

5.加大投入、政策保障。按照“6S”标准和要求,近2年来,学校对各实训室硬件及环境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学校因为“6S”实训管理先后对学生、指导教师的奖励、实训室硬件建设、教师下企业培训等累计已投入资金100多万元。

四、主要创新点及成果

1.增强了“6s”规范管理的共识,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通过班级考核增强了班主任对 “6s”规范管理的关注度,让教师把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从而增强学生的工匠精神,同时形成了良好的实训氛围。特别是技能班的学生素质差,管理难度大,往年实训指导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整顿实训课纪律,教学效果不是很好。让学生体会到自觉的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通过一系列举措,形成了“6s”实训管理新氛围,违纪的学生和现象大大减少,好的风气正在形成,两年来,实训过程中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

2.规范了实训室硬件建设,提高了社会影响力。桃源县职业中专学校“6S”实训管理成为学校亮点,先后有隆回县、新化县、安乡县等省内外50多家单位来桃源县职业中专学校参观学习,实习实训成了对外宣传的窗口。

3.提升了实训教学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自推行实训“准入证”制度后,学生的学习氛围好了,实训指导教师教学也轻松了,实训教学水平明显提升。2019年学校有19个项目47名学生参加市赛,获一等奖的有12个、二等奖14个、三等奖5个。并有19个项目53名学生代表常德市参加省赛均获较好成绩。通过企业标准、文化、流程在实训教学中的融入,2019年参加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对本校实习生评价明显高于其它中职学校。


案例二: 在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中涵养学生文明素养

一、实施背景

澧县职业中专学校在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中涵养学生文明素养,全校27个学生社团,1200多名学生参与,8个校外活动基地,搭建起多元的文化舞台,有效地将优秀民间文化与德育活动进行了融合,在办学特色上彰显了地方文化魅力,走出了一条优秀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新路子。澧县古属荆楚,是湘西北重镇,人文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厚重。千百年来,从神话传说、劳动歌谣到傩戏、曲艺及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都深深融入当地人们的血脉,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散发着清新的泥土芳香,深刻影响着湖湘人的精神世界。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民间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受到巨大冲击,甚至一些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的相继离去而失传。“文化土壤”被蚕食,这里的传统文化传承将面临严峻挑战,守护民族民间文化刻不容缓。

多年来, 澧县职业中专学校坚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传承创新并守护民族民间文化,让优秀民间文化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逐渐形成该校文化的传统特色。该校推行“民间艺术进校园”工程,把优秀民间文化引入校园,创新德育方法,寻找教育抓手,把传统文化传承与涵养学生文明素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其特色德育模式,成为该校一张德育工作的名片。

二、工作目标

推行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的“民间艺术进校园”工程,着力打造优秀民间文化在学校传承与发展的蓝图。

1.落实《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文件精神,有效地开展传承优秀民间文化系列活动,为优秀民间文化走进校园营造良好氛围。

2.扬弃与继承,为优秀民间文化开辟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培养更多的传习人群。

3.涵养中职学生热爱祖国 、遵守公德,尊重他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举止文明,团结友爱、勤俭节约,注重安全、自立自强的文明素养。

三、典型做法

(一)挖掘民间艺术精髓,丰富学生文明素养培养资源

1.收集民间艺术精品。一是对地方民间艺术门类摸底。发源于澧水流域、由民间歌舞演变而来的地方戏曲剧种有荆河戏、花鼓戏、澧州大鼓、澧水船工号子等。还有一批地方民间艺术瑰宝,如吹打乐(俗称“点子”)、狮舞、龙舞、马舞、蚌舞、采莲舞、罗汉舞、高跷舞、渔鼓等等。二是确定地方民间艺术重点传承项目。学校根据学生知晓率和受喜爱程度,确定了“澧州大鼓”“舞狮舞龙”“澧水船工号子”三种重点传承项目。三是整理、分析传承项目的重点价值。“澧州大鼓”2012年被列入湖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曲目《丁兰刻木》作为经典在澧水流域流传广泛,成为丧葬前“打孝鼓”必备的祭祀曲目。“舞狮舞龙”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表演活动,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澧县民间都以舞狮舞龙来助兴。

2.开发民间艺术教材。一是编写民间艺术基础知识教材。学校与澧州大鼓大师洪家文、宋泽桂等共同编写《澧州大鼓入门基础》教材,主要内容由澧州大鼓发展历史、大鼓入门知识、唱腔练习、剧本练习四个部分组成。另外录制澧州大鼓协会开展的精彩活动影像资料达20册,作为影像教材。二是改编民间艺术培训练习资料。民间艺术大师在分析学生的个性、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删减或添加,改编剧本,用做培训练习资料。

3.开展民间艺术创作。学校与民间艺人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编、演剧本的主体作用,创作10多部澧州大鼓剧本,涵盖教育类、家庭关系类、社会风俗类、法制宣传类等社会的方方面面。

“(合唱)清澈澈的澧水哟,日夜向东流∕城头山的儿女哟,赶上了好年头∕不唱那流行歌哟,也不跳那时尚舞∕唱一曲澧州大鼓哟,竞呀竞风流∕妈妈:(内白)好喜,好喜哟,哈哈……∕(唱)清早喜鹊喳喳叫,满怀欣喜等佳报∕中考已过填志愿,名校争抢多自豪……”

这是2015年师生创作的宣传职业教育的澧州大鼓社团《填志愿》中的精彩选段。众多剧本创作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生活,把对于社会公德、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取向,利用艺术的形式自然流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加强民间艺术教学,拓展学生文明素养培养途径

1.打造民间艺术教学团队。一是引进优秀民间艺人进学校。引进澧州大鼓大师洪家文、宋泽贵先生,他们是湖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从艺近三十年,被评为“澧州鼓王”。引进舞狮舞龙大师沈金海、肖进,他们是国家一级武术师,曾荣获剑术、刀术、棍术等项冠军。引进澧水船工号子大师刘后生老先生,来校专事传承教育。二是分项目培养教学带头人。全校培养培训具有艺术专长、能进行民间艺术教学的教师共38人,其中“澧州大鼓”“舞狮舞龙”“澧水船工号子”三种重点传承项目教师21人。三是成立民间艺术大师工作室。学校共成立民间艺术大师工作室7个。

2.抓实民间艺术教学工作。一是把民间艺术纳入课程。作为各专业的公共课程、校本课程。每两周开设一节民间艺术课,由专职老师授课。二是抓民间艺术基本功训练。民艺大师与学校教师同步入课堂,基本功训练做到课前有计划,课中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有训练情况的结果考核。三是抓民间艺术表演。舞狮作品《龙腾盛世》就是在基地进行表演教学时,学生的灵感在基地的情境中迸发,在原有基础上引入现代音乐、武术、灯光等元素,学生创新火花被点燃。

3.开辟民间艺术教学阵地。一是组建校内社团。学校先后投入30多万元,组建澧州大鼓、舞狮舞龙、澧水船工号子、国画、太极拳等民间艺术社团共28个。二是开辟校外活动基地。学校建有民间艺术校外活动基地8个,其中澧州大鼓活动基地有五彩梦公司、大堰垱镇西街文化大院;舞狮舞龙活动基地有海风武术训练中心、彭山山庄;澧水船工号子活动基地有荆河剧团;太极拳活动基地有陈氏太极训练馆等。

(三)开展民间艺术活动,搭建学生文明素养培养平台

1.开展校内演练活动。学校每周星期二下午开展社团活动。社团活动中有明确的内容与要求,辅导老师全程现场指导。每单元安排一个社团在升旗仪式现场展示,每学期末开展社团阶段性成果展示,每学年举办一次艺术节活动。每年12月的艺术节,师生同台竟艺,用艺术点缀生活,让文化丰富心灵。

2.开展校外演出活动。一是开展常规演出活动。澧州大鼓社团在五彩梦公司的安排下,每周在公司里进行一次汇报式演出,优秀学生还安排在垱市、小渡口镇等民间剧场或茶社一展唱腔。二是开展送民间艺术下乡、下社区活动。各社团每年送艺术下乡、下社区活动达30多场次。三是服务社会公益性活动。每年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庆典20多场,特别是参与县旅游节、县运动会开幕式以及县春节联欢会的献演,赢得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

3.参加各级各类展示性竞赛活动。师生自主创编、演出的澧州大鼓《填志愿》、民俗《龙腾盛世》分别在2016、2017年县中小学艺术节上获得一等奖。《澧水船工号子》参加“桃花源里的歌”暨“2015泛湘西北民间原创歌曲选拔赛”获得金奖。

四、工作成效

我校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并赋予新的内涵,将之转换成有效的资源和力量,使它重新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文化兴校,做文化自信的传播者”成为该校德育工作的传统特色。该校以课程为引领,以社团为平台,以活动为载体,多途径开展优秀传统民间艺术教育活动,形成“人人学民间艺术、个个有一技之长、班班有活动团队、月月有表演活动”的教育氛围。

2.“立德树人,做学生引路人”成为该校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优秀的传统思想道德潜移默化地输送给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原来学生中提、顽皮捣蛋的多,被人称作“乱匠”中学,如今学生乐于社团活动,学礼仪,练技艺,校园文明礼貌蔚然成风。

3.“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让学生青春激情绽放。全校27个学生社团,1200多名学生参与,搭建起多元的文化舞台,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外选择,既拓展课堂教学,又丰富了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验。

4.“适应岗位,做职业能力的排头兵”成为该校学生的职业规划。该校对近三年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考核指标的统计分析,2016年、2017年、2018年获优秀等次的分别达到52%、57%、63%。就业企业对该校毕业生的评价是:“爱岗敬业、作风严谨、吃得苦、霸得蛮”。


案例三: 创新“三双”模式 加速“双师型”教师培养

一、实施背景

职业教育肩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重任,随着社会产业优化升级与结构调整,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目标指向更加明确,除了学历外,更注重的是职业素养、岗位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这对中职学校、对专业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一支高水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是推进学校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和保障学生持续发展的关键。从整体看,湖南省湘北职业中专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整体较高,学历职称结构较为合理,涌现出一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随着学校内涵的提升,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近4年来,学校新进专业教师53人,专业教师在数量上得到了有效补充。但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培养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教师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新业态、新设备、新技术要求;二是部分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不够高,难以完全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三是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数量偏少,且专业分配不均衡。针对这种现象,学校从 2015年开始,将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形成了““三双”模式”培养模式。

二、主要目标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和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训与考核制度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以提升双师素质为核心,完善激励机制、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创新“双岗”双责、“双师”指导、“双岗”轮换培养模式。努力打造一支专业理论扎实、职业技能娴熟、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精湛的“双师”主体的卓越教师团队。

三、工作过程

1.落实两个计划。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2015年9月,学校制定了《“十三五”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双师”素质提升方案》,每年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明确阶段目标任务、培养措施和考核要求。教师个人成长计划:要求35岁以下且在本校任教不满5年的青年教师按照“一年合格、三年骨干、五年成才”的目标制定个人成长计划,个人成长内容包括班级管理、课程教学、专项技能、专业建设、课题研究、技术服务等能力提升。学校每年对青年教师培养进行一次综合考核。

2.建好培训基地。按照“县域为主,县外补充”的思路,与海螺集团(石门)、宝川集团(石门)、中集集团等县内外37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教师培训基地;将校内机械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康而学”实训中心2个校内工厂建成教师培养基地,承担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任务。

3.实施双责联动。以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作为双重指标,实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教学名师培养。学校修订了《专业带头人遴选与管理办法》《骨干教师评选与管理办法》,要求教学名师每年必须至少承担一项县域行业发展规划或企业技术开发、革新项目研发,至少承担一项专业教学文件或一门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等,由学校下达双重任务,明确双重责任,如周晓华工作室参与编制了石门县现代农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划文件等。竞争选拔专业带头人,确定教学名师,设立名师工作室,将双重任务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的必要条件、津补贴发放的参考依据等,学校每期专题考核,每年综合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名师工作室和教学名师称号,2015年以来,学校取消名师工作室2个、名师称号3人,现有名师工作室10个。

4.实施“双师指导”。随着发展规模的扩大,学校新引进专业教师比例大幅度增加,但大部分新教师未曾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素养训练。因此,我们坚持把提升职教理念、强化教学技能、加强实践操作、实现知识迁移,作为新进专业教师培养培训的突出重点,专项制订了《青年教师培养方案》,明确青年教师“上好一门课程、带好一个班级、熟练一门技术、参与一项研究、做好一项服务”的“五个一”成长目标。建立了青年教师“双师”指导制度。学校为35岁以下专业教师和转岗青年教师,每人选派了1名骨干教师、遴选1名企业技术人员为师傅,进行结对指导培养。所有新进教师入职第一年,先脱产跟班见习教学半年,然后再到定点实习基地实践半年,待两项见习实践结束后,经校企联合考核合格方可转到正式教学岗位,且在随后的三年内仍必须保证每周有2个半天时间,随企业师傅继续跟岗跟师学习。

5.实施“双岗”轮换。我们坚持把“双师”教师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以教学岗位、实践岗位轮换的方式,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培养。通过教师自愿申请、校企联合考评的方式,以课程主讲教师为主体,我校先后确定了67名 “双师”教师,实行“双岗轮换”培养,制定了《“双岗”轮换实施方案》,明确双岗双责要求和专项考核办法。一是实行优先排课,将轮换教师周课时调减为8-10节,并将所任教课程集中安排在每周3天时间内完成。二是遴选了宝川集团、县农机公司等103个企业、社区、乡村,专门设立教师定点实践实习岗位。三是实行教师驻点实践,将专业教师每周教学空余的2天时间,以挂职兼职、合作研发、技术培训、志愿服务等方式,到定点实践岗位参与生产或服务,并按8课时工作量计入年度绩效,按出差标准给予生活和交通补助。同时,暑假派专业教师到培训基地顶岗实践,派工作3年以上的青年专业教师与学生一同顶岗实习,既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与指导,又加强自身实践能力培养。

四、条件保障

1.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学校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教师培养领导小组,制定了《“双导师制”实施方案》《“双导师制”管理考核办法》《教师“双岗”轮换实施方案》等系列制度,实行“周指导、月考核、期总结、年评价”培养考核制度,每学期举办2次教育教学分析会、1次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开展1次教学能手、实践操作能手评比,每年开展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导师、教学名师评选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师徒积极性。

2.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补充办法》《教师培训基地共同管理办法》,形成了互兼互聘、共建基地、合作培养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学校建立了37个教师培训基地,聘请了46名兼职教师,为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保障。

3.做好教学保障。一是教学安排保障:为便于师徒之间指导、学习与交流,学校尽可能安排师徒承担同年级的教学任务,课程表交错安排,每周1次企业跟岗优先安排等。二是设备优先保障:学校专业实训室由所授课程的对应专业教师管理与使用,学校在设备、耗材上给予极力支持,保证教师的实际操作训练。

4.强化经费保障。学校每年设立了不少于40万元的教师培养专项经费,保证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顺利实施。

五、主要成果

1.创新了“双师型”教师培养新模式。学校通过遴选专业带头人,组建名师工作室,明确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科研和教学 “双任务”,推行专业教师教学岗位与实践岗位“双轮换”、对青年专业教师校内师傅和企业师傅“双导师”,开辟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最实效的途径。学校教师培养经验先后在省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推进会、省职业院校教师培养高端论坛上进行了专题交流。

2.形成了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业教师154人,其中“双师型”教师136人,拥有省级专业带头人3人、市优秀“双师型”教师20人、市级骨干教师14人 、市级学科带头人12人等。2016年以来,学校创新工作室和欧阳盼技能大师工作室均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获国家新型实用专利6项、承担省级课题或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项、主参编教材13部、19人次在市级以上教学比武中获奖。涌现出了省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市第三届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刘祖高,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及省“百优工匠”欧阳盼、省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教师任军、“常德工匠”邓浩然等优秀代表。

3.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学校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位居省、市第一方阵:需诶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2018年学校顶岗实习学生企业满意率、留用率分别达到了94.7%和92.6%。学生技能抽测合格率多年100%,2017年高考本科录取154人,2018年高考本科录取103人;近3年学生省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49人次,其中5人获全国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奖;学生创业团队2017年获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和省黄炎培创业规划大赛一等奖,2018年再获省黄炎培创业规划大赛二、三等奖;在2017-2018年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国赛项目中,学校获一等奖4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4个。学校是省职成教育学会中职教学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学校、省职成教育学会中职语文学科研究会副主任学校、市中职对口升学教研联组和公共艺术教研联组主持学校,连续三年被常德市教育局评为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学校。

4.推进了学校的持续发展。近年来,学校通过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抓手实施人才兴校战略,专业教师主持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9个、建成核心课程61门,制定课程标准63门,开发特色校本教材14部。学校成功晋升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牵头验收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2015年来,建成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1个、市级示范性特色专业2个等,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工培训示范点、省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标兵校园等县级以上荣誉48项,办学经验6次在省市交流,《湖南教育》两次对学校办学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德市教育局官网 > 公告公示

常德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019)

发布时间:2020-04-10 09:32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2019年,常德市中等职业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建工作为统领,以产教融合等机制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学生、服务产业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主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办群众满意的职业教育”,促进全市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有特色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编制和发布2019年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101号)和湖南省教育厅《关于编制和发布2019年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要求,现将本市2019年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报告如下。

1.基本情况

1.1规模结构稳步向好。2019年,常德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30所,其中,公办中等职业学校10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20所,拥有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3所、湖南省卓越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学校3所(2019年新增1所)和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所,基本上形成了示范学校引领、公办与民办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2019年,我市重拳整治招生秩序,大力推行阳光招生,招生工作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办学行为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2017年至2019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分别为15906人、17384人、18477人,连续3年持续增长。

2019年,常德市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四个先进市州之一。

1.2办学条件有效改善。2019年,常德汽车机电学校和常德财经中等专业学校合并迁入常德职业教育大学城新校区,湖南省湘北职业中专学校整体迁入新校区,桃源县职业中专学校新校区建设正式开工,且进展顺利。2019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新增校园面积35424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290平方米。新增教学仪器设备4120余万元、实训实习工位1000余个,“三通两平台”覆盖率达到了100%,新增纸质图书43345册,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硬件条件有效改善。

图片1





1.3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我市持续实行市级评定的“双师型”教师、学科带头人、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奖励政策,落实教师待遇,出台教师招聘优惠政策,加强教师引进、培养。2019年全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共招聘引进教师221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32人。现有教工3188人,其中专任教师2530人,生师比为18.5:1,共聘任兼职教师268人,占比26.2%。2019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新增市级“双师型”教师54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结构不断优化。

图片2

图片3














案例1:创新政策吸引人


近年来,石门县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推进县内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湖南省湘北职业中专学校教师招聘引进工作:将该校教师编制从188人调整到290人,该校研究生学历教师引进纳入全县人才计划。每年根据该校需要给足教师招聘计划,12月由县教育局、县人社局、县纪委驻县教育局纪检组、学校联合组织到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举行专场招聘会,直接签约二本以上优秀毕业生。学校对新进教师3年内免费提供住房,每人每年给予2000元的生活补贴。近三年,该校共招聘教师64人,其中研究生学历8人,2019年招聘教师34人,其中研究生学历4人,一本院校毕业生22人。

2.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

(1)学生思想素质显著提高。全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要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各级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思想素质显著提升。2019年,全市共有3263名中职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学生中共青团员比例较2018年增长了7.9%,1543名学生参加了业余党校学习。

(2)德育品牌建设取得成效。常德市坚持德育首位,打造德育品牌,践行“三全育人”。安乡县职业中专的“4我5位7S”、汉寿县职业中专的德育积分管理、桃源县职业中专的全员化德育银行、湖南省湘北职业中专的“阳光100德育”等已成为全市特色德育品牌。2019年,全市3个德育案例被评选为省级优秀德育案例、3个案例参加全国“文明风采”活动优秀案例巡展,共有264名学生被评为市级及以上三好学生,54名学生被评为市级及以上优秀学生干部,42个班级被评为市级以上优秀班集体,6名学生被评为“常德市美德少年”。

案例2:依托学生社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桃源县职业中专学校构建“班级+专业群 +学校”学生社团发展网络,学校共有14个学生社团,吸引了3200余名学生参与,占在校学生数的 65%,形成了礼仪队、龙狮队、鼓舞队、刺绣队4个特色品牌社团,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

(3)学生专业素养与身心素质显著提升。2019年,组织开展了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共抽查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7个专业,抽查合格率达91%,优秀率达44%。在2019年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普测中,全市28所学校参考,16所学校的总合格率在60%以上,7所学校的总合格率在80%以上。2019年,中职学生体能检测合格率为96.4%,较2018年提高4.2%,4所中等职业学校被评为湖南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

表2.1.1 2019年常德市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普测成绩统计表

参考学校(所)

参考人数(人)

总参考率

总平均分

总合格率

总优秀率

28

11004

96.656%

66.538

71.974

12.586


注:2019年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普测采用网络考试方式,五科合卷,试卷满分为100分,其中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别占20分、40分、20分、10分和10分。


图片4


2.2就业质量

(1)毕业生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全市严格按照国家、省级就业文件要求开展就业安置工作,开展了顶岗实习与就业专项整治行动,保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2019年,全市未发生一起违规安排就业行为,毕业生就业合同签订率100%(不含自主就业学生)。

(2)就业质量呈现三个转变。一是由“好就业”向“就业好”转变。2019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6.49%,其中对口就业率90.2%,较2018年提高了11.1%。毕业生初次就业月平均收入为3285元,较2018年增加240元,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分别为94.4%、92.4%,较2018年分别提高了3.4%、1.9%。二是就业地域逐渐由外省向本地转变。2019年,全市直接就业学生中本地就业2457人,较2018年增加113人,提高了5%。三是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增强。2019年,常德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为 9.45%。


图片5








(3)学生成才路径进一步拓宽。一是坚持对口升学与技能培养并重,2019 年,毕业生中的55.46%升入高等院校深造,本科上过线人数和升学率均居全省前列。二是探索实施五年制大专班培养,2019年常德财经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筹)与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五年制大专班,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

表2.2.2 2019年常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升学情况统计表

报考
人数

录取
人数

对口升学录取人数

单招录取人数

小计

一本

二本

三本

专科

小计

专科

4805

4382

2169

193

481

5

1490

2213

2213

3.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布局

(1)专业布局更加契合产业发展。我市立足现代农业、现代装备制造、生物科技与健康食品、文化旅游等产业,调整优化专业设置,2019年共计调整改造传统专业6个,新开设专业22个(试办7个,正式开办15个)。全市现开设14大类69个专业,涵盖了一、二、三产业,专业与产业契合度为79.4%,较2018年提高12.1%。专业布点数和招生规模位于前 5 位的专业大类依次为加工制造、信息技术、财经商贸、文化艺术、旅游服务类,共占全市专业布点数的73.89%和本年招生总数的78.74%。

(2)特色专业集群示范效应明显。常德市实施“打造精品,突出特色”的专业建设思路,要求各中等职业学校集中力量办好1-2个专业群,各中等职业学校不断创新专业发展模式,全市已建成省级精品专业13个、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8 个、省级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5个,立项建设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11个,形成了一批具有常德特色的专业集群。

案例3:成立产业学院 培养专业人才

常德财经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筹)与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中联产业学院”,校企共同建设智能制造专业群。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学生与员工技能考核标准、实训车间管理规范;互相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企业派技术骨干担任核心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接受部分学生就业,接受专业骨干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与创新研究等,学校承担部分企业配套产品生产与加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岗位的精准对接。

3.2 质量保证

(1)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正在形成。一是建立健全了教学检查制度。3-4月份,常德市教科院组织开展了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教学视导。10月份,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视导,分校下达了视导整改通知。各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价与监督体系,常德财经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筹)实行“校、科、部”三级教学督查,安乡县职业中专实行课堂教学当堂考评定级,汉寿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实行教学情况日考核、周通报、期汇总等。

(2)“三赛”成绩持续保持全省前列。2019年常德市教育局制定了“三赛”“两测”实施方案,将学生技能竞赛、创业规划大赛、“文明风采”活动与课堂教学融合,全面纳入教学质量评价。建立了校赛-市赛-省赛-国赛四级竞赛机制。2019年,我市组织参加湖南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共获一等奖20个、二等奖35个、三等奖52个,团体总分连续7年位居全省前三名。常德汽车机电学校学生高源佐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汽车车身修复(钣金)竞赛项目一等奖。2019年全省黄炎培创业规划大赛我市荣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在2019—2020学年度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系列活动中,全市共有64名学生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 7人、二等奖22人。澧县职业中专学校蝉联全省中职学校学生女子排球赛冠军。

(3)常态化教研活动呈现新亮点。2019年,常德市教科院以教研联组为平台,聚焦课堂教学,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当前省市重大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和专业(学科)领域重点、热点与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了17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其中,教师教学能力比赛6次,专题研修活动8次,教师企业实践2次,师生组合竞赛1次,这些活动充分展示了我市职业教育教研成果,传递了教改信息,深化了教学思考,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加强了校际交流,推动了教学改革。全市7所中等职业学校成功立项2019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8项。

(4)项目建设促进作用得到彰显。常德市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职业教育重点项目,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校发展。2019年全市共投入1000万元支持市级及以上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全市共完成中央预算内产教融合项目2个,争取立项省卓越中等职学校1所、省信息化示范学校1所、省稳就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2个、省现代学徒制培养项目学校3个等,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的数量与质量全省领先。

3.3教师队伍

(1)编制落实教师队伍稳定。对全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进行了核定调整,如湖南省湘北职业中专学校教师编制数由188人调整为288人。2019年,全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共招聘教师221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32人,全部解决了编制。2019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流失率由2018年的3.8%下降为1.7%,教师队伍更加稳定。

(2)教师素质得到有效锤炼。2019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323名专业教师参加了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136人参加了省级培训,768人参加企业实践。市教育局组织进行了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师德教育、班主任培训、中职学校校长培训等专题培训班,各职业学校加强了教师培养。2019年全市新增市级“双师型”教师54名,新增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2名中职教师被评为2019年“常德工匠”, 1名教师被评为“常德优秀工匠”。在2019年全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教师职业能力比赛中,共获一等奖7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12个。

案例4:多措并举加强教师培养

常德财经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筹)除了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及行业学术交流外,多措并举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开展读书活动,设立“教师讲堂”,聘请名师到校开设专题讲座;争取“送培到校 精准培训”项目,与名优高校对接,2019年湖南农业大学名师团队到校面授9天,参培教师86名;实施“青蓝工程”,开展“一对一”帮扶结对活动。教师素质逐年提升,尤其是每年都有一批年轻教师崭露头角。

4.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1)与本地企业合作持续加强。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重点加强与本地企业合作,专业共建、人才共育。2019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与本地149家企业对接合作,召开校企合作洽谈会103次,校企合作共建专业10个、实训室12个、校外基地17个,联合开办校办工厂3个、模拟车间7个,本地企业订单培养比例达15.3%,较2018年提高了3.5%。

案例5:校企合作共建专业 培养产业技术人才

津市职业中专学校与湖南新合新医药有限公司、湖南鸿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深度合作共建生物化工专业,是全省中职学校唯一与本地企业共建共享的生物化工医药类专业,为市域生物医药产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采取“2+1”教学模式,校企联合招生教学,政府给予每生1万元补助,前2年在校学习公共文化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后1年在企业学习专业技术课和岗位实践,该专业现有在校学生80人。

(2)现代学徒制培养进展明显。全市有5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专业5个、企业5家、试点专业学生数192人。2019年,湖南省湘北职业中专、津市职业中专、桃源县职业中专立项为省级现代学徒制培养项目学校,立项数全省第一。


表4.1.1 2019年常德市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情况表

项 目

2018年

2019年

变化率(%)

省级现代学徒制项目学校(所)

2

3

50

现代学徒制试点学生数(人)

85

192

125.89


案例6:探索现代学徒制 培养高技能人才

2019年,湖南省湘北职业中专与石门康而学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通过招生招工一体、基地共建、教学共施、成本风险共担,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由学校提供2300平方米场地,该企业投入600万元设备在校内建成了教学工厂,双方共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学校选派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公共课教学和专业理论课与基本实训教学,企业长期安排8名技术人员全程担任生产性实训教学。2019年6月,38名毕业生全部成为了该企业正式员工,平均就业起薪达到了每月5200元。

4.2学生实习工作更加规范。全市中职学校按照国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和《湖南省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细则》要求,开展学生实习工作。建立了企业遴选机制、实习考核机制等。2019年,市教育局开展了相关专项整治,强化实习管理,各中等职业学校安排学生实习25078人,合格率超过了95%。

案例7:“响箭跟岗实习模式”助力学生成才

常德技师学院与湖南响箭重工进行冠名班培养、学生实习、新型学徒制培训、技能人才保障、专业建设等方面合作。2019年,安排学生在该企业实习,校企合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实习流程管理、实习考核聘用等文本,形成了“响箭实习模式。学院41名学生在“响箭”实习,21人被企业转为见习员工,实习学生月待遇达到4000元以上。

4.3集团化办学持续推进。常德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均是县级职教中心的牵头单位,整合县级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社会公共职业培训、社区教育等教育资源,开展了学历、非学历教育培训,联合本地行业协会,加盟高职院校,实施集团化办学。2019年全市举办培训1173场次,培养培训各类职业人员近70000人次,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近2000人次,为常德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案例8:集团化办学助力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提升

2002年津市市政府决定由津市职业中专学校牵头,整合市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教师培训、技工教育、社会职业培训等职业教育资源,成立津市职业教育集团,开始集团化办学探索。集团先后与市域装备制造行业、生物医药行业等行业协会合作,与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合作,逐步形成“学校+行业+高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每年为地方培养本科、大专、中职、中技学历技术人才1000余人,为地方培养培训非学历社会职业工作者5000余人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5.社会贡献

5.1本地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大幅提升。2019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与本地企业合作,全市订单培养比例达21.1%,其中与本地企业合作订单培养比例为15.3%,较2018年提高3.5%。全面实施“双证”教育,积极探索“1+X”试点。全年为社会培养初中级专业技术人14828人,其中取得中级职业资格12055人,占81.3%,较2018年提高12.4%。联合合作企业培养地方产业所需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1537人,占地方产业所需专业技术人才的34.5%。

5.2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高。2019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社会职业技能培训16200人,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培训24200人,就业创业培训6400人,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275人,提升了区域劳动者职业技能。2019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技术咨询、应用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累计共208项,技术推广服务22项,获国家专利7项。

图片6






案例9:花自芬芳蝶“涌”来

汉寿县职业中专学校利用自身优势,采取“服务上门和送技下乡”“线上规培和线下集训”“专家会诊和同行交流”“大蓬车式巡展授艺”等措施,把国策与民声紧密结合,社会职业技能送培到田间地头、工作岗位、家门口,做实社会职业培训。2019年学校开办职业培训班54个,培训1996人次。《常德日报》以《花自芬芳蝶“涌”来》为题进行了专版报道。

5.3对口支援效益突出。2019年,常德市充分利用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资源优势,加强对口支援工作。一是10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支援民办学校143次。二是开展技术服务、送技下乡、志愿服务等1342次。三是通过产业帮扶、技能培养等助力脱贫攻坚。全市开展扶贫技能培训22100余人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职业技能357人,为贫困乡村提供技术支持57次,使2346人走上了致富道路。

案例10:实施精准帮扶 提升脱贫能力

湖南省湘北职业中专从2016年开始承担三圣乡彭家堰村和花园台村2个村的脱贫攻坚工作。2016年以来,在两村举办焊工、蜂蜜养殖、油茶种植等技能培训班30个,培训1500余人次。指导成立专业合作社3个,覆盖了两村所有贫困户,帮扶两村建成1700亩油茶基地、450亩桔橙基地,发展蜂蜜824箱(桶),联合湘佳牧业每年开展林间养鸡近30000羽。带领2村277个贫困户739人脱贫致富,高标准通过了国家扶贫办验收,学校被评为县十佳驻村扶贫工作队。

6.政府履责

6.1经费投入大幅增长。2019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为1.2万元,高出省级要求2000余元;市本级职业教育支出35623万元,较2018年增长了33.45%。区县市职业教育合计支出48078.49万元,较2018年增长了31.57%。市、县两级财政足额落实城了市教育费附加和职业教育专项经费,2019年市本级教育费附加中职业教育支出近3亿元,超过了30%的国家标准。市财政每年设立了1000万元的项目专项资金,加强国家、省重点项目建设,每年投入300万元对民办职校教师养老保险实行财政补贴,投入近100万元对职业院校急需专业教师每人给予2-3万元的津贴补助。对全市评定的“双师型”教师每人给予8000元-10000元奖励,对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一次性奖励5000元。

6.2政策措施保障到位。成立了市长任组长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职业教育工作制度,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和市政府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相继出台了《常德市委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和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常德市教育三年攻坚计划》等6个核心文件和《关于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促就业稳就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等7个专项文件,保障了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7.特色创新(见附件)

8.党组织建设

8.1 党建工作管理制度健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严格按照上级党委要求,健全了党委(支部)会议制度、党委(支部)中心组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学习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等党建管理制度。

8.2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常德市中等职业学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将党建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首要,以“五化”建设标准为指导,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市教育局局党组会19次研究部署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了党的组织全覆盖,2019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新发展预备党员44人,转为正式党员34人。

8.3 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及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建国七十周年庆祝活动为契机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以“学习强国”为平台推进党员学习常态化。将主题教育与师德教育结合,组织开展了全市师德专题教育会议。各中职学校把党建与教师教育结合,把党建与德育工作结合,组织开展了“开学第一课”“师德第一课”“思想第一课”及党员 “我和我的祖国”“走红色基地树革命理想”“先进模范进校园”等活动。

9.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问题一: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实体经济的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我市中等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等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中等职业学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不能完全相适应,毕业生本地就业率相对较低,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有待提高。

改进措施: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促进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成立常德市促进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建立健全产教融合绩效考核与督查机制,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情况作为县市区、行业企业和学校绩效考核、获取财政性资金和项目、表彰奖励的内容或条件,纳入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评估、领导班子考核、专业评价调整的重要指标。

二是科学统筹规划,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新格局。将职业教育与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紧密融合。将常德职教大学城建成全省产教融合示范园区,推动10所以上职业学校与产业园区深度合作办学。

三是优化专业设置,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精准对接。重点支持与本市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与军民融合、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文旅康养、化工与有色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产业相关专业建设,形成具有常德特色的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全市建成15个以上市级特色品牌专业群。

四是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出台系列政策,支持骨干企业参与办学,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建设实训基地,组建产教融合集团(联盟)或职教集团、共建教育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培训中心、教师顶岗实践基地等,形成责任成本共担、资源成果共享、技能人才共育,学生、学校、企业、产业四方共赢的校企合作新业态。加强企业接收本地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本地职业院校毕业生就近就业,力争到2021年,本地职业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50%以上。

问题二: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需持续培育提升。近年来,通过推行上级主管部门培训、企业实践培养、校本培训,设立市级“双师型”教师、技能大师、学科带头人奖励资金等措施,教师的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创新团队还没有完全形成,教师的创新能力需要持续培育,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任重道远。

改进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教师培养机制。健全市级及以上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技能大师、教学名师、教学创新团队遴选、考核、奖励机制。在行业企业推行名师带徒制度,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鼓励大中型企业设立“名师工作站”。

二是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设计划。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遴选制度,市教育局统筹建立10个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顶岗实践基地,各中等职业学校每个专业至少建立1个以上教师顶岗实践基地。

三是实施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十四五”期间,引进100名专业领军人才、建成50个以上市级以上名师(大师)工作室或创新工作室,培养市级专业带头人200名、骨干教师400名。建设“名师大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的市级优秀专业群教学团队20个以上,名师大师引领、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市级优秀科研创新团队10个以上,建成一批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四是实施“双师”素质提升计划。继续开展常德市“双师型”教师认定,3年内专业教师至少参加1次企业实践、1次市级以上专业培训,全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率达到专业教师的90%以上,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达到60%以上。

五是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建立完善新进专业教师先企业培训后上岗制度(半年)。营造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氛围,选派中等职业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1年的访学。依托市级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教研联组等青年教师成长平台,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各职业学校推行青年教师“带好一个班、上好一门课、精通一项技能、参与一项研究、指导一项比赛、写好一篇文章、参与一项服务”的培养模式,重点加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操作和产品研发及技术服务能力培养。

问题三: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制定了《常德市专业设置与评估办法》《常德市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规划(试行)》,加强了专业设置与调整,但是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不能完全相适应,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重复,部分学校专业杂而全等问题依然存在。

改进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专业评估与退出机制。修订完善《常德市专业设置与评估办法》,每年由市教育局组织专业评估考核,对评估不合格的专业坚决退出,形成专业评估与退出机制。

二是实施专业战略性调整。由市教育局统筹制定《常德市“十四五”专业发展规划》,指导各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专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与本市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与军民融合、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文旅康养、化工与有色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产业相关专业建设,形成具有常德特色的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按照“集中优势、错位发展”思路,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各中等职业学校集中精力办好1-2个专业群或专业,彻底改变专业设置重复的现象。

三是实施特色专业(群)建设工程。全面实施特色专业群、特色专业建设。“十四五”期间建成特色鲜明、成效凸显的市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15个以上、示范性特色专业30个以上,建成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10个以上,示范性特色专业20个以上,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带动资源优化配置和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附件:特色创新案例

案例一:推行实训“准入证”制度,强化“6s”规范意识

一、实施背景

从2015年开始,桃源县职业中专学校结合实际引进了企业“6S”管理模式,在实训教学中推行“6S”实训管理。2019年,学校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6s”规范意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实训课的效率,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修定了《桃源县职业中专学校实训室 “6s”管理制度》、《桃源县职业中专学校实训管理员“6s”管理职责》、《桃源县职业中专学校实训指导教师“6s”管理细则》等系列的“6s”实训管理制度,转变过去师生的技能至上观念,重技轻人的价值取向,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工作目标

每期初,进行实训室 “6s”管理制度、细则和学生“6s”实训规范手册的理论知识宣传与学习,并以班为单位统一组织进行管理制度、细则和学生“6s”实训规范手册的理论知识考试,对测试成绩及格率达100%,优秀率达30%的班级,实行统一颁发实训“准入证”。并凭“准入证”方可入实训室。凡未获得“准入证”的班级按要求举行补考过关取得“准入证”后才能进实训室。

三、工作过程

1.制订标准、宣传发动。为推进“6S”实训管理,学校结合实际编写了《桃源县职业中专学校学生“6s”实训规范手册》,每期开学第一周将手册当教材一样,发放人手一册,组织师生学习 “6S”的意义、措施和要求,明确相关职责,由实训科和各专业群在学年初分专业组织了多场次“6S”专题讲座。在各实训室、校园制作张贴了“6S”标准和规范的宣传画。2019年3月,开展了专业课“6S”实训课教学模式比武活动。组织开展了机加、电子、旅游、服装和计算机等5个专业组98名实训课教师的比武活动,检验实训教师开展“6S”实训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2.理论测试、颁证准入。要求科任教师利用一周的时间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做到人人熟记于心,并以班为单位统一组织进行管理制度、细则和学生“6s”实训规范手册的理论知识考试,对测试成绩及格率达100%,优秀率达30%的班级,实行统一颁发实训“准入证”。

3.强化考核、保证实效。桃源县职业中专实训科、教务科依据《实训室(机房)“6S”管理职责》、《班级学风评比办法》、《教学过程管理津贴发放办法》,比照“6S”标准对实训指导教师和实训学生、实训班级三个主体开展日常“6S”实训管理考核,每天张榜公布。实训科还加强对班级实训考核力度,坚持节节课巡查,如果发现一节课中有3人以上违规,按照制度规定该班级全体学生必须重新补考重新获取“准入证”。同时对违反“6s”实训管理手册的个人,将及时登记到学校“德育银行”,按照条款扣除德育银行分,由学生科按照班级与学生“德育银行”管理的相关制度落实考核。

4.奖惩分明、突出典型。2019年桃源县职业中专进一步修订完善了“6S”实训红旗班级评选办法和“6S”实训教师标兵评选办法。根据考核结果每月评选一次,对优秀个人和集体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树立榜样。

5.加大投入、政策保障。按照“6S”标准和要求,近2年来,学校对各实训室硬件及环境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学校因为“6S”实训管理先后对学生、指导教师的奖励、实训室硬件建设、教师下企业培训等累计已投入资金100多万元。

四、主要创新点及成果

1.增强了“6s”规范管理的共识,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通过班级考核增强了班主任对 “6s”规范管理的关注度,让教师把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从而增强学生的工匠精神,同时形成了良好的实训氛围。特别是技能班的学生素质差,管理难度大,往年实训指导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整顿实训课纪律,教学效果不是很好。让学生体会到自觉的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通过一系列举措,形成了“6s”实训管理新氛围,违纪的学生和现象大大减少,好的风气正在形成,两年来,实训过程中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

2.规范了实训室硬件建设,提高了社会影响力。桃源县职业中专学校“6S”实训管理成为学校亮点,先后有隆回县、新化县、安乡县等省内外50多家单位来桃源县职业中专学校参观学习,实习实训成了对外宣传的窗口。

3.提升了实训教学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自推行实训“准入证”制度后,学生的学习氛围好了,实训指导教师教学也轻松了,实训教学水平明显提升。2019年学校有19个项目47名学生参加市赛,获一等奖的有12个、二等奖14个、三等奖5个。并有19个项目53名学生代表常德市参加省赛均获较好成绩。通过企业标准、文化、流程在实训教学中的融入,2019年参加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对本校实习生评价明显高于其它中职学校。


案例二: 在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中涵养学生文明素养

一、实施背景

澧县职业中专学校在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中涵养学生文明素养,全校27个学生社团,1200多名学生参与,8个校外活动基地,搭建起多元的文化舞台,有效地将优秀民间文化与德育活动进行了融合,在办学特色上彰显了地方文化魅力,走出了一条优秀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新路子。澧县古属荆楚,是湘西北重镇,人文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厚重。千百年来,从神话传说、劳动歌谣到傩戏、曲艺及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都深深融入当地人们的血脉,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散发着清新的泥土芳香,深刻影响着湖湘人的精神世界。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民间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受到巨大冲击,甚至一些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的相继离去而失传。“文化土壤”被蚕食,这里的传统文化传承将面临严峻挑战,守护民族民间文化刻不容缓。

多年来, 澧县职业中专学校坚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传承创新并守护民族民间文化,让优秀民间文化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逐渐形成该校文化的传统特色。该校推行“民间艺术进校园”工程,把优秀民间文化引入校园,创新德育方法,寻找教育抓手,把传统文化传承与涵养学生文明素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其特色德育模式,成为该校一张德育工作的名片。

二、工作目标

推行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的“民间艺术进校园”工程,着力打造优秀民间文化在学校传承与发展的蓝图。

1.落实《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文件精神,有效地开展传承优秀民间文化系列活动,为优秀民间文化走进校园营造良好氛围。

2.扬弃与继承,为优秀民间文化开辟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培养更多的传习人群。

3.涵养中职学生热爱祖国 、遵守公德,尊重他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举止文明,团结友爱、勤俭节约,注重安全、自立自强的文明素养。

三、典型做法

(一)挖掘民间艺术精髓,丰富学生文明素养培养资源

1.收集民间艺术精品。一是对地方民间艺术门类摸底。发源于澧水流域、由民间歌舞演变而来的地方戏曲剧种有荆河戏、花鼓戏、澧州大鼓、澧水船工号子等。还有一批地方民间艺术瑰宝,如吹打乐(俗称“点子”)、狮舞、龙舞、马舞、蚌舞、采莲舞、罗汉舞、高跷舞、渔鼓等等。二是确定地方民间艺术重点传承项目。学校根据学生知晓率和受喜爱程度,确定了“澧州大鼓”“舞狮舞龙”“澧水船工号子”三种重点传承项目。三是整理、分析传承项目的重点价值。“澧州大鼓”2012年被列入湖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曲目《丁兰刻木》作为经典在澧水流域流传广泛,成为丧葬前“打孝鼓”必备的祭祀曲目。“舞狮舞龙”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表演活动,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澧县民间都以舞狮舞龙来助兴。

2.开发民间艺术教材。一是编写民间艺术基础知识教材。学校与澧州大鼓大师洪家文、宋泽桂等共同编写《澧州大鼓入门基础》教材,主要内容由澧州大鼓发展历史、大鼓入门知识、唱腔练习、剧本练习四个部分组成。另外录制澧州大鼓协会开展的精彩活动影像资料达20册,作为影像教材。二是改编民间艺术培训练习资料。民间艺术大师在分析学生的个性、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删减或添加,改编剧本,用做培训练习资料。

3.开展民间艺术创作。学校与民间艺人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编、演剧本的主体作用,创作10多部澧州大鼓剧本,涵盖教育类、家庭关系类、社会风俗类、法制宣传类等社会的方方面面。

“(合唱)清澈澈的澧水哟,日夜向东流∕城头山的儿女哟,赶上了好年头∕不唱那流行歌哟,也不跳那时尚舞∕唱一曲澧州大鼓哟,竞呀竞风流∕妈妈:(内白)好喜,好喜哟,哈哈……∕(唱)清早喜鹊喳喳叫,满怀欣喜等佳报∕中考已过填志愿,名校争抢多自豪……”

这是2015年师生创作的宣传职业教育的澧州大鼓社团《填志愿》中的精彩选段。众多剧本创作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生活,把对于社会公德、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取向,利用艺术的形式自然流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加强民间艺术教学,拓展学生文明素养培养途径

1.打造民间艺术教学团队。一是引进优秀民间艺人进学校。引进澧州大鼓大师洪家文、宋泽贵先生,他们是湖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从艺近三十年,被评为“澧州鼓王”。引进舞狮舞龙大师沈金海、肖进,他们是国家一级武术师,曾荣获剑术、刀术、棍术等项冠军。引进澧水船工号子大师刘后生老先生,来校专事传承教育。二是分项目培养教学带头人。全校培养培训具有艺术专长、能进行民间艺术教学的教师共38人,其中“澧州大鼓”“舞狮舞龙”“澧水船工号子”三种重点传承项目教师21人。三是成立民间艺术大师工作室。学校共成立民间艺术大师工作室7个。

2.抓实民间艺术教学工作。一是把民间艺术纳入课程。作为各专业的公共课程、校本课程。每两周开设一节民间艺术课,由专职老师授课。二是抓民间艺术基本功训练。民艺大师与学校教师同步入课堂,基本功训练做到课前有计划,课中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有训练情况的结果考核。三是抓民间艺术表演。舞狮作品《龙腾盛世》就是在基地进行表演教学时,学生的灵感在基地的情境中迸发,在原有基础上引入现代音乐、武术、灯光等元素,学生创新火花被点燃。

3.开辟民间艺术教学阵地。一是组建校内社团。学校先后投入30多万元,组建澧州大鼓、舞狮舞龙、澧水船工号子、国画、太极拳等民间艺术社团共28个。二是开辟校外活动基地。学校建有民间艺术校外活动基地8个,其中澧州大鼓活动基地有五彩梦公司、大堰垱镇西街文化大院;舞狮舞龙活动基地有海风武术训练中心、彭山山庄;澧水船工号子活动基地有荆河剧团;太极拳活动基地有陈氏太极训练馆等。

(三)开展民间艺术活动,搭建学生文明素养培养平台

1.开展校内演练活动。学校每周星期二下午开展社团活动。社团活动中有明确的内容与要求,辅导老师全程现场指导。每单元安排一个社团在升旗仪式现场展示,每学期末开展社团阶段性成果展示,每学年举办一次艺术节活动。每年12月的艺术节,师生同台竟艺,用艺术点缀生活,让文化丰富心灵。

2.开展校外演出活动。一是开展常规演出活动。澧州大鼓社团在五彩梦公司的安排下,每周在公司里进行一次汇报式演出,优秀学生还安排在垱市、小渡口镇等民间剧场或茶社一展唱腔。二是开展送民间艺术下乡、下社区活动。各社团每年送艺术下乡、下社区活动达30多场次。三是服务社会公益性活动。每年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庆典20多场,特别是参与县旅游节、县运动会开幕式以及县春节联欢会的献演,赢得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

3.参加各级各类展示性竞赛活动。师生自主创编、演出的澧州大鼓《填志愿》、民俗《龙腾盛世》分别在2016、2017年县中小学艺术节上获得一等奖。《澧水船工号子》参加“桃花源里的歌”暨“2015泛湘西北民间原创歌曲选拔赛”获得金奖。

四、工作成效

我校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并赋予新的内涵,将之转换成有效的资源和力量,使它重新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文化兴校,做文化自信的传播者”成为该校德育工作的传统特色。该校以课程为引领,以社团为平台,以活动为载体,多途径开展优秀传统民间艺术教育活动,形成“人人学民间艺术、个个有一技之长、班班有活动团队、月月有表演活动”的教育氛围。

2.“立德树人,做学生引路人”成为该校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优秀的传统思想道德潜移默化地输送给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原来学生中提、顽皮捣蛋的多,被人称作“乱匠”中学,如今学生乐于社团活动,学礼仪,练技艺,校园文明礼貌蔚然成风。

3.“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让学生青春激情绽放。全校27个学生社团,1200多名学生参与,搭建起多元的文化舞台,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外选择,既拓展课堂教学,又丰富了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验。

4.“适应岗位,做职业能力的排头兵”成为该校学生的职业规划。该校对近三年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考核指标的统计分析,2016年、2017年、2018年获优秀等次的分别达到52%、57%、63%。就业企业对该校毕业生的评价是:“爱岗敬业、作风严谨、吃得苦、霸得蛮”。


案例三: 创新“三双”模式 加速“双师型”教师培养

一、实施背景

职业教育肩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重任,随着社会产业优化升级与结构调整,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目标指向更加明确,除了学历外,更注重的是职业素养、岗位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这对中职学校、对专业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一支高水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是推进学校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和保障学生持续发展的关键。从整体看,湖南省湘北职业中专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整体较高,学历职称结构较为合理,涌现出一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随着学校内涵的提升,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近4年来,学校新进专业教师53人,专业教师在数量上得到了有效补充。但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培养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教师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新业态、新设备、新技术要求;二是部分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不够高,难以完全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三是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数量偏少,且专业分配不均衡。针对这种现象,学校从 2015年开始,将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形成了““三双”模式”培养模式。

二、主要目标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和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训与考核制度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以提升双师素质为核心,完善激励机制、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创新“双岗”双责、“双师”指导、“双岗”轮换培养模式。努力打造一支专业理论扎实、职业技能娴熟、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精湛的“双师”主体的卓越教师团队。

三、工作过程

1.落实两个计划。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2015年9月,学校制定了《“十三五”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双师”素质提升方案》,每年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明确阶段目标任务、培养措施和考核要求。教师个人成长计划:要求35岁以下且在本校任教不满5年的青年教师按照“一年合格、三年骨干、五年成才”的目标制定个人成长计划,个人成长内容包括班级管理、课程教学、专项技能、专业建设、课题研究、技术服务等能力提升。学校每年对青年教师培养进行一次综合考核。

2.建好培训基地。按照“县域为主,县外补充”的思路,与海螺集团(石门)、宝川集团(石门)、中集集团等县内外37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教师培训基地;将校内机械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康而学”实训中心2个校内工厂建成教师培养基地,承担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任务。

3.实施双责联动。以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作为双重指标,实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教学名师培养。学校修订了《专业带头人遴选与管理办法》《骨干教师评选与管理办法》,要求教学名师每年必须至少承担一项县域行业发展规划或企业技术开发、革新项目研发,至少承担一项专业教学文件或一门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等,由学校下达双重任务,明确双重责任,如周晓华工作室参与编制了石门县现代农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划文件等。竞争选拔专业带头人,确定教学名师,设立名师工作室,将双重任务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的必要条件、津补贴发放的参考依据等,学校每期专题考核,每年综合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名师工作室和教学名师称号,2015年以来,学校取消名师工作室2个、名师称号3人,现有名师工作室10个。

4.实施“双师指导”。随着发展规模的扩大,学校新引进专业教师比例大幅度增加,但大部分新教师未曾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素养训练。因此,我们坚持把提升职教理念、强化教学技能、加强实践操作、实现知识迁移,作为新进专业教师培养培训的突出重点,专项制订了《青年教师培养方案》,明确青年教师“上好一门课程、带好一个班级、熟练一门技术、参与一项研究、做好一项服务”的“五个一”成长目标。建立了青年教师“双师”指导制度。学校为35岁以下专业教师和转岗青年教师,每人选派了1名骨干教师、遴选1名企业技术人员为师傅,进行结对指导培养。所有新进教师入职第一年,先脱产跟班见习教学半年,然后再到定点实习基地实践半年,待两项见习实践结束后,经校企联合考核合格方可转到正式教学岗位,且在随后的三年内仍必须保证每周有2个半天时间,随企业师傅继续跟岗跟师学习。

5.实施“双岗”轮换。我们坚持把“双师”教师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以教学岗位、实践岗位轮换的方式,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培养。通过教师自愿申请、校企联合考评的方式,以课程主讲教师为主体,我校先后确定了67名 “双师”教师,实行“双岗轮换”培养,制定了《“双岗”轮换实施方案》,明确双岗双责要求和专项考核办法。一是实行优先排课,将轮换教师周课时调减为8-10节,并将所任教课程集中安排在每周3天时间内完成。二是遴选了宝川集团、县农机公司等103个企业、社区、乡村,专门设立教师定点实践实习岗位。三是实行教师驻点实践,将专业教师每周教学空余的2天时间,以挂职兼职、合作研发、技术培训、志愿服务等方式,到定点实践岗位参与生产或服务,并按8课时工作量计入年度绩效,按出差标准给予生活和交通补助。同时,暑假派专业教师到培训基地顶岗实践,派工作3年以上的青年专业教师与学生一同顶岗实习,既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与指导,又加强自身实践能力培养。

四、条件保障

1.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学校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教师培养领导小组,制定了《“双导师制”实施方案》《“双导师制”管理考核办法》《教师“双岗”轮换实施方案》等系列制度,实行“周指导、月考核、期总结、年评价”培养考核制度,每学期举办2次教育教学分析会、1次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开展1次教学能手、实践操作能手评比,每年开展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导师、教学名师评选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师徒积极性。

2.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补充办法》《教师培训基地共同管理办法》,形成了互兼互聘、共建基地、合作培养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学校建立了37个教师培训基地,聘请了46名兼职教师,为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保障。

3.做好教学保障。一是教学安排保障:为便于师徒之间指导、学习与交流,学校尽可能安排师徒承担同年级的教学任务,课程表交错安排,每周1次企业跟岗优先安排等。二是设备优先保障:学校专业实训室由所授课程的对应专业教师管理与使用,学校在设备、耗材上给予极力支持,保证教师的实际操作训练。

4.强化经费保障。学校每年设立了不少于40万元的教师培养专项经费,保证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顺利实施。

五、主要成果

1.创新了“双师型”教师培养新模式。学校通过遴选专业带头人,组建名师工作室,明确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科研和教学 “双任务”,推行专业教师教学岗位与实践岗位“双轮换”、对青年专业教师校内师傅和企业师傅“双导师”,开辟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最实效的途径。学校教师培养经验先后在省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推进会、省职业院校教师培养高端论坛上进行了专题交流。

2.形成了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业教师154人,其中“双师型”教师136人,拥有省级专业带头人3人、市优秀“双师型”教师20人、市级骨干教师14人 、市级学科带头人12人等。2016年以来,学校创新工作室和欧阳盼技能大师工作室均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获国家新型实用专利6项、承担省级课题或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项、主参编教材13部、19人次在市级以上教学比武中获奖。涌现出了省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市第三届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刘祖高,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及省“百优工匠”欧阳盼、省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教师任军、“常德工匠”邓浩然等优秀代表。

3.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学校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位居省、市第一方阵:需诶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2018年学校顶岗实习学生企业满意率、留用率分别达到了94.7%和92.6%。学生技能抽测合格率多年100%,2017年高考本科录取154人,2018年高考本科录取103人;近3年学生省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49人次,其中5人获全国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奖;学生创业团队2017年获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和省黄炎培创业规划大赛一等奖,2018年再获省黄炎培创业规划大赛二、三等奖;在2017-2018年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国赛项目中,学校获一等奖4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4个。学校是省职成教育学会中职教学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学校、省职成教育学会中职语文学科研究会副主任学校、市中职对口升学教研联组和公共艺术教研联组主持学校,连续三年被常德市教育局评为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学校。

4.推进了学校的持续发展。近年来,学校通过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抓手实施人才兴校战略,专业教师主持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9个、建成核心课程61门,制定课程标准63门,开发特色校本教材14部。学校成功晋升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牵头验收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2015年来,建成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1个、市级示范性特色专业2个等,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工培训示范点、省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标兵校园等县级以上荣誉48项,办学经验6次在省市交流,《湖南教育》两次对学校办学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