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旧站栏目
顺应潮流 落实责任 走出低谷
发布时间:2010-12-26 16:03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谈农村薄弱学校形成原因、现状及对策

    石门县蒙泉镇夏家巷中学  校长  张自保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胡锦涛同志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温家宝同志在同一会议上说:“要逐步解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以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要求……在同一城市和县域范围内,教育资源就要向薄弱学校倾斜,逐步实现师资、设备、图书、校舍等均衡配置。”教育公平问题特别是其中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能够引起如此高度重视,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艰巨性和紧迫性。本人在农村学校工作26年,有16年从事教学管理和学校管理经历,近10年来,一直在薄弱学校工作,对农村薄弱学校的问题有直接的感受和一定的思考。本文试图分析农村薄弱学校的形成原因,剖析存在的现实素质,探讨走出低谷的对策,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薄弱现象及成因分析
    1.政府责任不到位使学校经费薄弱。上世纪90年代末,为了迎接“普九”验收,各个学校在硬件改造中举债投入,而随着验收达标后当地政府的“松劲”和农民“减负”,这些欠帐大多无法偿还或还清。从99年秋季开始,各地进入初中入学高峰期。入学高峰期的到来,使学校各种设施捉襟见肘,食堂要扩容,教寝室要增加和改造教学设备要添置等等。有部分学校在配套设施建设上再举债投入,加大了债务数目。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出台以前,教师有一部分的福利奖金有相当部分由学校自行解决(据测算,一所50名教师的学校一年在这方面的开支为25万元人民币左右)。以上这些因素,导致部分农村中小学经费困难,学校运转相当困难。经过国家“普九”化债,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是相当部分学校仍然相当艰难。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在职教工的绩效工资和离退休教工的生活补贴需要学校承担30%,对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来说,这又是两项承担不起的负担(一所50名教工的学校,这两项开支一般每年也在25万元以上)。这种情况长期不能够得到改变,是农村薄弱学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师进城风潮造成农村学校师资薄弱。近年来,随着城镇人口的膨胀和一部分富裕人群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城区学校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甚至出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怪现象。在这个背景下,农村学校有很多优秀教师被城区学校的优越条件、优厚待遇所吸引,加上部分教师贪恋城区优越条件,消尖脑袋往城区学校钻,使本来就缺乏优秀师资的农村学校雪上加霜,部分学校的有些课程甚至因为师资原因而没有办法开课。
    3、择校现象愈演愈烈造成农村学校生源薄弱。经费的缺乏、师资的流失导致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择校现象愈演愈烈。加上从2005年开始,我县初中学校开始进入学生入学低谷,这个低谷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这个现象在农村表现的更为突出。就石门县来说,原来生源比较充实的蒙泉和夹山镇为例,现在这两个镇除了磐石中学的学生有600多一点学生外,其余6所初中学校的都是250—500名学生。学生流失特别是优质生源的流失,造成部分学校办学质量偏低,学生流失更加严重。可以说,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处在这个漩涡里德 就是农村薄弱学校。广大群众还有教师甚至部分乡镇领导对这一现象有颇多微词。
    4、分数博弈造成农村学校质量薄弱。 考试指挥棒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使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是考出高分,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有部分家长在看学生的通知书时只管分数,而对操行评语不屑一顾,似乎是“千好万好、分数高才是真好”。有的行政领导、教育部门领导和学校负责人在总结(或者汇报)工作时总喜欢把某校的考分或是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人数或者分数作为第一政绩,真是“这行那行,只有出人才是真行”。有的中小学为了迎合社会对高分的热情,也加入到追逐高分的行列中,给班级下达升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人数指标,重奖升学有功教师等措施纷纷出台。这种严重的功利主义行为无疑是给高分数就是高素质观念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家的课程计划是学校应该遵守的“法律”,但升学的竞争,分数的压力,使许多学校采取了考什么教什么的“高招”,尤其是毕业年级,音乐、美术、劳技教育及有关活动课程形同虚设,社会实践活动更是无从谈起,学校实行两套课表,贴在教室里的课表成了迎接检查的“样表”,有老师戏称,真课表成了假课表,假课表成了真课表。分数的高要求与课堂教学低水平使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低层次机械重复的加班加点随处可见。各种形式的补课屡禁不止,而且花样翻新:一是晚自习由两节增加到三节,再就是占用学生休息时间,如双休日要求学生到学校“自习”或“过关”,还有的学校甚至开设了第八节课,各种练习题、自测题、模拟题都“自愿”进了学生的书包。尽管这样,在这场竞争中,由于师资、生源和其他条件的弱势,农村薄弱学校成了当然的弱者。
    二、出谷对策思考
    落实《纲要》精神,贯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指示,提高农村薄弱学校办学质量是我们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学校的改造和建设刻不容缓。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农村薄弱学校尽快走出低谷,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政府责任。
《纲要》指出:“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应该积极作为。根据纲要内容,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负起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来。
    1、政府应该履行职责,化解学校债务,全额预算教育开支,改善办学经费现状。学校正常运转需要经费,素质教育的实施更需要资金支持。首先要在实事求是地核定各个学校的债务的基础上,动真格根据上级要求由政府承担学校债务。再就是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由财政全额落实全县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还有就是严格规范学校收支行为,杜绝各级各类学校私设小钱柜滥发福利补贴,确保不产生新的债务。笔者认为,我们现在实行的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监督作用明显滞后。有些不规范的行为本来在干部任期内就可以发现并加以处理解决,等到离任以后再发现问题时,可能校长也易地为官,教师也调走了一些,资金难得追回,更多的是罚款了事。承担罚款的是单位,而违规发放的资金往往落入私人口袋,这样很难杜绝不规范的行为。只有治标又治本,才是解决农村学校经费短缺的根本出路。
    2、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机制,确保教师校长有序流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与文明进步,需要我们确定公益性、公开性和公平性等基本价值取向。在教育方面主要体现在保障每一个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机会的权利。城区学校从其他学校选调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进城,应该是弊大于利。首先是不利于区域内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再就是有悖于国家现行的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笔者认为我们石门县实行的城区学校到农村支教的制度非常好,值得发扬光大,不应该只是城里教师为了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而为。再就是教师的流动要有一个良性的机制,既能够使农村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又不影响农村师资的整体水平,保证区域内教师的有序流动。
    3、认真落实学校布局调整,整合城乡教育资源。“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是《纲要》要求。学校布局调整,国家历来非常重视,我们石门的布局调整(特别是小学)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过笔者认为农村初级中学的布局调整应该按照原来的计划,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这个原则的情况下,撤并到位。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争取政府出面协调做工作,处理好与学校撤并相关的大小问题,保证学校撤并的顺利,保证社会的稳定。学校撤并的按时到位甚至提前到位,一方面使薄弱学校的绝对数量减少,也有利于保留的学校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也更有利于农村学校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意义重大。
    4、确实改革学校评价办法,科学评价教育绩效。《纲要》要求“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教育督导机关在评价(评估)学校时,要淡化分数,把对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督查放在突出地位,让那些只重分数的学校坐“冷板凳”,在评比各类先进时,给这些学校的校长们吃“闭门羹”,对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教育行为予以重罚,使学校领导者摒弃功利思想,真正端正办学态度。
    5、综合治理过重负担,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纲要》指出:“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社会问题,这就决定了解决这个顽症需综合治理。首先,教材的编写应符合学生实际,改变内容过多和程度偏难很有必要。其次,社会(家长)要配合学校的减负行动,避免出现学校减负、家庭加压的现象,尤其是家教不能扩大化。再就是老师的主要精力要放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决不能搞机械重复和题海战术。只有多方努力,才能保证“减负”收到实效。
    二、落实学校责任。
    1、《纲要》要求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所以农村学校“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
素质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按照教学计划全面开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步,各中小学要以“守法”的高度,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而且在教学管理中对违反课程计划的人和事进行严肃处理,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全面开课的基础上,学校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家庭情况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成为特长,有条件的还可以在业余时间给予必要的辅导,再就是通过各种活动来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提供舞台和机会。只要长期坚持,学生素质提高应该是有希望的。
    2、“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学校责无旁贷
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最终落实在教师、落实在课堂教学,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水平和责任感,增强教师们的主动性很重要。同时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要有相应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做保证,所以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不可放松,而且要注意知识与能力并重。薄弱学校更需要如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水平低下的现状, 还须在考试中少出机械记忆性的试题,而重在考查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达到以考促教之目的。同时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和探索,使学生学得主动和轻松活泼,实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兼启智德的目的。只有这样,教育质量的薄弱帽子才有可能脱掉。
    3、在苦练“内功”的同时,农村薄弱学校还要练好“外功”,主动出击,争取社会广泛支持。首先,学校要积极宣传《纲要》,使纲要精神深入人心。其次,学校要积极主动向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后盾单位汇报情况,争取资金师资等各个方面的支持。再次,学校要宣传自己的办学成绩,争取政府、社区和广大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这样,学校办学条件、经费和师资等方面的困难可能会解决的快一些。
    三、规范家庭的责任
《纲要》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心社会教育,帮助子女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这个表述里面,要求家长(监护人)从四个方面承担义务。当然,纲要的宣传和落实又是政府、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责任。农村地区的家长相对而言,素质不如城区家长。政府、学校和社会应该更加重视。

    农村地区薄弱学校问题由来已久,形成的原因的也是多方面的。笔者相信,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经过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农村薄弱学校问题一定会有圆满的解决。

编辑:新春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有旧站栏目 > 教学教研

顺应潮流 落实责任 走出低谷

发布时间:2010-12-26 16:03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谈农村薄弱学校形成原因、现状及对策

    石门县蒙泉镇夏家巷中学  校长  张自保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胡锦涛同志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温家宝同志在同一会议上说:“要逐步解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以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要求……在同一城市和县域范围内,教育资源就要向薄弱学校倾斜,逐步实现师资、设备、图书、校舍等均衡配置。”教育公平问题特别是其中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能够引起如此高度重视,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艰巨性和紧迫性。本人在农村学校工作26年,有16年从事教学管理和学校管理经历,近10年来,一直在薄弱学校工作,对农村薄弱学校的问题有直接的感受和一定的思考。本文试图分析农村薄弱学校的形成原因,剖析存在的现实素质,探讨走出低谷的对策,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薄弱现象及成因分析
    1.政府责任不到位使学校经费薄弱。上世纪90年代末,为了迎接“普九”验收,各个学校在硬件改造中举债投入,而随着验收达标后当地政府的“松劲”和农民“减负”,这些欠帐大多无法偿还或还清。从99年秋季开始,各地进入初中入学高峰期。入学高峰期的到来,使学校各种设施捉襟见肘,食堂要扩容,教寝室要增加和改造教学设备要添置等等。有部分学校在配套设施建设上再举债投入,加大了债务数目。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出台以前,教师有一部分的福利奖金有相当部分由学校自行解决(据测算,一所50名教师的学校一年在这方面的开支为25万元人民币左右)。以上这些因素,导致部分农村中小学经费困难,学校运转相当困难。经过国家“普九”化债,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是相当部分学校仍然相当艰难。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在职教工的绩效工资和离退休教工的生活补贴需要学校承担30%,对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来说,这又是两项承担不起的负担(一所50名教工的学校,这两项开支一般每年也在25万元以上)。这种情况长期不能够得到改变,是农村薄弱学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师进城风潮造成农村学校师资薄弱。近年来,随着城镇人口的膨胀和一部分富裕人群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城区学校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甚至出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怪现象。在这个背景下,农村学校有很多优秀教师被城区学校的优越条件、优厚待遇所吸引,加上部分教师贪恋城区优越条件,消尖脑袋往城区学校钻,使本来就缺乏优秀师资的农村学校雪上加霜,部分学校的有些课程甚至因为师资原因而没有办法开课。
    3、择校现象愈演愈烈造成农村学校生源薄弱。经费的缺乏、师资的流失导致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择校现象愈演愈烈。加上从2005年开始,我县初中学校开始进入学生入学低谷,这个低谷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这个现象在农村表现的更为突出。就石门县来说,原来生源比较充实的蒙泉和夹山镇为例,现在这两个镇除了磐石中学的学生有600多一点学生外,其余6所初中学校的都是250—500名学生。学生流失特别是优质生源的流失,造成部分学校办学质量偏低,学生流失更加严重。可以说,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处在这个漩涡里德 就是农村薄弱学校。广大群众还有教师甚至部分乡镇领导对这一现象有颇多微词。
    4、分数博弈造成农村学校质量薄弱。 考试指挥棒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使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是考出高分,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有部分家长在看学生的通知书时只管分数,而对操行评语不屑一顾,似乎是“千好万好、分数高才是真好”。有的行政领导、教育部门领导和学校负责人在总结(或者汇报)工作时总喜欢把某校的考分或是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人数或者分数作为第一政绩,真是“这行那行,只有出人才是真行”。有的中小学为了迎合社会对高分的热情,也加入到追逐高分的行列中,给班级下达升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人数指标,重奖升学有功教师等措施纷纷出台。这种严重的功利主义行为无疑是给高分数就是高素质观念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家的课程计划是学校应该遵守的“法律”,但升学的竞争,分数的压力,使许多学校采取了考什么教什么的“高招”,尤其是毕业年级,音乐、美术、劳技教育及有关活动课程形同虚设,社会实践活动更是无从谈起,学校实行两套课表,贴在教室里的课表成了迎接检查的“样表”,有老师戏称,真课表成了假课表,假课表成了真课表。分数的高要求与课堂教学低水平使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低层次机械重复的加班加点随处可见。各种形式的补课屡禁不止,而且花样翻新:一是晚自习由两节增加到三节,再就是占用学生休息时间,如双休日要求学生到学校“自习”或“过关”,还有的学校甚至开设了第八节课,各种练习题、自测题、模拟题都“自愿”进了学生的书包。尽管这样,在这场竞争中,由于师资、生源和其他条件的弱势,农村薄弱学校成了当然的弱者。
    二、出谷对策思考
    落实《纲要》精神,贯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指示,提高农村薄弱学校办学质量是我们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学校的改造和建设刻不容缓。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农村薄弱学校尽快走出低谷,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政府责任。
《纲要》指出:“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应该积极作为。根据纲要内容,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负起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来。
    1、政府应该履行职责,化解学校债务,全额预算教育开支,改善办学经费现状。学校正常运转需要经费,素质教育的实施更需要资金支持。首先要在实事求是地核定各个学校的债务的基础上,动真格根据上级要求由政府承担学校债务。再就是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由财政全额落实全县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还有就是严格规范学校收支行为,杜绝各级各类学校私设小钱柜滥发福利补贴,确保不产生新的债务。笔者认为,我们现在实行的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监督作用明显滞后。有些不规范的行为本来在干部任期内就可以发现并加以处理解决,等到离任以后再发现问题时,可能校长也易地为官,教师也调走了一些,资金难得追回,更多的是罚款了事。承担罚款的是单位,而违规发放的资金往往落入私人口袋,这样很难杜绝不规范的行为。只有治标又治本,才是解决农村学校经费短缺的根本出路。
    2、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机制,确保教师校长有序流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与文明进步,需要我们确定公益性、公开性和公平性等基本价值取向。在教育方面主要体现在保障每一个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机会的权利。城区学校从其他学校选调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进城,应该是弊大于利。首先是不利于区域内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再就是有悖于国家现行的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笔者认为我们石门县实行的城区学校到农村支教的制度非常好,值得发扬光大,不应该只是城里教师为了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而为。再就是教师的流动要有一个良性的机制,既能够使农村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又不影响农村师资的整体水平,保证区域内教师的有序流动。
    3、认真落实学校布局调整,整合城乡教育资源。“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是《纲要》要求。学校布局调整,国家历来非常重视,我们石门的布局调整(特别是小学)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过笔者认为农村初级中学的布局调整应该按照原来的计划,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这个原则的情况下,撤并到位。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争取政府出面协调做工作,处理好与学校撤并相关的大小问题,保证学校撤并的顺利,保证社会的稳定。学校撤并的按时到位甚至提前到位,一方面使薄弱学校的绝对数量减少,也有利于保留的学校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也更有利于农村学校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意义重大。
    4、确实改革学校评价办法,科学评价教育绩效。《纲要》要求“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教育督导机关在评价(评估)学校时,要淡化分数,把对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督查放在突出地位,让那些只重分数的学校坐“冷板凳”,在评比各类先进时,给这些学校的校长们吃“闭门羹”,对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教育行为予以重罚,使学校领导者摒弃功利思想,真正端正办学态度。
    5、综合治理过重负担,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纲要》指出:“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社会问题,这就决定了解决这个顽症需综合治理。首先,教材的编写应符合学生实际,改变内容过多和程度偏难很有必要。其次,社会(家长)要配合学校的减负行动,避免出现学校减负、家庭加压的现象,尤其是家教不能扩大化。再就是老师的主要精力要放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决不能搞机械重复和题海战术。只有多方努力,才能保证“减负”收到实效。
    二、落实学校责任。
    1、《纲要》要求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所以农村学校“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
素质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按照教学计划全面开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步,各中小学要以“守法”的高度,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而且在教学管理中对违反课程计划的人和事进行严肃处理,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全面开课的基础上,学校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家庭情况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成为特长,有条件的还可以在业余时间给予必要的辅导,再就是通过各种活动来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提供舞台和机会。只要长期坚持,学生素质提高应该是有希望的。
    2、“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学校责无旁贷
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最终落实在教师、落实在课堂教学,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水平和责任感,增强教师们的主动性很重要。同时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要有相应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做保证,所以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不可放松,而且要注意知识与能力并重。薄弱学校更需要如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水平低下的现状, 还须在考试中少出机械记忆性的试题,而重在考查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达到以考促教之目的。同时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和探索,使学生学得主动和轻松活泼,实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兼启智德的目的。只有这样,教育质量的薄弱帽子才有可能脱掉。
    3、在苦练“内功”的同时,农村薄弱学校还要练好“外功”,主动出击,争取社会广泛支持。首先,学校要积极宣传《纲要》,使纲要精神深入人心。其次,学校要积极主动向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后盾单位汇报情况,争取资金师资等各个方面的支持。再次,学校要宣传自己的办学成绩,争取政府、社区和广大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这样,学校办学条件、经费和师资等方面的困难可能会解决的快一些。
    三、规范家庭的责任
《纲要》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心社会教育,帮助子女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这个表述里面,要求家长(监护人)从四个方面承担义务。当然,纲要的宣传和落实又是政府、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责任。农村地区的家长相对而言,素质不如城区家长。政府、学校和社会应该更加重视。

    农村地区薄弱学校问题由来已久,形成的原因的也是多方面的。笔者相信,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经过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农村薄弱学校问题一定会有圆满的解决。

编辑:新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