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旧站栏目
如何应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
发布时间:2010-12-26 19:17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津市市保和堤中学       汤协林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学者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根据心理学家马勒诗的定义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成人群,农村中小学教师尤甚。  
    一、产生的原因  
    1.长年没有成就感引起倦怠。由于在教学中,没有承担学校事务,所任教学成绩不是必考科目,长年工作得不到肯定的教师,容易在学校群体中成为“多我不多,少我不少”的人群,因而在工作中产生倦怠。 
    2.学校管理造成教师倦怠。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升学率”和考试成绩成为了考核教师的优劣唯一指标。为了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教师普遍加班加点,“起得比公鸡还早,睡得比小贩还晚,干得比老牛还累”,是教师工作的缩影。另外还有应付上级检查、学校检查及比武等一系列活动,教师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而产生倦怠。 
   3.不完善的工资制度造成教师倦怠。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经济待遇上与劳动量相当、学历相等的其他行业人员相比较,一直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由于受到地方经济状况的影响,国家政策规定的新工资标准,一些财政状况困难的县、市根本就不能兑现,尤其是农村。教师职业的劳动强度大,远远不止正常的八小时工作时间,经常加班加点。长期得不到改善的工资状况必然使教师的工作热情大打折扣,使部分教师看不到自己劳动的价值。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严重地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4、生活困境造成教师倦怠。乡镇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工资不高,存在着购房、赡养老人、子女上学等生活压力,使家庭生活处于困境中,从而失去了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而产生倦怠。 
    5.知识欠缺造成教师倦怠。在全面推选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一大批教师普遍有力不从心之感。由于学校经费紧张,外出学习机会少,哪怕到县城学习都困难,新的理念不能接受;现有学生家庭趋于复杂,“留守生”、“单亲家庭”子女渐多,问题学生的教育不得心应手,教师权威难以树立。年龄渐老,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和谐校园”、“依法治教”理念深入人心,教学民主、师生民主平等成为新教育教学理念,教师道德权威丧失,专业学识权威难以树立,因而知识匮乏造成职业倦怠。  
    二、对策:  
    1.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和谐的人文氛围是保持教师良好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摆脱职业倦怠的基础。
    (1)从细微处入手,营造开放式的人际关系。尊重、平等是形成开放式人际关系的前提,信任、理解是人际沟通的纽带。校长与教师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真诚理解教师的工作,坦诚向教师敞开心扉,使教师对自己产生安全感。校长要提升自己的沟通力,注意运用沟通技巧。积极倾听、善于发问、有效回应,注意肢体语言和直觉在沟通中的作用。要把握同理心,积极认知教师的情绪,设身处地体察教师的感觉,主动放弃自我。积极认可教师的工作,宽容、理解教师工作中的失误。勇于承担学校管理的责任,帮助教师化解、平息来自方方面面的负性声音。
    (2)以活动为载体为教师搭建合作的平台。在学校管理中,校长要主动融入教师集体中,注重教师团队精神的培养,提倡团结合作的风尚,与教师共同成长进步,增强教师的归属感。既要适时创造活动,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又要有意安排活动,放松紧张心理。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比武”“英语口语比赛”等激发教师创造性。同时,通过“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迎新春元旦晚会”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动中大家尽情地感受着友情和关爱,交流中抚平误解和隔阂。
    (3)以完善管理制度为切入点为教师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关注教师的工作体验,增强教师的公平感。公平感使教师心情舒畅,能极大地影响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建立、完善教师职务聘任、职称晋升、评先评优、薪酬回报等管理制度,对教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校长要保持中立性,决策过程不受个人爱好的影响。操作过程一视同仁,没有利益偏袒。
    (4)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建立教师支持网络。校长要为教师改善不良情绪提供情感、语言、时间等方面的有效支持。发挥中老年教师、骨干教师的作用,重视教师家人和学生家长的作用,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教师家人和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工作中来,理解支持教师。有条件的学校设立咨询员,为倦怠中的教师提供帮助。校长要学会人际关系冲突的管理技巧,妥善解决教师与同事、学生、家长的冲突。
    2.完善学校管理方式。学校管理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校长要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创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学校管理环境,减少管理方式不当对教师的负性影响。
    (1)注重引导。以教师为本,把教师作为“社会人”真诚尊重。积极引进教练式管理技术,注重引导教师、启发教师,发掘教师自身潜能,增强教师的成功感。让教师充分享有教学自主权,给教师创造放飞教育智慧的空间,教师的教学才能因其智慧而充满灵动与诗意。创造条件,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随时给教师充电,让教师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使每一位教师能持续发展。农村中小学学校在经费非常紧缺的情况下,应通过外出学习老师上汇报课,请其它学校优秀教师作报告或示范课,本校内开展“手拉手”教学活动等,让每一位教师跟上素质教育步伐。 
    (2)坚持参与。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是学校管理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职代会、工会的作用,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课程建设、学科发展。校长要接纳教师,采纳教师的意见,允许教师说“不”。要增强学校各类信息的透明度,运用多种校务公开的方式,准确、及时发布学校的相关信息。
    (3)善于激励。要鼓励教师创新,给教师尝试的机会。校长对教师的教学创新要充满热情,对创新中出现的问题,甚至给学校带来的不良影响,要宽容、理解,不怀疑、不抱怨。允许教师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时间,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的欣慰,感受到宽容背后的期待,进而积极弥补过失、改正缺点、走正航向。
    (4)建树权威。校长要发挥自身的非权力影响力,调整领导方式,合理建树管理的权威性。引导、参与、激励并不否认校长权威建树的作用,对于学校管理而言,权威领导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没有权威性领导的学校难以做出及时有效的决策,使教师缺少工作的方向感,感到学校工作的失控、无序性。教师的热情和士气会在学校管理的混乱中消磨殆尽,从而诱发教师职业倦怠。
    (5)改变传统评价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教师评价机制。过去应试教育下“唯分至上”的不合理的评价方式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压力,同时也抑制了教师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首先要破除过去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体制,建立着眼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以发展性的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实行多元评价方法,使教师工作得到客观、合理的评价。其次,在教师之间建立起良性的竞争机制,既形成一定的竞争动力,又不断增强彼此之间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友好、互相支持、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再次,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考核,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扩大教师自主权,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善于发挥、创新,敢于标新立异,根据教学实际和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教学创造一个宽松而不乏活力的氛围。学校从全面促进学生发展,从学生多方面素养提升来考评教师。 
     3、真诚帮助教师,让教师有意识地远离职业倦怠。 
    (1) 帮助教师调整心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2) 帮助教师制定目标,既有大目标、也有小目标,在每一个阶段完成一个小目标,从而创造成绩,树立成就感。 
    (3) 帮助教师树立职业自豪感,“爱”使人战胜一切困难,在工作中要有爱心:爱自己、爱职业、爱学生、爱家庭。 
    (4) 帮助教师分析“倦怠”成因,寻找克服方法。如“问题学生”的出现,家长的不解等,这就需要正视现实,不回避、不自怨。多一份耐心、爱心就会解决。有的是社会原因,如“购房”“赡养老人”等,这是每个人生都会遇到的困难,这就要有韧性和毅力,不将生活压力带进职业压力中。  
    4.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是解决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而农村教师在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各级政府要把尊师重教落在实处,在全社会掀起一个尊重教师的“教育热”,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各级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关注农村教师,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收水平, 全社会应共同努力切实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使他们爱教乐教。

[参 考 文 献]
[1]黄桂芳.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教育,2005,(9).
[2] 徐 伟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J].福建教育,2004.9.20

编辑:新春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有旧站栏目 > 教学教研

如何应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

发布时间:2010-12-26 19:17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津市市保和堤中学       汤协林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学者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根据心理学家马勒诗的定义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成人群,农村中小学教师尤甚。  
    一、产生的原因  
    1.长年没有成就感引起倦怠。由于在教学中,没有承担学校事务,所任教学成绩不是必考科目,长年工作得不到肯定的教师,容易在学校群体中成为“多我不多,少我不少”的人群,因而在工作中产生倦怠。 
    2.学校管理造成教师倦怠。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升学率”和考试成绩成为了考核教师的优劣唯一指标。为了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教师普遍加班加点,“起得比公鸡还早,睡得比小贩还晚,干得比老牛还累”,是教师工作的缩影。另外还有应付上级检查、学校检查及比武等一系列活动,教师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而产生倦怠。 
   3.不完善的工资制度造成教师倦怠。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经济待遇上与劳动量相当、学历相等的其他行业人员相比较,一直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由于受到地方经济状况的影响,国家政策规定的新工资标准,一些财政状况困难的县、市根本就不能兑现,尤其是农村。教师职业的劳动强度大,远远不止正常的八小时工作时间,经常加班加点。长期得不到改善的工资状况必然使教师的工作热情大打折扣,使部分教师看不到自己劳动的价值。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严重地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4、生活困境造成教师倦怠。乡镇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工资不高,存在着购房、赡养老人、子女上学等生活压力,使家庭生活处于困境中,从而失去了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而产生倦怠。 
    5.知识欠缺造成教师倦怠。在全面推选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一大批教师普遍有力不从心之感。由于学校经费紧张,外出学习机会少,哪怕到县城学习都困难,新的理念不能接受;现有学生家庭趋于复杂,“留守生”、“单亲家庭”子女渐多,问题学生的教育不得心应手,教师权威难以树立。年龄渐老,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和谐校园”、“依法治教”理念深入人心,教学民主、师生民主平等成为新教育教学理念,教师道德权威丧失,专业学识权威难以树立,因而知识匮乏造成职业倦怠。  
    二、对策:  
    1.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和谐的人文氛围是保持教师良好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摆脱职业倦怠的基础。
    (1)从细微处入手,营造开放式的人际关系。尊重、平等是形成开放式人际关系的前提,信任、理解是人际沟通的纽带。校长与教师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真诚理解教师的工作,坦诚向教师敞开心扉,使教师对自己产生安全感。校长要提升自己的沟通力,注意运用沟通技巧。积极倾听、善于发问、有效回应,注意肢体语言和直觉在沟通中的作用。要把握同理心,积极认知教师的情绪,设身处地体察教师的感觉,主动放弃自我。积极认可教师的工作,宽容、理解教师工作中的失误。勇于承担学校管理的责任,帮助教师化解、平息来自方方面面的负性声音。
    (2)以活动为载体为教师搭建合作的平台。在学校管理中,校长要主动融入教师集体中,注重教师团队精神的培养,提倡团结合作的风尚,与教师共同成长进步,增强教师的归属感。既要适时创造活动,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又要有意安排活动,放松紧张心理。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比武”“英语口语比赛”等激发教师创造性。同时,通过“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迎新春元旦晚会”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动中大家尽情地感受着友情和关爱,交流中抚平误解和隔阂。
    (3)以完善管理制度为切入点为教师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关注教师的工作体验,增强教师的公平感。公平感使教师心情舒畅,能极大地影响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建立、完善教师职务聘任、职称晋升、评先评优、薪酬回报等管理制度,对教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校长要保持中立性,决策过程不受个人爱好的影响。操作过程一视同仁,没有利益偏袒。
    (4)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建立教师支持网络。校长要为教师改善不良情绪提供情感、语言、时间等方面的有效支持。发挥中老年教师、骨干教师的作用,重视教师家人和学生家长的作用,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教师家人和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工作中来,理解支持教师。有条件的学校设立咨询员,为倦怠中的教师提供帮助。校长要学会人际关系冲突的管理技巧,妥善解决教师与同事、学生、家长的冲突。
    2.完善学校管理方式。学校管理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校长要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创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学校管理环境,减少管理方式不当对教师的负性影响。
    (1)注重引导。以教师为本,把教师作为“社会人”真诚尊重。积极引进教练式管理技术,注重引导教师、启发教师,发掘教师自身潜能,增强教师的成功感。让教师充分享有教学自主权,给教师创造放飞教育智慧的空间,教师的教学才能因其智慧而充满灵动与诗意。创造条件,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随时给教师充电,让教师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使每一位教师能持续发展。农村中小学学校在经费非常紧缺的情况下,应通过外出学习老师上汇报课,请其它学校优秀教师作报告或示范课,本校内开展“手拉手”教学活动等,让每一位教师跟上素质教育步伐。 
    (2)坚持参与。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是学校管理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职代会、工会的作用,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课程建设、学科发展。校长要接纳教师,采纳教师的意见,允许教师说“不”。要增强学校各类信息的透明度,运用多种校务公开的方式,准确、及时发布学校的相关信息。
    (3)善于激励。要鼓励教师创新,给教师尝试的机会。校长对教师的教学创新要充满热情,对创新中出现的问题,甚至给学校带来的不良影响,要宽容、理解,不怀疑、不抱怨。允许教师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时间,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的欣慰,感受到宽容背后的期待,进而积极弥补过失、改正缺点、走正航向。
    (4)建树权威。校长要发挥自身的非权力影响力,调整领导方式,合理建树管理的权威性。引导、参与、激励并不否认校长权威建树的作用,对于学校管理而言,权威领导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没有权威性领导的学校难以做出及时有效的决策,使教师缺少工作的方向感,感到学校工作的失控、无序性。教师的热情和士气会在学校管理的混乱中消磨殆尽,从而诱发教师职业倦怠。
    (5)改变传统评价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教师评价机制。过去应试教育下“唯分至上”的不合理的评价方式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压力,同时也抑制了教师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首先要破除过去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体制,建立着眼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以发展性的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实行多元评价方法,使教师工作得到客观、合理的评价。其次,在教师之间建立起良性的竞争机制,既形成一定的竞争动力,又不断增强彼此之间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友好、互相支持、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再次,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考核,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扩大教师自主权,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善于发挥、创新,敢于标新立异,根据教学实际和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教学创造一个宽松而不乏活力的氛围。学校从全面促进学生发展,从学生多方面素养提升来考评教师。 
     3、真诚帮助教师,让教师有意识地远离职业倦怠。 
    (1) 帮助教师调整心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2) 帮助教师制定目标,既有大目标、也有小目标,在每一个阶段完成一个小目标,从而创造成绩,树立成就感。 
    (3) 帮助教师树立职业自豪感,“爱”使人战胜一切困难,在工作中要有爱心:爱自己、爱职业、爱学生、爱家庭。 
    (4) 帮助教师分析“倦怠”成因,寻找克服方法。如“问题学生”的出现,家长的不解等,这就需要正视现实,不回避、不自怨。多一份耐心、爱心就会解决。有的是社会原因,如“购房”“赡养老人”等,这是每个人生都会遇到的困难,这就要有韧性和毅力,不将生活压力带进职业压力中。  
    4.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是解决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而农村教师在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各级政府要把尊师重教落在实处,在全社会掀起一个尊重教师的“教育热”,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各级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关注农村教师,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收水平, 全社会应共同努力切实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使他们爱教乐教。

[参 考 文 献]
[1]黄桂芳.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教育,2005,(9).
[2] 徐 伟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J].福建教育,2004.9.20

编辑:新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