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周济: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加快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发布时间:2004-07-01 16:43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阶段。必须看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形势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日益凸显。事实证明,素质教育只有进入到课程改革层面,才能取得实质性成果。一方面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课程和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事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另一方面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龙头和战略抓手。改革涉及到中小学培养目标的调整、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和课程资源开发、评价体系的重建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体系等。课程改革牵动着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一、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切实减轻课业负担,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今后几年,我们要按照“面上推广、点上深化”的方针,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既向广度发展,也向深度进军。一是要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逐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二是要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要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和完善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第一,继续推动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创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一是要做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根据形势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做好精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工作,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更加贴近学生群体实际;加强实验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以及民主法制教育。二是要加快中小学校德育课程的改进和建设。及时修订和完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实验工作,编写好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三是要积极稳妥地做好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为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推广积累经验。
  第二,进一步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学习方式对其学习具有决定性影响。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要转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要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减轻学生被动学习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建立自尊和自信,形成敢于质疑、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第三,大力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在评价内容上要体现多样化,改变仅凭学业成绩和考试给学生下结论的状况;在评价主体上要体现多元化,让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评价;在评价形式上要注重过程评价,倡导学业成绩评价的等级制;在评价的指导思想上要体现以人为本,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引导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学校、热爱老师。要加强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的研究与探索。教育部将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了解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目标在中小学的落实情况,倡导正确的质量观。
  第四,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顽症,必须解决。为此,教育部提出了新形势下“减负”工作“五项要求”。对此,各地要严格执行,要做到令行禁止,一旦发现有继续违反规定者,要严加查处。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还要抓紧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涉及学生课业负担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作业量和考试次数等,加强监测和督查,工作的重点是大中城市。今后,每学期要对各个学校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学生负担情况进行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要限期整改,结果要在媒体上公布,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对一些社会反映强烈、屡禁不止的地区和学校,要追究领导责任。
  还必须强调的是,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是从源头上减轻学生课程负担的战略举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全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化,积极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从源头上淡化择校和竞争。要加大薄弱学校改革力度,努力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要坚决杜绝教育中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坚决制止修建脱离当地经济和社会实际的所谓“窗口学校”。
  二、求真务实,扎实工作,认真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推广工作
  一是要提高认识,进一步把课程改革推向深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组织起来,深入学习贯彻中央8号文件精神,深入学习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深入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典型经验。当前,一些地方和学校对推进新课程改革还存在着患得患失和观望等待的现象,存在着“精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是降低要求”的模糊认识,存在着“加强社会实践就是浪费学习时间”的错误认识。要针对这些问题组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学习和讨论,在全国教育系统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起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首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动员全体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满怀激情地投身到这场改革中去。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发展观和政绩观,形成正确的质量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要有计划和持续不断地向全社会宣传素质教育思想和新课程改革实验经验,进一步引导全社会理解、参与和支持改革,让素质教育的精神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是要抓住关键,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水平。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前提,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为了加大对教师改革实践的支持力度,将成立国家和省级教学指导委员会,认真总结一些优秀教师“轻负担高质量”的优秀教学经验和成果,对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探索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和理论做好基础性工作。各地要重视教师培训工作的规划和实施,统筹和协调各方面力量,整合培训资源,落实具体任务,建立推广新课程的培训机制。要继续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立足于学校开展培训和研究,坚持远程培训与研讨相结合,使教师在参与培训中切实领会新课程的各项要求。
  三是要加强管理,严格规范教材选用行为。教材是教学之本,必须严格管理。要严格执行中小学教材国家审查制度。各教材出版单位要立即对所出版的中小学教材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坚决杜绝教材出现错误,确保教材的思想性和科学性。要坚决执行教材选用委员会制度,建立规范、公正、公开的选用机制和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干扰教材的正常选用,对选用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违法行为要严肃处理。中小学校开设的国家课程,严禁使用未经国家审查通过的教材,更不得直接使用境外教材。省级和地市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选用教材的监督、检查和指导。近期内,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本省范围内中小学使用的教辅材料进行全面清理和整顿,对存在思想性、科学性问题的教辅材料要严肃查处,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打击滥编乱印中小学教辅材料的行为;对强迫或变相要求学生统一征订和购买教辅材料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要处理好规范教材管理和鼓励教材多样化的关系,进一步深化教材管理体制改革,严格中小学教材出版、印刷、发行制度。
  四是要分类指导,加大对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支持。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重视农村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生活和农村学生的需要。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充分利用农村自然、人文方面的丰富资源,挖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加强课程开发和建设,组织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我国农村广大初中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以后直接就业的实际状况,开设一些职业技术课程,为他们毕业后在当地就业或到城镇务工就业创造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大工作力度,在经费分配、资源建设和专业指导等方面为农村课程改革提供切实的支持,特别是对基础教育比较薄弱的地区和学校加大支持力度。要认真组织和实施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课程改革工作情况特殊,要加强分类指导。
  五是要加强领导,进一步完善新课程推广机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制定本省推进新课程的整体规划,明确工作进度,落实责任要求,确保经费投入,健全政策机制,把推进新课程纳入主要的议事日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师资的培养和培训、教师准入资格、职称评定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新设课程的顺利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总结国家和省级实验区的经验,充分发挥改革实验区的示范、辐射和引导作用。要健全指导、检查和评估制度,确保新课程推广的进度和质量。今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要向教育部提交课程改革进展工作报告。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交流活动,组织开展评选表彰先进学校和教师活动,及时宣传报道实施新课程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推广新课程的良好氛围。
  《中国教育报》2004年6月25日第2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开 > 政务公开 > 领导讲话

·周济: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加快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发布时间:2004-07-01 16:43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阶段。必须看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形势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日益凸显。事实证明,素质教育只有进入到课程改革层面,才能取得实质性成果。一方面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课程和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事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另一方面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龙头和战略抓手。改革涉及到中小学培养目标的调整、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和课程资源开发、评价体系的重建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体系等。课程改革牵动着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一、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切实减轻课业负担,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今后几年,我们要按照“面上推广、点上深化”的方针,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既向广度发展,也向深度进军。一是要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逐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二是要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要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和完善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第一,继续推动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创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一是要做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根据形势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做好精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工作,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更加贴近学生群体实际;加强实验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以及民主法制教育。二是要加快中小学校德育课程的改进和建设。及时修订和完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实验工作,编写好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三是要积极稳妥地做好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为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推广积累经验。
  第二,进一步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学习方式对其学习具有决定性影响。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要转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要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减轻学生被动学习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建立自尊和自信,形成敢于质疑、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第三,大力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在评价内容上要体现多样化,改变仅凭学业成绩和考试给学生下结论的状况;在评价主体上要体现多元化,让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评价;在评价形式上要注重过程评价,倡导学业成绩评价的等级制;在评价的指导思想上要体现以人为本,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引导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学校、热爱老师。要加强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的研究与探索。教育部将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了解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目标在中小学的落实情况,倡导正确的质量观。
  第四,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顽症,必须解决。为此,教育部提出了新形势下“减负”工作“五项要求”。对此,各地要严格执行,要做到令行禁止,一旦发现有继续违反规定者,要严加查处。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还要抓紧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涉及学生课业负担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作业量和考试次数等,加强监测和督查,工作的重点是大中城市。今后,每学期要对各个学校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学生负担情况进行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要限期整改,结果要在媒体上公布,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对一些社会反映强烈、屡禁不止的地区和学校,要追究领导责任。
  还必须强调的是,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是从源头上减轻学生课程负担的战略举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全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化,积极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从源头上淡化择校和竞争。要加大薄弱学校改革力度,努力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要坚决杜绝教育中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坚决制止修建脱离当地经济和社会实际的所谓“窗口学校”。
  二、求真务实,扎实工作,认真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推广工作
  一是要提高认识,进一步把课程改革推向深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组织起来,深入学习贯彻中央8号文件精神,深入学习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深入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典型经验。当前,一些地方和学校对推进新课程改革还存在着患得患失和观望等待的现象,存在着“精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是降低要求”的模糊认识,存在着“加强社会实践就是浪费学习时间”的错误认识。要针对这些问题组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学习和讨论,在全国教育系统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起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首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动员全体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满怀激情地投身到这场改革中去。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发展观和政绩观,形成正确的质量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要有计划和持续不断地向全社会宣传素质教育思想和新课程改革实验经验,进一步引导全社会理解、参与和支持改革,让素质教育的精神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是要抓住关键,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水平。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前提,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为了加大对教师改革实践的支持力度,将成立国家和省级教学指导委员会,认真总结一些优秀教师“轻负担高质量”的优秀教学经验和成果,对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探索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和理论做好基础性工作。各地要重视教师培训工作的规划和实施,统筹和协调各方面力量,整合培训资源,落实具体任务,建立推广新课程的培训机制。要继续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立足于学校开展培训和研究,坚持远程培训与研讨相结合,使教师在参与培训中切实领会新课程的各项要求。
  三是要加强管理,严格规范教材选用行为。教材是教学之本,必须严格管理。要严格执行中小学教材国家审查制度。各教材出版单位要立即对所出版的中小学教材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坚决杜绝教材出现错误,确保教材的思想性和科学性。要坚决执行教材选用委员会制度,建立规范、公正、公开的选用机制和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干扰教材的正常选用,对选用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违法行为要严肃处理。中小学校开设的国家课程,严禁使用未经国家审查通过的教材,更不得直接使用境外教材。省级和地市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选用教材的监督、检查和指导。近期内,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本省范围内中小学使用的教辅材料进行全面清理和整顿,对存在思想性、科学性问题的教辅材料要严肃查处,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打击滥编乱印中小学教辅材料的行为;对强迫或变相要求学生统一征订和购买教辅材料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要处理好规范教材管理和鼓励教材多样化的关系,进一步深化教材管理体制改革,严格中小学教材出版、印刷、发行制度。
  四是要分类指导,加大对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支持。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重视农村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生活和农村学生的需要。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充分利用农村自然、人文方面的丰富资源,挖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加强课程开发和建设,组织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我国农村广大初中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以后直接就业的实际状况,开设一些职业技术课程,为他们毕业后在当地就业或到城镇务工就业创造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大工作力度,在经费分配、资源建设和专业指导等方面为农村课程改革提供切实的支持,特别是对基础教育比较薄弱的地区和学校加大支持力度。要认真组织和实施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课程改革工作情况特殊,要加强分类指导。
  五是要加强领导,进一步完善新课程推广机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制定本省推进新课程的整体规划,明确工作进度,落实责任要求,确保经费投入,健全政策机制,把推进新课程纳入主要的议事日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师资的培养和培训、教师准入资格、职称评定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新设课程的顺利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总结国家和省级实验区的经验,充分发挥改革实验区的示范、辐射和引导作用。要健全指导、检查和评估制度,确保新课程推广的进度和质量。今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要向教育部提交课程改革进展工作报告。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交流活动,组织开展评选表彰先进学校和教师活动,及时宣传报道实施新课程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推广新课程的良好氛围。
  《中国教育报》2004年6月25日第2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