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能量有多大?
发布时间:2004-07-05 16:43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能量有多大?
 
教育部上月召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现场会,宣布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实际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近些年来已经在一些地方生根发芽,并且显示出勃勃生机。现在就让我们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去看一看
    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让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走向农村,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广大师生的充分参与,通过大教育、大培训的独特视角,把现代远程教育与推进农村学校信息化结合起来,与提高农民生产技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结合起来,与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和党支部战斗力结合起来,最终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结合起来,将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宁夏南部,有片贫困的土地叫西海固,这里山大沟深、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然而这里一个名叫头营镇的地方近一两年来知名度却持续上升。
  头营镇名声鹊起与他们把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有着直接关联。当地回汉人民在与贫困的长期抗争中认识到,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才能彻底摆脱贫困,而教育信息化是他们找到的推动教育发展的突破口。
  近年来,头营镇在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把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开展农村党员培训和发展农村经济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为当地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服务,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2003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多元,这在当地已处于中上水平。
  让师生不断长知识,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
  头营镇地处宁南山区固原市原州区,是原州区第一人口大镇,其中回族人口过半。和所有的山区乡镇一样,干旱少雨、信息闭塞、教育落后是这个镇的基本特点,特别是信息化建设更处于起步阶段,网络与计算机普及率比较低。
  在冷静分析镇情之后,该镇决心紧紧抓住其被确定为自治区首个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镇的机遇,推动当地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为此,他们在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很快为全镇配备了32套卫星地面数字接收系统和计算机硬件设施,实现了覆盖全镇26个行政村、166个自然村和30所中小学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硬件建设往往有钱就能办到,而软件建设却更多地有赖于胆识和创造。从农村教育信息化到整个农村的信息化必须有一个十分坚实的支点,这个支点应该也只能是农村中小学校。为此,头营镇以农村中小学为依托,把农村教育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结合起来,将远程教育播放点全部放在全镇30所中小学。之后,从大教育、大培训的视角,头营镇成立了以村支书、中小学校长为正、副站长,资源教师为信息管理员,包括村干部为档案管理员的教育与培训机构,从而使全镇农村中小学真正成为当地文化科技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党员教育中心和卫生知识普及中心。
  信息化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头营镇按照“全面推进、注重实效、开放训练、课堂应用”的原则,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和整合为核心,通过任务驱动、活动驱动和项目激励的办法,很快完成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熟练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校本培训。近日,当记者再次来到头营镇,看到全镇绝大多数教师已不满足于掌握简单的微机操作技能,更热衷于课件制作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
  头营中学校长郭金川说,以前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案满堂灌,现在不同了,现代远程教育让教师和孩子尽享先进的教学资源,真是帮了教师,活了课堂。过去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情景教师费尽了口舌,学生还是无法理解,现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找到相关资料,《草原》美丽如画的景色、《三峡之秋》独特的风光、《狼牙山五壮士》壮烈跳崖的感人场面,通过电视给学生放出来,直观、明了、易懂。在杨郎中学教了30年数学课的李聚珍老师,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应用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前讲平面几何时定理抄了一黑板,粉笔末落满身,可还是有一些学生听得似懂非懂,现在利用电脑课件,学生们接受起来容易多了。”
  一流的教育教学资源使农村学生享受到了高质量的教育,更使山里娃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素质。远程教育网站的开通,让全镇9000余名农村学生与全国各地名师“零距离”接触,只要鼠标一点,尽享优质教育资源。
  头营中学一名初三学生说:“有了空中课堂,可以面对面地听名校老师讲课,我感到自己也成了重点学校的学生。我们太喜欢这种教学方式了,它把抽象的变成了具体的,把枯燥的变成了有趣的,把单一的变成了多样的,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如今,远程教育播放站成了广大师生最“抢手”的教学场所。他们高兴地说:“山里娃足不出户上名校,不仅转变了广大师生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为山村基础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
  让农民长期得实惠,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以农村中小学为载体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基地,更是促进农民提高生产技术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钥匙”。
  网上有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大量信息,头营镇各中小学按农时季节搜集下载符合当地生产实际需要的信息,打印后由中小学生带回家中,让信息走进千家万户。各学校还在网上发布农副产品销售信息,使全镇农产品在网上找到了销路。去年,镇上试种的800亩甜椒上市时每公斤仅0.3元,头营镇女教师李晓霞在网上发布信息后,很快引来外地客商上门收购,价格上升到每公斤0.6元,仅此一条信息就为农民增收20余万元。
  只让农民被动地接受信息还不够,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让他们掌握自主捕捉信息的能力。为此,头营镇各中小学普遍树立起大培训、大教育的观念,以现代远程教育播放点为阵地,对农民全面实施开放式教育。每到周一、三、五晚8时至10时,各中小学信息资源教师准时启动远程教育设备,不管学习群众有多少,哪怕只有一名观众,都按时播放他们爱学的实用技术光盘,让他们足不出村学到致富本领。培训中,该镇实行“农村实用技术需求意见卡”制度,由学校收集整理农民的反馈意见,了解农民对农业养殖、种植技术的需求意向,根据需求再为农民提供所需光盘、电教片等,补充完善“缺啥补啥、用啥学啥、一看就懂、一用就灵”的培训方法。为了让农民尤其是村干部学会熟练应用计算机,获得利用互联网捕捉信息的能力,头营中学教师王宏贵将全国电脑专家的讲座刻录成软件,供村民和村干部学习使用。如今这些用惯了锄头、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不仅学会了浏览网页,而且能下载自己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信息。
  掌握应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后给农民带来的最大实惠,就是他们可以足不出村便能学到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术,懂得按市场需求生产,按投放产出选择生产项目,尽可能提高经济效益。
  马园村是方圆几十公里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村民韩少良种植一棚“亚蔬6号”小蕃茄收入高达1.4万元,而另一户姓高的村民种植的大路菜茄子收入仅3000余元。同样是种菜人,只因市场行情摸不准,信息不灵,收获便如此悬殊。强烈的反差使村民们进一步认识到信息是帮助他们致富的金钥匙。自从远程教育这个“空中课堂”落户马园村后,他们便争先恐后地收看,然后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今春收入明显增加,现在全村120栋温棚平均每棚收入都相当于种10亩大田的收入。马园村青年妇女张晓霞多次参加各类培训,刻苦钻研种植、养殖技术,她不仅养了20多头猪,还种植了2个蔬菜温棚,坚持每天写科技日记,总结归纳温棚种植、施肥、打药等经验,年收入达2万多元。杨郎村以养鸡大户孙义俊、陈会军为依托成立养鸡协会,把分散经营的65户联系起来,不仅内联农户,外联市场,为农户搭起致富增收的金桥,还定期组织会员收看养鸡技术和疫病防治知识,根治了“鸡瘟”顽症。全村蛋鸡由过去的4万余只发展到7万只,年总收入达50万元。如今,通过掌握和应用各种信息,头营镇农民普遍念活了致富经,找到了致富良方,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的致富带头人脱颖而出,为农村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农村党员干部是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其综合素质和思想境界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头营镇作为中央党校支持的自治区第一个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镇,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强化教育和培训方面成效十分显著。在各中小学校信息资源教师的帮助下,该镇已建立起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内容的党员干部培训机制,坚持镇机关、学校干部每月培训4次,村干部每月培训2次,农民党员每月培训1次雷打不动。为确保培训次数和参训率,镇党委、政府对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实行单项考核和一票否决制,切实做到“三考两挂一卡”(考勤、考核、考试;镇干部培训与公务员年度考核挂钩,村干部责任与报酬挂钩;农村党员全部填写培训卡)。为使培训向纵深方向发展,该镇把远程教育与村干部学历达标工程相结合,与村干部岗位资格培训相结合,与基层党建工作相结合,力争年内实现村支书、村主任全部持证上岗,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通过整合天网、互联网、电教光盘和党员电化教育资源,使头营镇党员干部接受教育和培训的形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培训,进一步坚定了每一位农村党员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同时农村党员干部与城里人同步接受到新知识,使他们的观念及时得到更新,而观念的更新直接带来的是农村生产力的变革。靠铸造起家的杨郎村办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已风光不再,杨郎村全体党员通过学习认为不转产就没有出路,于是村支书曹辉带领5名党员经过外出考察,决定联合铸造大户搞起奶牛园区。目前,投资1000余万元、拥有15栋标准化牛舍、80头优质奶牛的养牛基地已经建成,可日输送鲜奶2800公斤,成为山区最大的奶源基地。
  如今,头营镇党员干部整天想的最多的是群众利益,是让每户村民早日脱贫致富。带头致富更需要真本事,近一两年来,全镇80%以上的农村党员已掌握了1—2门致富技术,100多名致富能手光荣地加入党组织,从每个党员到党支部,普遍都能学以致用,用以促富,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主心骨。(本报记者 陈晓东)
  《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5日第5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开 > 政务公开 > 领导讲话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能量有多大?

发布时间:2004-07-05 16:43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能量有多大?
 
教育部上月召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现场会,宣布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实际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近些年来已经在一些地方生根发芽,并且显示出勃勃生机。现在就让我们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去看一看
    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让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走向农村,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广大师生的充分参与,通过大教育、大培训的独特视角,把现代远程教育与推进农村学校信息化结合起来,与提高农民生产技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结合起来,与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和党支部战斗力结合起来,最终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结合起来,将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宁夏南部,有片贫困的土地叫西海固,这里山大沟深、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然而这里一个名叫头营镇的地方近一两年来知名度却持续上升。
  头营镇名声鹊起与他们把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有着直接关联。当地回汉人民在与贫困的长期抗争中认识到,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才能彻底摆脱贫困,而教育信息化是他们找到的推动教育发展的突破口。
  近年来,头营镇在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把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开展农村党员培训和发展农村经济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为当地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服务,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2003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多元,这在当地已处于中上水平。
  让师生不断长知识,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
  头营镇地处宁南山区固原市原州区,是原州区第一人口大镇,其中回族人口过半。和所有的山区乡镇一样,干旱少雨、信息闭塞、教育落后是这个镇的基本特点,特别是信息化建设更处于起步阶段,网络与计算机普及率比较低。
  在冷静分析镇情之后,该镇决心紧紧抓住其被确定为自治区首个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镇的机遇,推动当地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为此,他们在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很快为全镇配备了32套卫星地面数字接收系统和计算机硬件设施,实现了覆盖全镇26个行政村、166个自然村和30所中小学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硬件建设往往有钱就能办到,而软件建设却更多地有赖于胆识和创造。从农村教育信息化到整个农村的信息化必须有一个十分坚实的支点,这个支点应该也只能是农村中小学校。为此,头营镇以农村中小学为依托,把农村教育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结合起来,将远程教育播放点全部放在全镇30所中小学。之后,从大教育、大培训的视角,头营镇成立了以村支书、中小学校长为正、副站长,资源教师为信息管理员,包括村干部为档案管理员的教育与培训机构,从而使全镇农村中小学真正成为当地文化科技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党员教育中心和卫生知识普及中心。
  信息化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头营镇按照“全面推进、注重实效、开放训练、课堂应用”的原则,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和整合为核心,通过任务驱动、活动驱动和项目激励的办法,很快完成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熟练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校本培训。近日,当记者再次来到头营镇,看到全镇绝大多数教师已不满足于掌握简单的微机操作技能,更热衷于课件制作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
  头营中学校长郭金川说,以前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案满堂灌,现在不同了,现代远程教育让教师和孩子尽享先进的教学资源,真是帮了教师,活了课堂。过去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情景教师费尽了口舌,学生还是无法理解,现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找到相关资料,《草原》美丽如画的景色、《三峡之秋》独特的风光、《狼牙山五壮士》壮烈跳崖的感人场面,通过电视给学生放出来,直观、明了、易懂。在杨郎中学教了30年数学课的李聚珍老师,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应用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前讲平面几何时定理抄了一黑板,粉笔末落满身,可还是有一些学生听得似懂非懂,现在利用电脑课件,学生们接受起来容易多了。”
  一流的教育教学资源使农村学生享受到了高质量的教育,更使山里娃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素质。远程教育网站的开通,让全镇9000余名农村学生与全国各地名师“零距离”接触,只要鼠标一点,尽享优质教育资源。
  头营中学一名初三学生说:“有了空中课堂,可以面对面地听名校老师讲课,我感到自己也成了重点学校的学生。我们太喜欢这种教学方式了,它把抽象的变成了具体的,把枯燥的变成了有趣的,把单一的变成了多样的,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如今,远程教育播放站成了广大师生最“抢手”的教学场所。他们高兴地说:“山里娃足不出户上名校,不仅转变了广大师生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为山村基础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
  让农民长期得实惠,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以农村中小学为载体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基地,更是促进农民提高生产技术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钥匙”。
  网上有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大量信息,头营镇各中小学按农时季节搜集下载符合当地生产实际需要的信息,打印后由中小学生带回家中,让信息走进千家万户。各学校还在网上发布农副产品销售信息,使全镇农产品在网上找到了销路。去年,镇上试种的800亩甜椒上市时每公斤仅0.3元,头营镇女教师李晓霞在网上发布信息后,很快引来外地客商上门收购,价格上升到每公斤0.6元,仅此一条信息就为农民增收20余万元。
  只让农民被动地接受信息还不够,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让他们掌握自主捕捉信息的能力。为此,头营镇各中小学普遍树立起大培训、大教育的观念,以现代远程教育播放点为阵地,对农民全面实施开放式教育。每到周一、三、五晚8时至10时,各中小学信息资源教师准时启动远程教育设备,不管学习群众有多少,哪怕只有一名观众,都按时播放他们爱学的实用技术光盘,让他们足不出村学到致富本领。培训中,该镇实行“农村实用技术需求意见卡”制度,由学校收集整理农民的反馈意见,了解农民对农业养殖、种植技术的需求意向,根据需求再为农民提供所需光盘、电教片等,补充完善“缺啥补啥、用啥学啥、一看就懂、一用就灵”的培训方法。为了让农民尤其是村干部学会熟练应用计算机,获得利用互联网捕捉信息的能力,头营中学教师王宏贵将全国电脑专家的讲座刻录成软件,供村民和村干部学习使用。如今这些用惯了锄头、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不仅学会了浏览网页,而且能下载自己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信息。
  掌握应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后给农民带来的最大实惠,就是他们可以足不出村便能学到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术,懂得按市场需求生产,按投放产出选择生产项目,尽可能提高经济效益。
  马园村是方圆几十公里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村民韩少良种植一棚“亚蔬6号”小蕃茄收入高达1.4万元,而另一户姓高的村民种植的大路菜茄子收入仅3000余元。同样是种菜人,只因市场行情摸不准,信息不灵,收获便如此悬殊。强烈的反差使村民们进一步认识到信息是帮助他们致富的金钥匙。自从远程教育这个“空中课堂”落户马园村后,他们便争先恐后地收看,然后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今春收入明显增加,现在全村120栋温棚平均每棚收入都相当于种10亩大田的收入。马园村青年妇女张晓霞多次参加各类培训,刻苦钻研种植、养殖技术,她不仅养了20多头猪,还种植了2个蔬菜温棚,坚持每天写科技日记,总结归纳温棚种植、施肥、打药等经验,年收入达2万多元。杨郎村以养鸡大户孙义俊、陈会军为依托成立养鸡协会,把分散经营的65户联系起来,不仅内联农户,外联市场,为农户搭起致富增收的金桥,还定期组织会员收看养鸡技术和疫病防治知识,根治了“鸡瘟”顽症。全村蛋鸡由过去的4万余只发展到7万只,年总收入达50万元。如今,通过掌握和应用各种信息,头营镇农民普遍念活了致富经,找到了致富良方,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的致富带头人脱颖而出,为农村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农村党员干部是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其综合素质和思想境界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头营镇作为中央党校支持的自治区第一个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镇,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强化教育和培训方面成效十分显著。在各中小学校信息资源教师的帮助下,该镇已建立起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内容的党员干部培训机制,坚持镇机关、学校干部每月培训4次,村干部每月培训2次,农民党员每月培训1次雷打不动。为确保培训次数和参训率,镇党委、政府对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实行单项考核和一票否决制,切实做到“三考两挂一卡”(考勤、考核、考试;镇干部培训与公务员年度考核挂钩,村干部责任与报酬挂钩;农村党员全部填写培训卡)。为使培训向纵深方向发展,该镇把远程教育与村干部学历达标工程相结合,与村干部岗位资格培训相结合,与基层党建工作相结合,力争年内实现村支书、村主任全部持证上岗,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通过整合天网、互联网、电教光盘和党员电化教育资源,使头营镇党员干部接受教育和培训的形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培训,进一步坚定了每一位农村党员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同时农村党员干部与城里人同步接受到新知识,使他们的观念及时得到更新,而观念的更新直接带来的是农村生产力的变革。靠铸造起家的杨郎村办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已风光不再,杨郎村全体党员通过学习认为不转产就没有出路,于是村支书曹辉带领5名党员经过外出考察,决定联合铸造大户搞起奶牛园区。目前,投资1000余万元、拥有15栋标准化牛舍、80头优质奶牛的养牛基地已经建成,可日输送鲜奶2800公斤,成为山区最大的奶源基地。
  如今,头营镇党员干部整天想的最多的是群众利益,是让每户村民早日脱贫致富。带头致富更需要真本事,近一两年来,全镇80%以上的农村党员已掌握了1—2门致富技术,100多名致富能手光荣地加入党组织,从每个党员到党支部,普遍都能学以致用,用以促富,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主心骨。(本报记者 陈晓东)
  《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5日第5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