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张元英: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04-11-29 00:00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同志们:

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关于农村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会议精神,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教育工作目标和任务,建立和完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保障机制,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工程,努力开创全市教育工作新局面,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教育强市而奋斗。这里,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教育优先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教育20条”出台以来,短短两年多时间,全市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可喜成就。
一是教育环境不断优化,党政重教支教、社会兴教助学的局面已经形成。连续三年开展的帮困助学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解决了30000多名困难家庭学生的就学问题,在全省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是教育规模大幅扩充。重点学校、优质资源不断扩大,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0.6%,已连续三年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民办教育成为扩张教育规模的强势增长点,其教育总量已相当于一个中等县,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三是改善办学条件取得重大突破。近三年内全市完成危改投入2个亿,共改造中小学危房50多万平方米,基本上消除了威胁师生安全的重大安全隐患。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全力推进,全市200多所中学、1600多所小学、近300个教学点全面完成远程教育站点标准化装备,实现天网接收和宽带上网,初步具备信息技术教育的条件。
四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全市218个乡镇联校和片校全部撤并,通过多种途径精简分流教职工5300人,初步解决了教师年龄老化、师生比例失调等问题;以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教师竞争聘任制、绩酬挂钩制为主要内容的“三制”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
五是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合格率达到99%,优秀率达到87%,分别比2001年高出3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高考连续三年在全省保持领先水平,今年高考录取率达到78.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
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我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创造了不少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湖南教育》等媒体先后以《常德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纪实》等为题,报道我市推进教育优先的做法,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较大反响。澧县全力打造教育强县,石门县切实加大教育投入,鼎城区加快发展民办教育,临澧县全面改造中小学危房,武陵区、津市市全方位动员组织帮困助学,桃源县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汉寿县积极实施“课改”工程,安乡县深化教育人事改革等各具特色的做法和经验,都在全市、全省产生了一定影响,有的成为全省先进典型。
两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加快发展教育事业,首先,必须坚持适度超前发展与促进协调发展结合起来,既强化保证,又寻求突破;其次,必须把优化教育外部环境与规范教育内部行为结合起来,既营造氛围,又树立形象;第三,必须在充分发挥政府对教育工作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发挥对社会的引导作用,既夯实基础,又开放搞活;第四,必须把教育改革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统筹考虑,既增强活力,又保持稳定。这些经验是广大人民群众、各级领导和教育工作者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是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的总结,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并发扬光大。
两年多来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积累的经验是宝贵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相对于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相对于我市加快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现实需要,相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相对于知识经济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我市的教育工作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集中表现在:一是教育的环境还不优,教育优先发展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一些部门支持教育、服务学校的意识还不强;二是教育规模还不足,一方面表现在优质教育资源供求紧张,尤其是高中阶段学位紧缺和城镇优质资源不足的问题相当突出,另一方面表现在民办教育发展不充分,职业技术教育份额不够;三是教育投入还不够,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据市人大执法检查情况表明,2003年我市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7%,低于全省(2.8%)、全国(3.41%)平均水平。四是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教育办学体制、办学条件、运行机制以及教学手段与方法等,都存在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五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内容、手段和方法上还存在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薄弱环节。这些困难和问题,不仅在我市存在,而且在全国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去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今年初,省委、省政府也召开了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出台了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今年2月26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整个计划按照十六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构建体系、培养人才、知识贡献三大历史性任务,确定了未来四年十四个方面的工作重点,构建了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振兴的蓝图。今年6月,国家教育部等七部委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大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党中央召开了全国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作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从全国、全省的情况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教育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发展的思路、要求更加明确;从各市州来看,实施各自的振兴行动计划、彼此赶超的势头很猛,他们召开的会议、出台的文件、提出的目标、采取的措施,都使我们感到要继续保持常德教育的领先优势,压力很大、形势逼人。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起点谋划发展,规划未来,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加快教育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牢固树立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特殊的感情、特别的责任、特殊的力度,抓紧抓好。

二、与时俱进,全面落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任务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教育事业发展,首先必须明确全市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政府一定要按照全市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把准方向,突出重点,加强统筹,深化改革,全面落实我市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任务。

1、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加快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九”
当前,巩固“两基”成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巩固和提高全面“普九”水平,重点要抓好四件事:一是要保证农村的孩子能上学。要通过建立以区县(市)、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为主、学校积极配合的义务教育“双线”保学控流责任制,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努力降低辍学率,杜绝新文盲的产生。力争到2007年,全市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保100%,小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0.3%以下;初中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0%以上。稳步发展特殊教育,到2007年,争取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85%。二是要保证农村孩子上得起学。当前,农村中小学仍然存在辍学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一些非正常原因造成了一部分新的贫困家庭,这些家庭的学生因得不到及时资助而失学。各地要切实加强帮困助学工作,坚持政府救助和社会救助相结合,建立更加有效的贫困学生救助机制,解决好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问题。三是要保证农村孩子安全上学。对任何一所学校来讲,最起码的要求是保障学生的安全。学校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虽然我市通过两年的努力,对D级和B、C级危房进行了改造,但危房产生是一个动态过程,决不可以万事大吉,掉以轻心。各级政府要建立经常性的危房勘测和修缮机制。今年立项的危房,年底前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改造任务。同时,要加强学校管理,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四是要保证农村孩子学得好。这里涉及到办学条件、师资、设备、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各地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2、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步伐
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是进一步提高广大青少年的受教育程度,增强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近年来,我市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程度逐步上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但据统计,全市每年仍有2万多名初中毕业生过早地进入社会,高中阶段教育资源还远不能满足群众的教育需求。因此,必须把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一是要以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为重点,加快高中阶段学校建设与发展。要通过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建立重点高中扶助薄弱高中、城罴学校帮扶农村学校制度,促进高中教育协调均衡发展。每个区县(市)要办好一所省级示范普通高中,办好一所示范性职业学校。力争到2007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比例达85%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二是要积极发展民办高中教育。全市正处于高中入学的高峰期,单靠政府的力量已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办学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要盘活现有的国有教育资源,依托名校效应,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低成本扩张,以满足群众对优质高中资源的不断需求;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进行改制,实行“国有民办”或“民办公助”。通过资产置换,盘活存量资本,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办好寄宿制高中。各级政府要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细则,对民办学校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依法保证其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做到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特别是对于改制后的学校,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年底前,市教育担保公司要实质性启动。三是要促进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当前,全市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比较突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只有30%多一点,普通高中挤占职教资源的现象仍然存在。这样的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既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和素质的需求,也难以满足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必须端正教育办学指导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求,每个区县市一定要努力办好一所示范性职业高中,这是衡量一个县市教育工作的硬指标。市本级在办好中等职业学校的同时,重点支持、指导办好常德职院和同德职院。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仍然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定要做好宣传和指导工作,在确保规范招生的同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保证普职分流比例大体相当,保证示范性高中适当的招生规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打破部门、行业、所有制和行政区划界限,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布点,科学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县级政府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应逐年增长,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20%,市本级、区县(市)政府应按辖区人口人均不低于0.5元的标准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逐步增加。县级职业学校要实行灵活多样开放的办学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实行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并重,努力办成多功能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心。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就业的准入制度。
3、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全市教育均衡发展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缩短城乡教育的差距。我市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硬件建设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把重点转移到普及应用上来。一是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建立农村中小学共享教育资源库。各级政府要出台有关配套措施,拓宽筹资渠道,切实加快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教育部门要积极培训师资,认真抓好试点工作,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同时,要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让农村学校共享城市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城市学校对农村学校的辐射作用。二是要注意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施相统筹,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设施的综合效益,让远程教育网络成为推动农村党员干部教育、推广科技知识、普及卫生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发布经济信息和开展农民培训的重要平台。三是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到2007年,全市要建成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00所,省级80所,国家级10所,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必备的物质条件,提高全市教育整体水平。
4、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近年来,我市在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方面进展较快,乡乡办初中、村村办小学的格局已经打破,办学效益不断提高。但从全市来看,一方面各地的工作进展不平衡,办学条件仍然需要改善;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逐步到位,农村中小学布点减少,需寄宿的学生人数大幅增加,急需建设一批寄宿制学校。最近,省政府专门召开了会议,专题部署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明确提出,今后几年,全省农村中小学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实施好这“两项工程”,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建设。到今年底,我市中小学危改工程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存B、C级危房可望改造完毕。今后,凡新产生的危房,由各区县(市)人民政府负责改造。根据省里的要求和我市的实际,从今年起到2007年,用四年时间,每个乡镇建设成一所基本合格的寄宿制初中、一所基本合格的寄宿制小学或一所九年制学校。各地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按照“相对集中、方便入学、改善条件、确保质量、提高效益”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这两项工程的全面实施。教育行政部门要把这项工作当作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主要议事日程,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认真抓好规划编制、资金筹措和项目管理三个方面的工作。县乡财政、教育和国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分工合作。财政部门要重点保证调整和建设的专项经费;国土部门要根据“先学校用地,后开发用地”的原则,对学校新建、改建、扩建、异地重建所需土地实行行政划拨,按规定免收有关费用。要把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与危房改造、城镇化建设和移民搬迁等统筹规划,合理确定学校布点,布局调整后定点学校建设要列入当地农村城镇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各级政府要将此纳入全市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相应措施和保障、激励机制,作为一项利民惠民工程实施。
5、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发展教育的支撑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到突出位置上来抓,作为“人才兴教,人才兴校”的战略性任务来抓。
一是要依法落实和完善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地教师工作、学校自主进行教师管理的体制。认真落实湘发〔2004〕5号文件规定,县以上(含县级)教师行政部门在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额内,依法负责履行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整交流、档案管理和考核奖惩等职能。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做好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工作,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设立的教育人事代理机构要理顺职能,真正发挥中介服务作用。二是在继续完善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教职工全员竞争聘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以校按编制实行经费总额包干的办法,加强学校在用人上的自我约束和调节机制,激发学校内部活力。三是建立鼓励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激励机制。认真落实国家规定的对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津补贴,适当提高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乡镇中、高级教师的职务补贴;适当提高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乡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市、县两级要建立区域内“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有计划地开展“城镇支援农村、近郊支援边远、强校支援弱校”工作,全市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选派一定数量的农村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城镇学校挂职培训。认真组织实施大学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志愿者计划。切实做好对长期在农村艰苦贫困地区工作的优秀教师的表彰和奖励工作。四是要加强校长和教师培训。整合各类教师教育资源,探索建立以校本培训为基础、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任职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管理、岗位培训与学历提高培训相结合的教师教育新模式。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切实抓好新课程培训、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建立骨干教师选拨培养制度,市、县、乡镇都要有计划地选拨一批青年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进行培养,并给予政府津贴。从明年起,市本级安排适当经费,专项奖励100名学拉带头人和名优教师。五是要建立教师补充机制。力争通过2至3年的努力,新补充一批高中教师和中、小学紧缺学科的教师,使教师队伍结构有较大改观。近期内,每个乡镇必须补充2~3名急需的英语、信息技术课教师,尽快解决这两门学科无教师授课的问题。
6、强化学校德育工作,发挥学校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纵观一个时期以来校内外发生的一些事件,无不令人振惊和深思,归根到底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造成的。必须引起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门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整个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出新的成效。一是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深入探索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规律,根据青少年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分层次、有重点地研究提出贯彻落实《意见》的具体措施,并加强考核与评价。要根据需要配齐配强德育工作队伍,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选择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使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二是抓住重点,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加强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诚信教育。认真组织广大干部、教师和学生学习、贯彻教育部根据《意见》发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和中宣部、教育部即将印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切实抓好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三是继续推进德育课程改革,真正使学校的德育课程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四是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公益活动,要精心安排和设计活动内容,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学生每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都能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五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努力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结合教育网络,营造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强化责任,努力完善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
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关键是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从领导、投入、考核、环境等各个方面形成良性互动,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1、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的领导责任制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是县级人民政府的法定责任。2002年,国家和省对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责任主体很明确,就是县级人民政府。去年,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又进一步出台了措施,将农村教育发展水平纳入了对县级政府的考核。省里最近还召开了专门会议,就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特别是全面开展县级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教育实绩的督导考核进行部署。把教育工作列入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实绩考核,就是要对县级政府及其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履行教育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这不仅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强化政府教育工作责任、督促落实教育工作“一把手”责任制的重要途径。省里规定,对县级政府的督导评估,每届任期进行一次,由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制定评估方案,协同省委组织部组织实施;对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考核,每年进行一次,主要由市州组织,报省备案。这次会议,我们也印发了专门的文件,具体办法都很清楚,务必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为便于加强对区县(市)教育工作进展状况的监控和评估。各地要制定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和全面“普九”的具体指标,并定期报告进展状况。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健全监管措施,定期对义务教育投入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拖欠中小学教职工工资、调剂挪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及专项补助、平调挪用中小学杂费、不及时修缮危房或管理不善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加大查处力度,依法追究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2、巩固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完善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重点是要落实义务教育投入的“四保”,即“保工资、保入学、保安全、保运转”。首先,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两个比例”、“三个增长”,要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每年新增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要强化县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义务教育经费应全额纳入预算,每年向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义务教育经费收支情况,接受监督检查。特别是中央和省用于农村教育的财政转移资金,不得顶抵年度财政性教育预算。乡镇政府也要主动承担责任,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二是要建立完善教师工资的保障机制。中小学 教师工资要实行区县市长负责制和定期通报制度。各级政府在编制财政预算时,必须做到教师工资足额预算,不留缺口,确保教师基本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坚决杜绝发生新的拖欠现象。同时,各地要抓紧清理补发历年拖欠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凡是教师的各种政策性津、补贴和养老、医疗、劳动保险等,要与当地国家公务员一视同仁。三是建立完善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县级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即使在基本建设投入方面忍耐一些,也要依法按标准落实学校公用经费。在实行“一费制”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安排一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长。目前,至少应按小学生每年人平10元、中学生每年人平15元的标准向学校拨付公用经费。今后,学校收取的杂费,一律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不得用于发放教职工工资,保证全额用于学校运转。建立中小学建设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信息技术教育和学校建设发展。上级转移支付费用中用于农村学校危房改造的比例要逐年提高,与城市教育费附加一道,专项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四是要建立化解学校债务的有效机制。“两基”达标所形成的债务未剥离的,一定要坚决剥离给县、乡政府,最大程度理清关系。各级政府要将其纳入政府消赤减债的整体规划,统筹偿还,优先解决。
3、建立完善贫困学生入学保障机制
贫困家庭学生能否接受义务教育,既关系到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也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公正与稳定。要总结经验,巩固成果,继续大力开展经常性的帮困助学活动,建立和完善帮困助学的长效机制。今年的助学工作是市政府的一件实事,效果固然很好,但从落实情况看,有的区县市财政至今没有安排一分钱用于助学,完全靠教育部门化缘。今后,在继续发动社会帮困助学的同时,市、县财政必须坚决落实省政府文件规定,市级按每万人口2000元、县级按每万人口5000元的标准,建立以财政为主渠道的助学基金,并纳入财政常年预算。县市区、乡镇政府对经济困难学生要摸清底子,落实到人,在此基础上,制订确保经济困难学生入学的具体方案,力争做到应助尽助,一个不漏。同时,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在农村初中和高中阶段教育中积极推进助学贷款工作,通过奖、贷、助、补、减等措施,切实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就学。要进一步落实对捐资助学单位和个人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纳税人通过非营利社会团体和政府机关向农村学校提供的捐赠,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部扣除。要落实经常性助学活动联系会议制度,日常工作由教育部门负责。各级教育捐赠救助机构要充分发挥协调和管理教育受授和助学的作用,及时做好助学工作。对边远贫困地区,要认真组织实施农村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建立完善教育对口支援制度。广泛开展城市学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工作,帮助农村中小学加强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当前,进城务工的农民较多,这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支不可缺的力量。城镇所在地各级政府应确保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按照本市儿童少年同等对待,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
4、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教育20条”出台以来,全市教育发展环境与以往比,应该说是大为好转。但对有些部门来讲落实的差距还很大。借执法为名,到学校搞“三乱”的时有发生,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必须下决心加强管理,进一步营造优先发展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在“教育20条”规定的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要全面推行五项制度,一是对学校实行挂牌保护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冲击校园,扰乱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二是对农村学校实行零收费制度。有关职能部门到农村中小学进行各种检查、检测时,应该着重提供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三是实行首查不罚制度。职能部门在第一次清查出学校存在的问题时,不应动辄罚款,要指导纠正,明确整改期限。四是实行罚款集中制度。职能部门对学校的罚款,应全额上缴财政专户,由财政部门全额纳入教育捐赠中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五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上述规定,向学校搞“三乱”的单位和个人,依照优化经济环境的有关规定,追究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并公开曝光。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本地区农村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维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和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同时,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兴学助教的良好氛围,促进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同志们,推进教育优先工程,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认清形势,把握机遇,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努力开创我市教育工作新局面,为打造教育强市、建设惠及常德600万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开 > 政务公开 > 领导讲话

·张元英: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04-11-29 00:00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同志们:

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关于农村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会议精神,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教育工作目标和任务,建立和完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保障机制,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工程,努力开创全市教育工作新局面,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教育强市而奋斗。这里,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教育优先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教育20条”出台以来,短短两年多时间,全市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可喜成就。
一是教育环境不断优化,党政重教支教、社会兴教助学的局面已经形成。连续三年开展的帮困助学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解决了30000多名困难家庭学生的就学问题,在全省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是教育规模大幅扩充。重点学校、优质资源不断扩大,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0.6%,已连续三年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民办教育成为扩张教育规模的强势增长点,其教育总量已相当于一个中等县,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三是改善办学条件取得重大突破。近三年内全市完成危改投入2个亿,共改造中小学危房50多万平方米,基本上消除了威胁师生安全的重大安全隐患。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全力推进,全市200多所中学、1600多所小学、近300个教学点全面完成远程教育站点标准化装备,实现天网接收和宽带上网,初步具备信息技术教育的条件。
四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全市218个乡镇联校和片校全部撤并,通过多种途径精简分流教职工5300人,初步解决了教师年龄老化、师生比例失调等问题;以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教师竞争聘任制、绩酬挂钩制为主要内容的“三制”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
五是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合格率达到99%,优秀率达到87%,分别比2001年高出3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高考连续三年在全省保持领先水平,今年高考录取率达到78.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
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我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创造了不少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湖南教育》等媒体先后以《常德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纪实》等为题,报道我市推进教育优先的做法,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较大反响。澧县全力打造教育强县,石门县切实加大教育投入,鼎城区加快发展民办教育,临澧县全面改造中小学危房,武陵区、津市市全方位动员组织帮困助学,桃源县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汉寿县积极实施“课改”工程,安乡县深化教育人事改革等各具特色的做法和经验,都在全市、全省产生了一定影响,有的成为全省先进典型。
两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加快发展教育事业,首先,必须坚持适度超前发展与促进协调发展结合起来,既强化保证,又寻求突破;其次,必须把优化教育外部环境与规范教育内部行为结合起来,既营造氛围,又树立形象;第三,必须在充分发挥政府对教育工作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发挥对社会的引导作用,既夯实基础,又开放搞活;第四,必须把教育改革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统筹考虑,既增强活力,又保持稳定。这些经验是广大人民群众、各级领导和教育工作者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是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的总结,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并发扬光大。
两年多来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积累的经验是宝贵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相对于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相对于我市加快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现实需要,相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相对于知识经济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我市的教育工作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集中表现在:一是教育的环境还不优,教育优先发展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一些部门支持教育、服务学校的意识还不强;二是教育规模还不足,一方面表现在优质教育资源供求紧张,尤其是高中阶段学位紧缺和城镇优质资源不足的问题相当突出,另一方面表现在民办教育发展不充分,职业技术教育份额不够;三是教育投入还不够,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据市人大执法检查情况表明,2003年我市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7%,低于全省(2.8%)、全国(3.41%)平均水平。四是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教育办学体制、办学条件、运行机制以及教学手段与方法等,都存在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五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内容、手段和方法上还存在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薄弱环节。这些困难和问题,不仅在我市存在,而且在全国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去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今年初,省委、省政府也召开了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出台了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今年2月26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整个计划按照十六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构建体系、培养人才、知识贡献三大历史性任务,确定了未来四年十四个方面的工作重点,构建了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振兴的蓝图。今年6月,国家教育部等七部委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大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党中央召开了全国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作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从全国、全省的情况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教育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发展的思路、要求更加明确;从各市州来看,实施各自的振兴行动计划、彼此赶超的势头很猛,他们召开的会议、出台的文件、提出的目标、采取的措施,都使我们感到要继续保持常德教育的领先优势,压力很大、形势逼人。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起点谋划发展,规划未来,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加快教育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牢固树立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特殊的感情、特别的责任、特殊的力度,抓紧抓好。

二、与时俱进,全面落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任务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教育事业发展,首先必须明确全市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政府一定要按照全市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把准方向,突出重点,加强统筹,深化改革,全面落实我市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任务。

1、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加快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九”
当前,巩固“两基”成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巩固和提高全面“普九”水平,重点要抓好四件事:一是要保证农村的孩子能上学。要通过建立以区县(市)、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为主、学校积极配合的义务教育“双线”保学控流责任制,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努力降低辍学率,杜绝新文盲的产生。力争到2007年,全市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保100%,小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0.3%以下;初中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0%以上。稳步发展特殊教育,到2007年,争取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85%。二是要保证农村孩子上得起学。当前,农村中小学仍然存在辍学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一些非正常原因造成了一部分新的贫困家庭,这些家庭的学生因得不到及时资助而失学。各地要切实加强帮困助学工作,坚持政府救助和社会救助相结合,建立更加有效的贫困学生救助机制,解决好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问题。三是要保证农村孩子安全上学。对任何一所学校来讲,最起码的要求是保障学生的安全。学校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虽然我市通过两年的努力,对D级和B、C级危房进行了改造,但危房产生是一个动态过程,决不可以万事大吉,掉以轻心。各级政府要建立经常性的危房勘测和修缮机制。今年立项的危房,年底前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改造任务。同时,要加强学校管理,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四是要保证农村孩子学得好。这里涉及到办学条件、师资、设备、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各地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2、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步伐
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是进一步提高广大青少年的受教育程度,增强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近年来,我市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程度逐步上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但据统计,全市每年仍有2万多名初中毕业生过早地进入社会,高中阶段教育资源还远不能满足群众的教育需求。因此,必须把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一是要以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为重点,加快高中阶段学校建设与发展。要通过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建立重点高中扶助薄弱高中、城罴学校帮扶农村学校制度,促进高中教育协调均衡发展。每个区县(市)要办好一所省级示范普通高中,办好一所示范性职业学校。力争到2007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比例达85%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二是要积极发展民办高中教育。全市正处于高中入学的高峰期,单靠政府的力量已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办学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要盘活现有的国有教育资源,依托名校效应,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低成本扩张,以满足群众对优质高中资源的不断需求;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进行改制,实行“国有民办”或“民办公助”。通过资产置换,盘活存量资本,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办好寄宿制高中。各级政府要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细则,对民办学校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依法保证其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做到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特别是对于改制后的学校,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年底前,市教育担保公司要实质性启动。三是要促进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当前,全市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比较突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只有30%多一点,普通高中挤占职教资源的现象仍然存在。这样的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既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和素质的需求,也难以满足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必须端正教育办学指导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求,每个区县市一定要努力办好一所示范性职业高中,这是衡量一个县市教育工作的硬指标。市本级在办好中等职业学校的同时,重点支持、指导办好常德职院和同德职院。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仍然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定要做好宣传和指导工作,在确保规范招生的同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保证普职分流比例大体相当,保证示范性高中适当的招生规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打破部门、行业、所有制和行政区划界限,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布点,科学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县级政府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应逐年增长,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20%,市本级、区县(市)政府应按辖区人口人均不低于0.5元的标准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逐步增加。县级职业学校要实行灵活多样开放的办学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实行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并重,努力办成多功能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心。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就业的准入制度。
3、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全市教育均衡发展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缩短城乡教育的差距。我市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硬件建设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把重点转移到普及应用上来。一是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建立农村中小学共享教育资源库。各级政府要出台有关配套措施,拓宽筹资渠道,切实加快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教育部门要积极培训师资,认真抓好试点工作,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同时,要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让农村学校共享城市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城市学校对农村学校的辐射作用。二是要注意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施相统筹,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设施的综合效益,让远程教育网络成为推动农村党员干部教育、推广科技知识、普及卫生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发布经济信息和开展农民培训的重要平台。三是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到2007年,全市要建成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00所,省级80所,国家级10所,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必备的物质条件,提高全市教育整体水平。
4、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近年来,我市在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方面进展较快,乡乡办初中、村村办小学的格局已经打破,办学效益不断提高。但从全市来看,一方面各地的工作进展不平衡,办学条件仍然需要改善;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逐步到位,农村中小学布点减少,需寄宿的学生人数大幅增加,急需建设一批寄宿制学校。最近,省政府专门召开了会议,专题部署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明确提出,今后几年,全省农村中小学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实施好这“两项工程”,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建设。到今年底,我市中小学危改工程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存B、C级危房可望改造完毕。今后,凡新产生的危房,由各区县(市)人民政府负责改造。根据省里的要求和我市的实际,从今年起到2007年,用四年时间,每个乡镇建设成一所基本合格的寄宿制初中、一所基本合格的寄宿制小学或一所九年制学校。各地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按照“相对集中、方便入学、改善条件、确保质量、提高效益”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这两项工程的全面实施。教育行政部门要把这项工作当作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主要议事日程,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认真抓好规划编制、资金筹措和项目管理三个方面的工作。县乡财政、教育和国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分工合作。财政部门要重点保证调整和建设的专项经费;国土部门要根据“先学校用地,后开发用地”的原则,对学校新建、改建、扩建、异地重建所需土地实行行政划拨,按规定免收有关费用。要把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与危房改造、城镇化建设和移民搬迁等统筹规划,合理确定学校布点,布局调整后定点学校建设要列入当地农村城镇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各级政府要将此纳入全市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相应措施和保障、激励机制,作为一项利民惠民工程实施。
5、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发展教育的支撑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到突出位置上来抓,作为“人才兴教,人才兴校”的战略性任务来抓。
一是要依法落实和完善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地教师工作、学校自主进行教师管理的体制。认真落实湘发〔2004〕5号文件规定,县以上(含县级)教师行政部门在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额内,依法负责履行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整交流、档案管理和考核奖惩等职能。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做好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工作,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设立的教育人事代理机构要理顺职能,真正发挥中介服务作用。二是在继续完善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教职工全员竞争聘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以校按编制实行经费总额包干的办法,加强学校在用人上的自我约束和调节机制,激发学校内部活力。三是建立鼓励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激励机制。认真落实国家规定的对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津补贴,适当提高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乡镇中、高级教师的职务补贴;适当提高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乡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市、县两级要建立区域内“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有计划地开展“城镇支援农村、近郊支援边远、强校支援弱校”工作,全市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选派一定数量的农村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城镇学校挂职培训。认真组织实施大学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志愿者计划。切实做好对长期在农村艰苦贫困地区工作的优秀教师的表彰和奖励工作。四是要加强校长和教师培训。整合各类教师教育资源,探索建立以校本培训为基础、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任职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管理、岗位培训与学历提高培训相结合的教师教育新模式。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切实抓好新课程培训、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建立骨干教师选拨培养制度,市、县、乡镇都要有计划地选拨一批青年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进行培养,并给予政府津贴。从明年起,市本级安排适当经费,专项奖励100名学拉带头人和名优教师。五是要建立教师补充机制。力争通过2至3年的努力,新补充一批高中教师和中、小学紧缺学科的教师,使教师队伍结构有较大改观。近期内,每个乡镇必须补充2~3名急需的英语、信息技术课教师,尽快解决这两门学科无教师授课的问题。
6、强化学校德育工作,发挥学校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纵观一个时期以来校内外发生的一些事件,无不令人振惊和深思,归根到底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造成的。必须引起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门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整个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出新的成效。一是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深入探索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规律,根据青少年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分层次、有重点地研究提出贯彻落实《意见》的具体措施,并加强考核与评价。要根据需要配齐配强德育工作队伍,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选择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使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二是抓住重点,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加强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诚信教育。认真组织广大干部、教师和学生学习、贯彻教育部根据《意见》发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和中宣部、教育部即将印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切实抓好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三是继续推进德育课程改革,真正使学校的德育课程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四是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公益活动,要精心安排和设计活动内容,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学生每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都能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五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努力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结合教育网络,营造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强化责任,努力完善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
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关键是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从领导、投入、考核、环境等各个方面形成良性互动,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1、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的领导责任制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是县级人民政府的法定责任。2002年,国家和省对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责任主体很明确,就是县级人民政府。去年,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又进一步出台了措施,将农村教育发展水平纳入了对县级政府的考核。省里最近还召开了专门会议,就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特别是全面开展县级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教育实绩的督导考核进行部署。把教育工作列入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实绩考核,就是要对县级政府及其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履行教育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这不仅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强化政府教育工作责任、督促落实教育工作“一把手”责任制的重要途径。省里规定,对县级政府的督导评估,每届任期进行一次,由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制定评估方案,协同省委组织部组织实施;对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考核,每年进行一次,主要由市州组织,报省备案。这次会议,我们也印发了专门的文件,具体办法都很清楚,务必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为便于加强对区县(市)教育工作进展状况的监控和评估。各地要制定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和全面“普九”的具体指标,并定期报告进展状况。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健全监管措施,定期对义务教育投入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拖欠中小学教职工工资、调剂挪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及专项补助、平调挪用中小学杂费、不及时修缮危房或管理不善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加大查处力度,依法追究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2、巩固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完善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重点是要落实义务教育投入的“四保”,即“保工资、保入学、保安全、保运转”。首先,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两个比例”、“三个增长”,要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每年新增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要强化县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义务教育经费应全额纳入预算,每年向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义务教育经费收支情况,接受监督检查。特别是中央和省用于农村教育的财政转移资金,不得顶抵年度财政性教育预算。乡镇政府也要主动承担责任,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二是要建立完善教师工资的保障机制。中小学 教师工资要实行区县市长负责制和定期通报制度。各级政府在编制财政预算时,必须做到教师工资足额预算,不留缺口,确保教师基本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坚决杜绝发生新的拖欠现象。同时,各地要抓紧清理补发历年拖欠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凡是教师的各种政策性津、补贴和养老、医疗、劳动保险等,要与当地国家公务员一视同仁。三是建立完善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县级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即使在基本建设投入方面忍耐一些,也要依法按标准落实学校公用经费。在实行“一费制”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安排一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长。目前,至少应按小学生每年人平10元、中学生每年人平15元的标准向学校拨付公用经费。今后,学校收取的杂费,一律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不得用于发放教职工工资,保证全额用于学校运转。建立中小学建设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信息技术教育和学校建设发展。上级转移支付费用中用于农村学校危房改造的比例要逐年提高,与城市教育费附加一道,专项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四是要建立化解学校债务的有效机制。“两基”达标所形成的债务未剥离的,一定要坚决剥离给县、乡政府,最大程度理清关系。各级政府要将其纳入政府消赤减债的整体规划,统筹偿还,优先解决。
3、建立完善贫困学生入学保障机制
贫困家庭学生能否接受义务教育,既关系到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也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公正与稳定。要总结经验,巩固成果,继续大力开展经常性的帮困助学活动,建立和完善帮困助学的长效机制。今年的助学工作是市政府的一件实事,效果固然很好,但从落实情况看,有的区县市财政至今没有安排一分钱用于助学,完全靠教育部门化缘。今后,在继续发动社会帮困助学的同时,市、县财政必须坚决落实省政府文件规定,市级按每万人口2000元、县级按每万人口5000元的标准,建立以财政为主渠道的助学基金,并纳入财政常年预算。县市区、乡镇政府对经济困难学生要摸清底子,落实到人,在此基础上,制订确保经济困难学生入学的具体方案,力争做到应助尽助,一个不漏。同时,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在农村初中和高中阶段教育中积极推进助学贷款工作,通过奖、贷、助、补、减等措施,切实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就学。要进一步落实对捐资助学单位和个人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纳税人通过非营利社会团体和政府机关向农村学校提供的捐赠,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部扣除。要落实经常性助学活动联系会议制度,日常工作由教育部门负责。各级教育捐赠救助机构要充分发挥协调和管理教育受授和助学的作用,及时做好助学工作。对边远贫困地区,要认真组织实施农村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建立完善教育对口支援制度。广泛开展城市学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工作,帮助农村中小学加强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当前,进城务工的农民较多,这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支不可缺的力量。城镇所在地各级政府应确保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按照本市儿童少年同等对待,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
4、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教育20条”出台以来,全市教育发展环境与以往比,应该说是大为好转。但对有些部门来讲落实的差距还很大。借执法为名,到学校搞“三乱”的时有发生,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必须下决心加强管理,进一步营造优先发展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在“教育20条”规定的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要全面推行五项制度,一是对学校实行挂牌保护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冲击校园,扰乱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二是对农村学校实行零收费制度。有关职能部门到农村中小学进行各种检查、检测时,应该着重提供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三是实行首查不罚制度。职能部门在第一次清查出学校存在的问题时,不应动辄罚款,要指导纠正,明确整改期限。四是实行罚款集中制度。职能部门对学校的罚款,应全额上缴财政专户,由财政部门全额纳入教育捐赠中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五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上述规定,向学校搞“三乱”的单位和个人,依照优化经济环境的有关规定,追究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并公开曝光。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本地区农村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维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和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同时,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兴学助教的良好氛围,促进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同志们,推进教育优先工程,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认清形势,把握机遇,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努力开创我市教育工作新局面,为打造教育强市、建设惠及常德600万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