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诸戈文:在全市中小学首届校长论坛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0-12-22 00:00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市教育局局长  诸戈文
(2010年12月7日)

同志们:
      本届中小学校长论坛的主题是: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内涵发展水平。刚才,曹书记的致辞,不仅对本届中小学校长论坛提出了要求,对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寄予了厚望,也是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肯定和鼓励。本届中小学校长论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既有我市的十几位校长交流发言,也请了河北省邯郸市教育局赵浩军局长率领的专家团作专题讲座;既安排了现场观摩活动,也安排了校长与领导、专家的互动活动。下面,我围绕本届校长论坛的主题,谈谈本人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和体会,作为我的一个发言,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学校文化建设是什么?
   1.文化是什么?我在文化系统工作了一、二十年,算是半个文化人。但文化人敬畏文化,从来不敢轻言“什么是文化”,只能和大家说说“文化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200多种。当代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认为,从起源说,文化是“人化”;从功能说,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有很多文化大师关于文化的论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如曾经担任过台北市文化局长的龙应台女士在一次讲演中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这话虽然简单,却通俗易懂。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认为,文化就是一种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国学名嘴”易中天先生也将文化归结为方式,一种不经意的行为选择方式。有一个著名的例子:三个国家的少女都穿着裙子戴着帽子在海边散步,一阵风吹来,美国少女赶快捂帽子(美国人的文化价值取向是财富比面子更重要),日本少女急忙捂裙子(日本人的文化价值取向是面子比财富更重要),中国少女既捂帽子又捂裙子(中国人的文化价值取向是两者都要)。三个少女在同一阵风来临之际,有不同的行为方式,这三种不同的行为方式背后的东西就是文化的价值观。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规定风来的时候应该捂什么;也没有一所学校的课本上写着应该捂什么。风来的时候少女们下意识的动作,正是由其所受文化影响而内化的一种下意识行为。
   我理解,所谓“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心中有“文”,时时自觉“化”为行动。“文”乃纹理,“化”乃内化。常德人心中的“纹理”(一个人说话做事依纹理或者不依纹理),就是“以不变应万变”(语出《易经》)中的“不变”,就是经久不衰、源远流长的价值和秩序。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对破坏这种“价值”和“秩序”有所抵抗,就是文化。文化是长期积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文化直接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一个有文化的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恒。品位、道德、永恒积累的总和,就是文化。
   2.学校文化是什么?“教”字左“孝”右“文”。可见,教育与文化有天然的联系。袁贵仁部长在一本关于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著作中讲到: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简单地讲,学校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活动为基本形态的一种组织文化,是师生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决定着学校的精神面貌,左右着学校教育的方向,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结果。学校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4个层面,具有教育性、选择性、创造性和差异性等4个特点,具有导向功能、提升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等4个功能。我理解的“学校文化”,可以归纳为4句话:
   第一句话: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弥散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校文化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净化心灵,凝聚人心,激发师生进取,发挥师生的聪明才智,对提高学校品位和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任何一所学校都以文化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一所有悠久历史的学校,文化就是学校本身;一所新建的学校,文化甚至先于这所学校的物质存在而诞生。校园只是学校存在的载体,只要文化存在,学校仍然存在。如抗日战争烽火催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舍因陋就简,但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名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理念,学校文化让“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熠熠生辉。是“刚毅坚卓”的校训和“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校歌,让这座在国难中诞生、于困苦中坚守的特殊学府蜚声中外、名扬四海,在不到九年的时间里,培养了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造就了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林语堂先生曾发出这样的惊叹:“联大师生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可以说,在抗战期间,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名校的生命正是以学校文化的形式在“西南联大”延续。
   第二句话:学校文化是一种课程资源。从课程结构上看,学校文化是一种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隐性课程”;从课程方式看,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认同等方式形成学生的品质;从课程评价看,是一种非正规的课程,但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和对人格的塑造又是显性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中小学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普通高中,都进入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要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澧县一中就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第三句话:学校文化有别于校园文化。“校园”是个空间性、地域性概念,仅仅是学校的组成部分之一。“校园文化”,更多的是指现象文化,始终走不出“物质文化”建设的思路,基本上是一种文化环境的布置或文化活动的设计。正因为如此,以往的校园文化虽然搞得轰轰烈烈,却不能把幸福和快乐带给广大师生。我个人始终认为,与企业文化等亚文化并列的只能是学校文化,而不是“校园文化”。“学校文化”较之“校园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和深刻,外延更为伸展而宽泛。学校文化是对校园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可以说是经过设计、系统化了的校园文   化。
   第四句话:学校文化是校长追求的一种境界。有人说学校文化就是“校长文化”。校长的“眼光”直接决定学校文化建设的品位、档次、水平。比如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固然离不开班子成员的集体智慧以及教代会的群策群力,但说到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校长,最后还是校长拍板。学校文化实际上就是历届校长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和办学经验的辛勤积累。从校长的角度说,学校文化是校长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积淀、倡导的作风、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校长的学识、胆略、人格和办学理念往往决定着学校文化品位的高低,校长的精神状态、人格魅力和工作作风往往决定着学校文化根基的深浅。校长要在学校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学习之风、书卷之气、文化之风、君子之气。校长要真正成为学校文化的引领者,必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品味的文化人,成为一个“学习者”、“思想者”和“研究者”。一个优秀的校长不仅要带出一所好学校,做到“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还要建设好学校文化,做到“一个好校长走了,还是一所好学校”。校长走了,带走的仅仅是个人的智慧,却带不走学校特有的文化。要真正做到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校长要学会“借脑”——请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大师来帮助我们实现美好的愿景。
   二、为什么要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根本目的是文化立校、文化育人。但有些局长、校长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文化育人”的深远意义,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甚至抵触情绪。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这样才能真正将学校文化建设摆上重要的位置。
   1.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现代教育的发展表明,学校仅靠传统的资源优势未必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教育成果,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改变学校粗放型、规模扩张型的发展模式。为适应新的形势,去年,中国教育学会增设了学校文化研究分会。美国教育家伯尔凯 .史密斯就曾指出:一个办得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而著称。毛主席教导我们: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打胜仗的。同样,一个没有文化品味的学校也是不能打胜仗的。我考察过日本等一些国家的教育,这些教育发达的国家正是通过特色明显的学校文化建设,才有了教育品味和质量的快速提升。我们很多同志到过的邯郸、唐山是袁贵仁部长上任后重点推荐的典型。明天,邯郸的赵局长一行会和同志们面对面的交流。我认为,邯郸、唐山最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就是文化引领、文化立校、文化育人。但我们不少校长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只是片面的追求分数、追求奢华,没有追求较高的办学品位,还缺乏丰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显著的办学效益。我们只有紧跟形势,主动出击,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2.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提升教育品质的迫切需要。常德教育有很好的基础,很多方面都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近几年,我们通过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合格学校建设、校安工程、课桌椅配套等一系列举措,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办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我们要一起思考和探索:常德教育如何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优势?如何打造教育强市建设的新亮点?教育部推介的邯郸经验给了我们重大启示:只有用文化引领价值,塑造精神,积淀内涵,培育特色,才能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常德教育只有把学校文化建设当作促进内涵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来抓,当作推动均衡发展特别是薄弱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举措来抓,才能促进全市教育品质的新一轮提升。桃源四中是一所相对薄弱的农村高中,李世明校长就是通过文化引领、文化立校实现了凤凰涅?,今年还在全省普通高中校长论坛上做了典型发言(上期的《常德教育》全文刊发)。
   3.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市的重大举措。早在2007年6月,市委、市政府就率先在全省作出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我们不能醒得早、起得迟、动得慢,要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强市的目标。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教育强市领导小组集体做出的决策。市教育局积极响应,印发了方案,成立了专家指导组,创办了《常德教育》,并在市直学校树立了样板、建设了重点项目、召开了专题会议,学校文化建设正在成为常德教育强市建设的新亮点。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关心学校文化建设。今年4月,曹书记、欧常委、万市长、敖主席等教育强市领导小组成员亲自考察了邯郸、唐山的学校文化建设。卿书记在北京学习期间,就对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本届校长论坛之前,曹书记两次视察了学校文化建设;本月10号,卿书记将亲自视察城区学校文化建设。目前,常德教育强市建设正处于攻坚克难阶段,只有借助于文化建设来加速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才能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向纵深发展,才能跻身教育强市的先进行列。
   4.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打造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已经将建设文化名城列入全市三大战略目标之一,与建设工业强市、和谐常德相提并论,同等重要。学校文化本身就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文化建设不仅不能游离于社会文化建设之外,还要做社会文化建设的领头羊。在近两年的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在今年创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中,学校文化建设都是一大亮点。全市教育系统要进一步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乘势而上,在文化名城建设中争取大有作为。要通过学校文化建设,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带头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进而辐射社会、示范家庭,推动整个文化名城建设。在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市委、市政府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三、怎样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教育强市为主题,突出重点,开拓创新,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教育品质,形成“一校一品牌、一生双爱好、爱好伴一生”的办学特色。当前,要克服三种倾向,坚持四个原则,突出三个重点。
   1.要克服三种倾向。大部分校长都动起来了,但还有一些校长不得要领。当前,要重点克服三种倾向:
   一是要克服片面化倾向。有的校长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是名校的事,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还在求温饱,搞学校文化建设是好高骛远。我前不久到了汉寿县周文庙乡陈军堤小学,一所农村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有品位、有实效,《常德教育》第五期封底就是反映这所学校文化建设的风采。还有的学校,文化建设只是校长一个人在“独唱”,没有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至于学校文化建设遇到抵触或者不合作,校长再美好的愿景也无法实现。学校文化建设只有全校师生员工“大合唱”,才能集思广益,彰显学校文化的价值。
   二是要克服简单化倾向。有的校长把学校文化建设简单化,认为抓学校文化建设,就是修景点、竖雕塑、贴字画,或者照抄照搬名校的外壳,忽视了更重要的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我们明天观摩的芷兰学校,朱金生校长就是一个有文化品位的人,不仅建设了国学馆等物质文化,还把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渗透到了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我认为,芷兰学校这几年的成功,实质上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丰厚回报。
   三是要克服激进化倾向。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校长抓学校文化建设,不能急功近利,搞大拆大建,对一些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型建筑要注意保护,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天津南开中学至今还保留了周恩来、朱?基两位总理读书时的教室。澧县一中挖掘范仲淹的文化价值,建设了洗墨池等文化景观,就体现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的校长一上台,就把反映学校办学理念的校风、校训等推倒重来,忘记了历史积淀的文化才是最宝贵的。市二中坚守德山书院“为时养器”的教育理念,传承历史文化,提升了办学品质。
   2.要坚持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学校文化建设要以校为本,不能千篇一律。学校不是肯德基、麦当劳,走进全世界任何一家,你吃它的产品,口味都是一样的,环境都是一样的。我们不能走进两所学校,什么都是一样的,这将失去多少趣味。我们要把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当做提炼校园精神的过程,当做充分体现校长和广大师生智慧的过程,当做师生自我教育与熏陶的过程。学校要善于挖掘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可以适当借鉴别人的成功模式,但不能简单的照抄照搬,要发动师生一起参与,要让学校墙壁、走廊说话,要让学校全方位都散发出文化的魅力。如南京实验中学有两块天然玛瑙石,怎么让这两块无生命的石头由‘睡石’变成‘活石’,由‘哑石’变成‘话石’呢?全校师生集思广益,一个刻上‘诚’,取名‘诚石’(“诚实”的谐音);一个刻上‘学’,取名‘学石’(“学识”的谐音),意在启发师生做人诚实守信、学有所获。这不就让不会说话的石头开口讲话了吗?我有理由相信,该校的学生走出学校几年、几十年都不会忘记这两块“诚石”和“学石”,并会深深地感谢它们给自己的人生启迪。常师附小校园里的两块石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学校的校本特色。不像有些学校,校训都是“求实、创新、崇德、尚美、拼搏、进取、争先、创优”等词语的不同排列组合,没有学校独特的教育价值追求和办学思路。一所学校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继承、提炼、发扬的过程。
   二是坚持点面结合的原则。讲这个原则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玫瑰效应的故事。说有一个不修边幅的人,一天,他收到一位美女送给他的玫瑰花,很是激动。他为了对得起美女送的这束玫瑰花,便给它找了个插玫瑰花的漂亮瓶子。后来感觉到放瓶子的桌子和瓶子不协调,就换了张桌子,但又觉得房间和桌子不协调,又整修了房间,但又发现整修后的房间和房子又不协调,又换了房子。房子换好后,觉得自己和房子不搭调,最终改变了自己的个人形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抓任何一件事,只要以点带面,就会产生整体效应。从一个县域来讲,要培植几个学校文化建设的样板;从一个学校来讲,要以几个文化建设项目为突破口。明天大家观摩的4所学校,就是我们市教育局树的样板校。4所学校各有特点,芷兰学校的国学馆、常师附小的书吧、市五中的活动文化、市四中的教室文化,我相信都会给大家一定的启迪。明年,市直学校又规划了2千万的重点建设项目。我们就是要通过样板学校、重点项目,做好示范,产生以点带面、广泛辐射的良好效果。
   三是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现在很多学校在办学条件和文化积淀上可能还比较薄弱,要一下子达到样板校的标准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可以先易后难,从激发师生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入手,积极开展师生团队活动;从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入手,展示本校师生的风采;从唱校歌、诵校训入手,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等。只要我们从最简单的开始,从能做到的事做起,再薄弱的学校都可以成就自己的特色。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中学,周边都是名校,曾因硬件设施落后,教学质量不如人意等种种原因遭遇生存危机。2004年,新任校长大力建设以“阳光教育”为主题的学校,引导学生在阳光中生活,在自信中成长。阳光教育的价值取向改变了师生的思维方式,改变了师生的行为规范,同时开始外化为师生具体的“阳光言行”,学校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常师附小的经典滋润童年、市五中师生全校吹葫芦丝、石门县罗坪完小全校打腰鼓等,都有鲜明的校本特色,是学校文化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
   四是坚持人文关怀的原则。我们有些学校的制度非常健全,但大多都是硬性的规定,惩罚性条文多,奖励性的措施多,给师生冷冰冰、硬梆梆的感觉,虽然表面会接受,但内心没有真正的拥护,很难让人自觉去遵守。学校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方面,新加坡和日本的学校比我们做得好。他们的一些细节,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前不久,我到日本考察,就发现日本的校服很有人性化。日本的校服不仅是学校的标志,而且是时尚潮流的风向标。日本中学生校服在设计上汲取了流行元素,款式新颖时尚。男生穿上校服显得阳光、帅气,女生穿上校服显得清纯、活泼。我们从日本校园题材的《灌篮高手》、《足球小子》、《网球王子》等动漫片中,就会发现日本学生校服的美。日本的很多学生毕业后仍然喜欢三五成群地穿着校服外出,可见她们对校服的喜爱程度。统一着装上学与放学的中小学生形成了日本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而我们现在大部分的校服只有共性,没有个性,千篇一律,质量低劣,面料差,式样难看,学生都不爱穿。新加坡的学校有三个地方值得我们学习,这就是校长会客室、教师休息室、学生病休室。新加坡学校的校长会议室给人的第一感觉就像一个亲切的客厅,丝毫不古板,不说教,完全按照家居会客室的标准设计布局。每个新加坡学校的校长都会把来到这个学校的人看成自己的客人,热情招待。新加坡的教师休息室里不光有舒适的沙发、茶几、报刊,还有冰箱、微波炉。新加坡的学生病休室里摆放着鲜花和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房间里不仅有床,有更衣室,还有微波炉、煮牛奶的器皿等。虽然我不知道这三个室的利用率有多高,但是我想这三个室的价值,体现的是学校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
   3.要突出三个重点
   一是提炼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建设精神文化,既要注重时代特点,又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神营养。学校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上。办学理念要科学、合理、清晰,能体现学校自身特点,代表师生意愿,反映学校办学追求,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的办学理念又集中通过校训、校风、校歌等来体现。所谓校训,就是一所学校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所谓校风,就是一所学校的文化自觉和习惯。不同的校训、校风,是学校展示的“文化名片”,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一所学校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有的校长上任就喜欢更改校训,重新制定“三风”,好像不推倒重来就不能说明在改革创新。美国哈佛大学建立于1636年,其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沿用了三百多年;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也是代代相传。校歌也是学校精神的重要体现,但现在很多学生不会唱校歌。为此,市教育局在今年评选优秀校歌的基础上,明年还在常德电视台演播大厅举办优秀校歌汇演。上期的《常德教育》已经刊登了市一中和桃源一中的校歌,以后还会陆续刊登。学校精神还要真正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前提是要耳熟能详,人人知晓。有些学校连班子成员都说不出校训、校风,更不用说普通师生了。市五中在课间操时以呼号形式,师生齐诵校训、校风,效果就比较好。今后,凡是大型的学校都要有自己的校训、校风、校歌等,而且要入脑入心。要倡导师生在大型的集会或重大节假日齐诵校训、齐唱校歌,要唱出学校奋发向上的精神。广东国华纪念中学可能是目前为止全国唯一的全慈善中学,学生学杂费和生活费全免,包括来学校的路费,以后考上大学的费用,全由企业提供。这所学校条件很好,是从全国各地招来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非常注重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每天每位学生都要三问:我忘记自己来自哪里没有?我忘记自己的使命没有?我忘记学校对我的要求没有?
   二是建设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物质基础,体现在校园建筑和设施中,对传播学校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要与书香校园浑然一体。雕塑、文化长廊、格言警句,要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丰富的教育内涵,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英国剑桥大学前任校长多次讲到“剑桥大学60多项诺贝尔奖的骄人记录,其实来自于校园的自然环境-----剑河、奇石、树木花草的完美结合”。学校文化建设要体现出“四性”: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但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校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总之,要做到既美观实用,又有育人功能;既赏心悦目,又有文化内涵。要让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承担教育使命,焕发出文化的韵味,飘溢着浓浓的书香。要让师生在每时每刻都能在潜移默化中享受文化的熏陶,接受知识的教育,规范自身的行为,实现人格的升华。
   三是大兴校园阅读之风。人类精神的延续主要为书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真正的阅读只有读书。只有读书这种深度阅读,才能将知识系统化地传播和发展下去,使人类文明不断延续其辉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以色列平均4500人就拥有一座图书馆,人均拥有图书馆数量居世界第一。犹太人家庭藏书、人均占有图书量、每年读书时间、读书数量都超过世界上其他民族,这也是他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创造力、生命力之源。我认为,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没有品位、没有希望的学校。现在很多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都建的很好,有些还很现代化。但是在管理上大多戒备森严,师生借阅的兴趣不浓。走进唐山、邯郸的校园,读书阅读之风扑面而来,教室里有图书架、图书角,走廊里有电子阅览屏、图书漂流站,图书阅览室有沙发、躺椅,阅读成为了一种习惯,阅读成为了一种享受。学校校长要带头阅读,做读书笔记,交流读书心得。石门一中校长苏光、市五中校长何小明、武陵区紫桥小学校长王宁等就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值得我们很多校长学习。校长不要以日常事务繁忙为借口,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每天都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读书,难道我们比总理还忙?温家宝曾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唐尼的采访时娓娓而谈:“也许有人会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一个人一天总可以抽出半个小时读三四页书,一个月就可以读上百页,一年就可以读几部书。读书要有选择,读那些有闪光思想和高贵语言的书,读那些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下来的书。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我们要大力提倡开卷有益,真正把学校建成为读书的场所,阅读的圣地。要丰富图书馆、阅览室的图书品种,营造出人性化的舒适的读书环境,树立不怕读坏、只怕放坏的图书管理思想,鼓励师生借阅图书。要经常开展主题读书活动,把老师从牌桌上吸引过来,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引导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大兴阅读之风,建设书香校园。
   同志们,高雅的学校文化需要精心的培育、长期的积累,并且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学校文化建设一定会蓬勃发展,生机无限,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成为我市文化名城、教育强市建设的新亮点。让我们一起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朝着美好的目标迈进!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开 > 政务公开 > 领导讲话

诸戈文:在全市中小学首届校长论坛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0-12-22 00:00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市教育局局长  诸戈文
(2010年12月7日)

同志们:
      本届中小学校长论坛的主题是: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内涵发展水平。刚才,曹书记的致辞,不仅对本届中小学校长论坛提出了要求,对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寄予了厚望,也是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肯定和鼓励。本届中小学校长论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既有我市的十几位校长交流发言,也请了河北省邯郸市教育局赵浩军局长率领的专家团作专题讲座;既安排了现场观摩活动,也安排了校长与领导、专家的互动活动。下面,我围绕本届校长论坛的主题,谈谈本人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和体会,作为我的一个发言,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学校文化建设是什么?
   1.文化是什么?我在文化系统工作了一、二十年,算是半个文化人。但文化人敬畏文化,从来不敢轻言“什么是文化”,只能和大家说说“文化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200多种。当代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认为,从起源说,文化是“人化”;从功能说,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有很多文化大师关于文化的论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如曾经担任过台北市文化局长的龙应台女士在一次讲演中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这话虽然简单,却通俗易懂。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认为,文化就是一种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国学名嘴”易中天先生也将文化归结为方式,一种不经意的行为选择方式。有一个著名的例子:三个国家的少女都穿着裙子戴着帽子在海边散步,一阵风吹来,美国少女赶快捂帽子(美国人的文化价值取向是财富比面子更重要),日本少女急忙捂裙子(日本人的文化价值取向是面子比财富更重要),中国少女既捂帽子又捂裙子(中国人的文化价值取向是两者都要)。三个少女在同一阵风来临之际,有不同的行为方式,这三种不同的行为方式背后的东西就是文化的价值观。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规定风来的时候应该捂什么;也没有一所学校的课本上写着应该捂什么。风来的时候少女们下意识的动作,正是由其所受文化影响而内化的一种下意识行为。
   我理解,所谓“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心中有“文”,时时自觉“化”为行动。“文”乃纹理,“化”乃内化。常德人心中的“纹理”(一个人说话做事依纹理或者不依纹理),就是“以不变应万变”(语出《易经》)中的“不变”,就是经久不衰、源远流长的价值和秩序。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对破坏这种“价值”和“秩序”有所抵抗,就是文化。文化是长期积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文化直接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一个有文化的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恒。品位、道德、永恒积累的总和,就是文化。
   2.学校文化是什么?“教”字左“孝”右“文”。可见,教育与文化有天然的联系。袁贵仁部长在一本关于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著作中讲到: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简单地讲,学校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活动为基本形态的一种组织文化,是师生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决定着学校的精神面貌,左右着学校教育的方向,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结果。学校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4个层面,具有教育性、选择性、创造性和差异性等4个特点,具有导向功能、提升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等4个功能。我理解的“学校文化”,可以归纳为4句话:
   第一句话: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弥散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校文化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净化心灵,凝聚人心,激发师生进取,发挥师生的聪明才智,对提高学校品位和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任何一所学校都以文化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一所有悠久历史的学校,文化就是学校本身;一所新建的学校,文化甚至先于这所学校的物质存在而诞生。校园只是学校存在的载体,只要文化存在,学校仍然存在。如抗日战争烽火催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舍因陋就简,但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名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理念,学校文化让“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熠熠生辉。是“刚毅坚卓”的校训和“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校歌,让这座在国难中诞生、于困苦中坚守的特殊学府蜚声中外、名扬四海,在不到九年的时间里,培养了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造就了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林语堂先生曾发出这样的惊叹:“联大师生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可以说,在抗战期间,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名校的生命正是以学校文化的形式在“西南联大”延续。
   第二句话:学校文化是一种课程资源。从课程结构上看,学校文化是一种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隐性课程”;从课程方式看,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认同等方式形成学生的品质;从课程评价看,是一种非正规的课程,但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和对人格的塑造又是显性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中小学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普通高中,都进入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要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澧县一中就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第三句话:学校文化有别于校园文化。“校园”是个空间性、地域性概念,仅仅是学校的组成部分之一。“校园文化”,更多的是指现象文化,始终走不出“物质文化”建设的思路,基本上是一种文化环境的布置或文化活动的设计。正因为如此,以往的校园文化虽然搞得轰轰烈烈,却不能把幸福和快乐带给广大师生。我个人始终认为,与企业文化等亚文化并列的只能是学校文化,而不是“校园文化”。“学校文化”较之“校园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和深刻,外延更为伸展而宽泛。学校文化是对校园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可以说是经过设计、系统化了的校园文   化。
   第四句话:学校文化是校长追求的一种境界。有人说学校文化就是“校长文化”。校长的“眼光”直接决定学校文化建设的品位、档次、水平。比如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固然离不开班子成员的集体智慧以及教代会的群策群力,但说到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校长,最后还是校长拍板。学校文化实际上就是历届校长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和办学经验的辛勤积累。从校长的角度说,学校文化是校长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积淀、倡导的作风、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校长的学识、胆略、人格和办学理念往往决定着学校文化品位的高低,校长的精神状态、人格魅力和工作作风往往决定着学校文化根基的深浅。校长要在学校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学习之风、书卷之气、文化之风、君子之气。校长要真正成为学校文化的引领者,必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品味的文化人,成为一个“学习者”、“思想者”和“研究者”。一个优秀的校长不仅要带出一所好学校,做到“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还要建设好学校文化,做到“一个好校长走了,还是一所好学校”。校长走了,带走的仅仅是个人的智慧,却带不走学校特有的文化。要真正做到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校长要学会“借脑”——请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大师来帮助我们实现美好的愿景。
   二、为什么要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根本目的是文化立校、文化育人。但有些局长、校长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文化育人”的深远意义,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甚至抵触情绪。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这样才能真正将学校文化建设摆上重要的位置。
   1.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现代教育的发展表明,学校仅靠传统的资源优势未必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教育成果,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改变学校粗放型、规模扩张型的发展模式。为适应新的形势,去年,中国教育学会增设了学校文化研究分会。美国教育家伯尔凯 .史密斯就曾指出:一个办得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而著称。毛主席教导我们: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打胜仗的。同样,一个没有文化品味的学校也是不能打胜仗的。我考察过日本等一些国家的教育,这些教育发达的国家正是通过特色明显的学校文化建设,才有了教育品味和质量的快速提升。我们很多同志到过的邯郸、唐山是袁贵仁部长上任后重点推荐的典型。明天,邯郸的赵局长一行会和同志们面对面的交流。我认为,邯郸、唐山最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就是文化引领、文化立校、文化育人。但我们不少校长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只是片面的追求分数、追求奢华,没有追求较高的办学品位,还缺乏丰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显著的办学效益。我们只有紧跟形势,主动出击,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2.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提升教育品质的迫切需要。常德教育有很好的基础,很多方面都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近几年,我们通过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合格学校建设、校安工程、课桌椅配套等一系列举措,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办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我们要一起思考和探索:常德教育如何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优势?如何打造教育强市建设的新亮点?教育部推介的邯郸经验给了我们重大启示:只有用文化引领价值,塑造精神,积淀内涵,培育特色,才能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常德教育只有把学校文化建设当作促进内涵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来抓,当作推动均衡发展特别是薄弱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举措来抓,才能促进全市教育品质的新一轮提升。桃源四中是一所相对薄弱的农村高中,李世明校长就是通过文化引领、文化立校实现了凤凰涅?,今年还在全省普通高中校长论坛上做了典型发言(上期的《常德教育》全文刊发)。
   3.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市的重大举措。早在2007年6月,市委、市政府就率先在全省作出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我们不能醒得早、起得迟、动得慢,要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强市的目标。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教育强市领导小组集体做出的决策。市教育局积极响应,印发了方案,成立了专家指导组,创办了《常德教育》,并在市直学校树立了样板、建设了重点项目、召开了专题会议,学校文化建设正在成为常德教育强市建设的新亮点。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关心学校文化建设。今年4月,曹书记、欧常委、万市长、敖主席等教育强市领导小组成员亲自考察了邯郸、唐山的学校文化建设。卿书记在北京学习期间,就对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本届校长论坛之前,曹书记两次视察了学校文化建设;本月10号,卿书记将亲自视察城区学校文化建设。目前,常德教育强市建设正处于攻坚克难阶段,只有借助于文化建设来加速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才能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向纵深发展,才能跻身教育强市的先进行列。
   4.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打造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已经将建设文化名城列入全市三大战略目标之一,与建设工业强市、和谐常德相提并论,同等重要。学校文化本身就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文化建设不仅不能游离于社会文化建设之外,还要做社会文化建设的领头羊。在近两年的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在今年创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中,学校文化建设都是一大亮点。全市教育系统要进一步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乘势而上,在文化名城建设中争取大有作为。要通过学校文化建设,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带头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进而辐射社会、示范家庭,推动整个文化名城建设。在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市委、市政府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三、怎样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教育强市为主题,突出重点,开拓创新,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教育品质,形成“一校一品牌、一生双爱好、爱好伴一生”的办学特色。当前,要克服三种倾向,坚持四个原则,突出三个重点。
   1.要克服三种倾向。大部分校长都动起来了,但还有一些校长不得要领。当前,要重点克服三种倾向:
   一是要克服片面化倾向。有的校长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是名校的事,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还在求温饱,搞学校文化建设是好高骛远。我前不久到了汉寿县周文庙乡陈军堤小学,一所农村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有品位、有实效,《常德教育》第五期封底就是反映这所学校文化建设的风采。还有的学校,文化建设只是校长一个人在“独唱”,没有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至于学校文化建设遇到抵触或者不合作,校长再美好的愿景也无法实现。学校文化建设只有全校师生员工“大合唱”,才能集思广益,彰显学校文化的价值。
   二是要克服简单化倾向。有的校长把学校文化建设简单化,认为抓学校文化建设,就是修景点、竖雕塑、贴字画,或者照抄照搬名校的外壳,忽视了更重要的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我们明天观摩的芷兰学校,朱金生校长就是一个有文化品位的人,不仅建设了国学馆等物质文化,还把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渗透到了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我认为,芷兰学校这几年的成功,实质上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丰厚回报。
   三是要克服激进化倾向。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校长抓学校文化建设,不能急功近利,搞大拆大建,对一些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型建筑要注意保护,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天津南开中学至今还保留了周恩来、朱?基两位总理读书时的教室。澧县一中挖掘范仲淹的文化价值,建设了洗墨池等文化景观,就体现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的校长一上台,就把反映学校办学理念的校风、校训等推倒重来,忘记了历史积淀的文化才是最宝贵的。市二中坚守德山书院“为时养器”的教育理念,传承历史文化,提升了办学品质。
   2.要坚持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学校文化建设要以校为本,不能千篇一律。学校不是肯德基、麦当劳,走进全世界任何一家,你吃它的产品,口味都是一样的,环境都是一样的。我们不能走进两所学校,什么都是一样的,这将失去多少趣味。我们要把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当做提炼校园精神的过程,当做充分体现校长和广大师生智慧的过程,当做师生自我教育与熏陶的过程。学校要善于挖掘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可以适当借鉴别人的成功模式,但不能简单的照抄照搬,要发动师生一起参与,要让学校墙壁、走廊说话,要让学校全方位都散发出文化的魅力。如南京实验中学有两块天然玛瑙石,怎么让这两块无生命的石头由‘睡石’变成‘活石’,由‘哑石’变成‘话石’呢?全校师生集思广益,一个刻上‘诚’,取名‘诚石’(“诚实”的谐音);一个刻上‘学’,取名‘学石’(“学识”的谐音),意在启发师生做人诚实守信、学有所获。这不就让不会说话的石头开口讲话了吗?我有理由相信,该校的学生走出学校几年、几十年都不会忘记这两块“诚石”和“学石”,并会深深地感谢它们给自己的人生启迪。常师附小校园里的两块石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学校的校本特色。不像有些学校,校训都是“求实、创新、崇德、尚美、拼搏、进取、争先、创优”等词语的不同排列组合,没有学校独特的教育价值追求和办学思路。一所学校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继承、提炼、发扬的过程。
   二是坚持点面结合的原则。讲这个原则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玫瑰效应的故事。说有一个不修边幅的人,一天,他收到一位美女送给他的玫瑰花,很是激动。他为了对得起美女送的这束玫瑰花,便给它找了个插玫瑰花的漂亮瓶子。后来感觉到放瓶子的桌子和瓶子不协调,就换了张桌子,但又觉得房间和桌子不协调,又整修了房间,但又发现整修后的房间和房子又不协调,又换了房子。房子换好后,觉得自己和房子不搭调,最终改变了自己的个人形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抓任何一件事,只要以点带面,就会产生整体效应。从一个县域来讲,要培植几个学校文化建设的样板;从一个学校来讲,要以几个文化建设项目为突破口。明天大家观摩的4所学校,就是我们市教育局树的样板校。4所学校各有特点,芷兰学校的国学馆、常师附小的书吧、市五中的活动文化、市四中的教室文化,我相信都会给大家一定的启迪。明年,市直学校又规划了2千万的重点建设项目。我们就是要通过样板学校、重点项目,做好示范,产生以点带面、广泛辐射的良好效果。
   三是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现在很多学校在办学条件和文化积淀上可能还比较薄弱,要一下子达到样板校的标准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可以先易后难,从激发师生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入手,积极开展师生团队活动;从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入手,展示本校师生的风采;从唱校歌、诵校训入手,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等。只要我们从最简单的开始,从能做到的事做起,再薄弱的学校都可以成就自己的特色。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中学,周边都是名校,曾因硬件设施落后,教学质量不如人意等种种原因遭遇生存危机。2004年,新任校长大力建设以“阳光教育”为主题的学校,引导学生在阳光中生活,在自信中成长。阳光教育的价值取向改变了师生的思维方式,改变了师生的行为规范,同时开始外化为师生具体的“阳光言行”,学校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常师附小的经典滋润童年、市五中师生全校吹葫芦丝、石门县罗坪完小全校打腰鼓等,都有鲜明的校本特色,是学校文化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
   四是坚持人文关怀的原则。我们有些学校的制度非常健全,但大多都是硬性的规定,惩罚性条文多,奖励性的措施多,给师生冷冰冰、硬梆梆的感觉,虽然表面会接受,但内心没有真正的拥护,很难让人自觉去遵守。学校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方面,新加坡和日本的学校比我们做得好。他们的一些细节,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前不久,我到日本考察,就发现日本的校服很有人性化。日本的校服不仅是学校的标志,而且是时尚潮流的风向标。日本中学生校服在设计上汲取了流行元素,款式新颖时尚。男生穿上校服显得阳光、帅气,女生穿上校服显得清纯、活泼。我们从日本校园题材的《灌篮高手》、《足球小子》、《网球王子》等动漫片中,就会发现日本学生校服的美。日本的很多学生毕业后仍然喜欢三五成群地穿着校服外出,可见她们对校服的喜爱程度。统一着装上学与放学的中小学生形成了日本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而我们现在大部分的校服只有共性,没有个性,千篇一律,质量低劣,面料差,式样难看,学生都不爱穿。新加坡的学校有三个地方值得我们学习,这就是校长会客室、教师休息室、学生病休室。新加坡学校的校长会议室给人的第一感觉就像一个亲切的客厅,丝毫不古板,不说教,完全按照家居会客室的标准设计布局。每个新加坡学校的校长都会把来到这个学校的人看成自己的客人,热情招待。新加坡的教师休息室里不光有舒适的沙发、茶几、报刊,还有冰箱、微波炉。新加坡的学生病休室里摆放着鲜花和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房间里不仅有床,有更衣室,还有微波炉、煮牛奶的器皿等。虽然我不知道这三个室的利用率有多高,但是我想这三个室的价值,体现的是学校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
   3.要突出三个重点
   一是提炼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建设精神文化,既要注重时代特点,又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神营养。学校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上。办学理念要科学、合理、清晰,能体现学校自身特点,代表师生意愿,反映学校办学追求,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的办学理念又集中通过校训、校风、校歌等来体现。所谓校训,就是一所学校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所谓校风,就是一所学校的文化自觉和习惯。不同的校训、校风,是学校展示的“文化名片”,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一所学校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有的校长上任就喜欢更改校训,重新制定“三风”,好像不推倒重来就不能说明在改革创新。美国哈佛大学建立于1636年,其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沿用了三百多年;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也是代代相传。校歌也是学校精神的重要体现,但现在很多学生不会唱校歌。为此,市教育局在今年评选优秀校歌的基础上,明年还在常德电视台演播大厅举办优秀校歌汇演。上期的《常德教育》已经刊登了市一中和桃源一中的校歌,以后还会陆续刊登。学校精神还要真正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前提是要耳熟能详,人人知晓。有些学校连班子成员都说不出校训、校风,更不用说普通师生了。市五中在课间操时以呼号形式,师生齐诵校训、校风,效果就比较好。今后,凡是大型的学校都要有自己的校训、校风、校歌等,而且要入脑入心。要倡导师生在大型的集会或重大节假日齐诵校训、齐唱校歌,要唱出学校奋发向上的精神。广东国华纪念中学可能是目前为止全国唯一的全慈善中学,学生学杂费和生活费全免,包括来学校的路费,以后考上大学的费用,全由企业提供。这所学校条件很好,是从全国各地招来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非常注重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每天每位学生都要三问:我忘记自己来自哪里没有?我忘记自己的使命没有?我忘记学校对我的要求没有?
   二是建设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物质基础,体现在校园建筑和设施中,对传播学校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要与书香校园浑然一体。雕塑、文化长廊、格言警句,要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丰富的教育内涵,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英国剑桥大学前任校长多次讲到“剑桥大学60多项诺贝尔奖的骄人记录,其实来自于校园的自然环境-----剑河、奇石、树木花草的完美结合”。学校文化建设要体现出“四性”: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但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校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总之,要做到既美观实用,又有育人功能;既赏心悦目,又有文化内涵。要让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承担教育使命,焕发出文化的韵味,飘溢着浓浓的书香。要让师生在每时每刻都能在潜移默化中享受文化的熏陶,接受知识的教育,规范自身的行为,实现人格的升华。
   三是大兴校园阅读之风。人类精神的延续主要为书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真正的阅读只有读书。只有读书这种深度阅读,才能将知识系统化地传播和发展下去,使人类文明不断延续其辉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以色列平均4500人就拥有一座图书馆,人均拥有图书馆数量居世界第一。犹太人家庭藏书、人均占有图书量、每年读书时间、读书数量都超过世界上其他民族,这也是他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创造力、生命力之源。我认为,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没有品位、没有希望的学校。现在很多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都建的很好,有些还很现代化。但是在管理上大多戒备森严,师生借阅的兴趣不浓。走进唐山、邯郸的校园,读书阅读之风扑面而来,教室里有图书架、图书角,走廊里有电子阅览屏、图书漂流站,图书阅览室有沙发、躺椅,阅读成为了一种习惯,阅读成为了一种享受。学校校长要带头阅读,做读书笔记,交流读书心得。石门一中校长苏光、市五中校长何小明、武陵区紫桥小学校长王宁等就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值得我们很多校长学习。校长不要以日常事务繁忙为借口,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每天都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读书,难道我们比总理还忙?温家宝曾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唐尼的采访时娓娓而谈:“也许有人会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一个人一天总可以抽出半个小时读三四页书,一个月就可以读上百页,一年就可以读几部书。读书要有选择,读那些有闪光思想和高贵语言的书,读那些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下来的书。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我们要大力提倡开卷有益,真正把学校建成为读书的场所,阅读的圣地。要丰富图书馆、阅览室的图书品种,营造出人性化的舒适的读书环境,树立不怕读坏、只怕放坏的图书管理思想,鼓励师生借阅图书。要经常开展主题读书活动,把老师从牌桌上吸引过来,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引导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大兴阅读之风,建设书香校园。
   同志们,高雅的学校文化需要精心的培育、长期的积累,并且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学校文化建设一定会蓬勃发展,生机无限,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成为我市文化名城、教育强市建设的新亮点。让我们一起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朝着美好的目标迈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