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陈文浩: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1-02-25 10:16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2011年2月24日)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十一五”我市教育改革发展历程,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推进全市教育事业新的发展。刚才,成贞市长宣读了表彰通报,5个单位作了发言。等会,省政府党组成员、省教育厅张厅长还要对常德的教育工作作重要指示,卿书记要为我们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认真回顾总结,充分肯定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特别是启动教育强市建设以来,全市上下坚持教育优先,不断扩大教育投入,着力深化教育改革,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1、发展机制得到完善。2007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启动教育强市建设,提出了事业发展快、保障能力强、队伍素质高、教育质量优、发展环境好的工作目标。三年多来,建设教育强市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实践中建立和形成了有效推进的工作机制。一是考评奖励机制。我们增加教育工作在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中的分值,实行教育强县工作年度考核,并列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区双文明建设考核范围,市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左右,表彰奖励先进单位,较好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二是工作调度督查机制。市教育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调度会,及时掌握情况,研究解决问题,安排部署工作。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把教育强市工作列为督查重点,经常开展督导检查,确保了工作落到实处。三是涉教检查准入机制。市委、市政府明确规定,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擅自对学校进行检查、收费、罚款,否则视为“三乱”行为处理,维护了学校的办学教学秩序。四是部门支教机制。各职能部门做到“能优先就优先、能让路就让路、能倾斜就倾斜”,形成了重教支教的工作合力。全市55名市级领导、412名县市区负责人每人都挂包1所学校,96个市直部门与60所农村薄弱学校结成帮扶对子,各县市区有700多个单位分别对口援建1所学校。近三年来,对口单位累计资助援建学校2000多万元,有52所受援学校通过了合格学校评估验收。
    2、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市县两级千方百计扩大教育投入,着力推进教育项目建设,全市校容校貌有了新变化,内部管理上了新台阶,办学品位有了新提升。一是坚持扩大投入。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教育投入15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9倍;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逐年提高。二是坚持项目引领。市政府连续三年将合格学校建设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内容,共投入资金5.1亿元,建成合格学校356所。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桌椅配套工程,三年累计投入资金3857万元,为28.9万名义务教育阶段新生免费配套了课桌椅。全面启动校舍安全工程,2009年以来,全市共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3.6亿元,市县配套资金3亿元,累计加固改造校舍68.9万平方米。三是坚持提升品位。全市倡导“校校有特色、一校一品牌”,“一生双爱好、爱好伴一生”,以文化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推进“文化立校”、“文化育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3、教师队伍更具活力。着力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一是落实待遇。以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为突破口,努力推进教师待遇与当地公务员同一标准、同等对待、同时发放。二是搞活机制。积极完善教师补充机制,着力解决师资结构性矛盾,保证了正常教育教学需求。实施名优学校与薄弱学校“一帮一”工程,加大城区与农村、名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师资交流和学习力度,有效促进了区域之间的师资均衡。三是加强培训。大力实施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名学科“四名工程”,狠抓师德师风教育和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近三年来,全市共培训市级骨干教师、校长、班主任1.5万多人次。全市在职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5%,专科率达到71.3%,分别比2005年提高0.6和18.7个百分点。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7.3%、91.5%,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2.7、11.5个百分点。
    4、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一是稳步发展基础教育。“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高标准通过普九“国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进入免费教育时代,全市6周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26年,超过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五年来,全市小学生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99.9%;初中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均在99.5%以上。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大幅提升,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比例达到92.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成为继省会长沙之后全省第二个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市州。二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专业结构加速优化,基础能力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全市65所大中专职业院校,有11所跻身国家重点中职学校,7所被评为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跻身全省重点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落户常德,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达到8.5万人。三是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市政府出台了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加大对学前教育政策扶持、社会监督和幼教管理的改革力度,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体制取得突破。全市示范幼儿园体系基本建立,发展省级示范性幼儿园4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43所、县级示范性幼儿园93所;普及程度大幅提升,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99.7%,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9%。临澧县被评为“全省学前三年教育先进县”。
    5、办学水平再创新高。一是以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狠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探索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获得了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二是以教育行为规范年为抓手,全面规范教育行为。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加大教育收费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家教家养、违规举办重点班等行为。三是以教研教改为载体,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五年来,全市共承担国家级教育课题3项、省级教育课题32项,有13项成果获国家级奖项。累计被各类高校录取14.5万人,录取率达到70%;全省职业技能大赛,我市团体总分连续3年名列全省前茅。
    6、教育公平保障有力。坚持把教育公平作为民生工程来抓,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缩小教育差距,努力保障群众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一是扩增学位,确保学有所教。为解决中心城区扩容与教育需求的矛盾,积极推进城镇学校扩容改造,市本级和武陵区财政连续多年实施“千万工程”,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改扩建中心城区小学,新增学位8000多个,将优质小学的班额有效控制在55人以内。2010年,投资1.8亿元的白马湖中学建设正式启动。二是完善政策,促进就学公平。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实行中职涉农专业免学费政策。积极完善下岗工人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工子女、渔民子女等特殊群体学生就学办法,实施“收费入学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的政策。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投资1.3亿元的市中心特教学校建设进展顺利。三是多方筹资,加大助学力度。连续五年开展万人助学活动,先后建立了贵联(香港)助学奖学金、吴碧霞助学奖学金等20多项社会助学资金,市本级累计募集资金2100万多元,资助贫困学生5.2万多人次。同时,不断拓展资助范围,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帮困助学长效机制,基本做到了应助尽助。
    过去五年我市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教育厅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全市各级教育部门真抓实干、全市教育工作者奋力拼搏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省教育厅,向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向所有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教育事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教育投入相对不足,资源总量仍然短缺;区域、城乡、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还需要更好地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矛盾,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人才培养模式还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帮困助学的标准和覆盖面与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积极研究和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二、明确目标任务,科学谋划我市教育事业发展蓝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机遇期。我们发展教育事业有政策的支撑,党中央、国务院把教育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省里建设教育强省,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全市教育正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有坚实的基础,经过近些年的努力,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快速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具备了提升做强的基础条件;有浓厚的氛围,全市党政重教、部门支教、社会助教,形成了推进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我们一定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科学谋划,强力推进,不断提升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全市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全省教育规划纲要,深入实施教育强市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推进常德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实现由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转变、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转变,为建设现代常德、幸福家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建成教育强市,到2020年,基本形成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和教育发展支撑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市,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一是教育更加普及。到2015年,学前三年教育基本普及;2020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6%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5%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二是教育更加公平。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三是教育更加优质。学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质量明显提升,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四是教育更具活力。教育管理日趋规范科学,现代学校制度日益完善,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机制基本形成,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层次与水平明显提高。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我市教育事业发展要努力实现四个新突破:
    1、努力在增强服务能力上实现新突破。教育只有适应社会需求,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大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一是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办教育。我市教育事业发展要努力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适应转方式调结构的需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教育支撑。要加快专业课程改革,培养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要更加贴近发展实际,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教学和训练,建设一批对接我市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要积极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科技人才、致富带头人。二是要围绕创新型常德建设办教育。要加强创新精神培育,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把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核心力量,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推进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要健全有利于学校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增强创新的针对性和导向性,努力创造更多、更好、更贴近发展需要的创新成果。三是要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办教育。要强化教育的民本导向,把以人为本的观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要扩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努力满足人人都能上好学的意愿,促进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从“有学上”转向“能就业”。
    2、努力在打响教育品牌上实现新突破。一是要大力培育品牌学校。目前,我市拥有一批国家级重点职中、省级示范性高中和省级示范幼儿园,这是我们培植名校的基础。要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快建设教育文化科技园区,抓好优质教育资源扩张,大力引进高水平教育机构;进一步改革创新,把专业结构调优、把师资队伍调强、把教育质量调高、把办学特色调实,不断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推行教育“连锁经营”管理模式,实现强弱牵手、强强联手,形成教育合力,让弱校变强、强校更强。二是要大力推行教育家办学。温家宝总理在去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倡导教育家办学,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独特办学风格的人民教育家。我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让真正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要认真实施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有影响的教育名家。要放手让教育名家按照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用民主科学的手段推行教育改革,办出具有鲜明风格的知名学校。要探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校长,打破条条框框,为教育名家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三是要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这项工作自去年开展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后,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力争用3—5年时间,把全市所有学校建设成为校园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文化底蕴深厚、办学理念先进、内部管理科学、师生关系融洽的具有鲜明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学校,让学校文化建设成为文化名城和教育强市建设的新亮点,成为常德教育的特色品牌。
    3、努力在促进协调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从我市教育实际来看,今后一个时期,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要转到巩固提高和均衡发展上来,高等教育要转移到分层次办学、提高质量上来,统筹教育发展的重点要放在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上来。一是要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当前,我市学前教育底子薄、欠账多,是教育发展的短板。尤其是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更为突出。今后一段时间,要严格落实市政府出台的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意见,制定全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幼儿园建设,扩大办学规模,均衡公办民办幼儿园比例,尽快形成公办民办优势互补、有序竞争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在城镇开发一定规模的住宅小区,必须坚持幼儿园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加强幼儿园的管理,坚决取缔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明显达不到办园标准的非法办园机构;加大优质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投入非财政性资金建设合格的幼儿园,给予一定的奖励性补助,对合格的民办幼儿园,按办学规模和达标程度给予一定资金支持。二是要做大做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最现实”的教育,看得见、摸得着,能够直接促进就业,为社会提供服务。要下大力促使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上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逐步形成市城区以高等职业院校、技师学院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为主,各县市区以职教中心为主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积极引导初中生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力争3年内基本实现中职和普高按1:1的比例发展。市本级在重点支持办好现有3所高等职业学院的基础上,力争新增2—3所高职院校,集中办好2—3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各县市区认真办好1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三是要着力提升高等教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重点,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湖南文理学院要设立一批硕士点,全市要努力建设3个以上进入国内同类学科排名前列的优势学科,确保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就业好。四是要扩大城区教育规模。近年来,城镇学校学位不足和居民子女就学需求矛盾凸显。今后要把扩大城区教育规模作为建设教育强市的重点任务来抓,大力推进城镇学校扩容改造。要根据城镇发展趋势搞好科学预测,加大资金投入,新扩改建一批学校。当前,市城区要加快推进白马湖中学和市中心特校建设,确保秋季按期招生。各县市区也要科学统筹和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不仅让学生学有所教,还要力争学有优教。
    4、努力在办好满意教育上实现新突破。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来抓,着力加强师德和能力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评价机制,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方式。二是切实保障教育公平。要针对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率先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率先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要抓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建设,规范和完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帮扶,探索让优秀校长及其团队管理多所学校,努力缩小校际差距。要做好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的教育工作,着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困难家庭子女平等受教育问题,切实关心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问题,保障残疾儿童平等接受教育,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三是着力规范办学行为。严格规范教育收费,完善教育收费公示制度、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义务教育服务性收费、自愿收费等项目的管理,严肃查处教育乱收费行为。严格规范教学秩序,按照师生资源均衡编班,不得设立重点班和快慢班;遵守国家作息规定,不得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和节假日安排学生集体补课。严格规范教师行为,严禁教师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以及有偿家教家养。四是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切实维护学生、学校、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合法权益。加大校园安全的人防、技防、物防力度,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强化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努力创造安定和谐的教育环境。
    三、强化工作措施,不断提高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强化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共同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
    1、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要抓紧完善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完善教育强市、教育强县规划纲要,制定实施本地区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明确阶段工作目标和任务,确保规划得到较好落实。二是要健全教育优先发展机制。主要是做到“三个优先”,即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要把“三个优先”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形成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和投入机制。三是要加强教育工作调度督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要当好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同志要经常召开教育工作部署会、调度会,定期评估、通报教育工作,及时解决建设教育强市、教育强县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校舍安全工程,到2013年,全市存在安全隐患的456.2万平方米的校舍要全部改造到位,目前仅完成总任务的15%,任务还很艰巨。校舍安全工程事关师生生命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加快推进,确保按时完成。四是要全力保障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支撑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各级政府要严格落实“两个比例、三个增长”的要求,按照“确保、增长、归位、提高、减负”的方针,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逐年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生均经费标准。
    2、强化项目主导。今年3月,国家教育部将召开教育项目建设专题会议,启动上千亿元的建设项目,重点向农村学校校舍改造、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普通高中建设倾斜。我们要以全市“项目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积极抢抓政策机遇,大力争取国家支持,以项目的大建设推动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一是要搞好开发储备。要认真研究国家政策,抓住合格学校和标准化学校建设、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组织专门力量,精心策划一批、开发一批、储备一批教育项目。要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上级更大的支持。二是要加大建设力度。市县两级每年都要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教育项目,扎扎实实为群众办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全市各级各有关职能部门,在教育项目建设中要多开绿灯,多指导支持,相关规费能免则免,相关程序可简则简。要拓宽项目建设的筹资渠道,积极争取信贷资金支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教育、举办教育。三是要规范建设管理。要严格执行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工程质量终身追究制等制度,健全项目建设责任机制,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确保每个教育项目都建成精品工程,都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群众的检验。
    3、狠抓工作落实。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已经基本确定,现在的关键就是要抓好落实。一是要强力推进。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来抓,自觉在思想上保持高度统一、步调上保持高度一致、工作上保持高度配合,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二是要齐抓共管。要切实落实政府举办教育的责任,形成党委政府主导、教育部门主抓、各个部门配合、各类学校互动、社会成员协同、人民群众参与的格局。教育、发改、财政、编制、人社等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学校要完善校长负责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三是要营造氛围。各级各部门要切实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合法权益。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认真落实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关心爱护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要大力宣传在建设教育强市进程中涌现出的模范事迹和先进个人,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同志们,教育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寄托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期盼。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国家和省里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努力开创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来源:市教育局办公室
    编辑:新春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开 > 政务公开 > 领导讲话

陈文浩: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1-02-25 10:16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2011年2月24日)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十一五”我市教育改革发展历程,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推进全市教育事业新的发展。刚才,成贞市长宣读了表彰通报,5个单位作了发言。等会,省政府党组成员、省教育厅张厅长还要对常德的教育工作作重要指示,卿书记要为我们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认真回顾总结,充分肯定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特别是启动教育强市建设以来,全市上下坚持教育优先,不断扩大教育投入,着力深化教育改革,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1、发展机制得到完善。2007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启动教育强市建设,提出了事业发展快、保障能力强、队伍素质高、教育质量优、发展环境好的工作目标。三年多来,建设教育强市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实践中建立和形成了有效推进的工作机制。一是考评奖励机制。我们增加教育工作在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中的分值,实行教育强县工作年度考核,并列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区双文明建设考核范围,市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左右,表彰奖励先进单位,较好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二是工作调度督查机制。市教育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调度会,及时掌握情况,研究解决问题,安排部署工作。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把教育强市工作列为督查重点,经常开展督导检查,确保了工作落到实处。三是涉教检查准入机制。市委、市政府明确规定,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擅自对学校进行检查、收费、罚款,否则视为“三乱”行为处理,维护了学校的办学教学秩序。四是部门支教机制。各职能部门做到“能优先就优先、能让路就让路、能倾斜就倾斜”,形成了重教支教的工作合力。全市55名市级领导、412名县市区负责人每人都挂包1所学校,96个市直部门与60所农村薄弱学校结成帮扶对子,各县市区有700多个单位分别对口援建1所学校。近三年来,对口单位累计资助援建学校2000多万元,有52所受援学校通过了合格学校评估验收。
    2、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市县两级千方百计扩大教育投入,着力推进教育项目建设,全市校容校貌有了新变化,内部管理上了新台阶,办学品位有了新提升。一是坚持扩大投入。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教育投入15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9倍;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逐年提高。二是坚持项目引领。市政府连续三年将合格学校建设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内容,共投入资金5.1亿元,建成合格学校356所。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桌椅配套工程,三年累计投入资金3857万元,为28.9万名义务教育阶段新生免费配套了课桌椅。全面启动校舍安全工程,2009年以来,全市共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3.6亿元,市县配套资金3亿元,累计加固改造校舍68.9万平方米。三是坚持提升品位。全市倡导“校校有特色、一校一品牌”,“一生双爱好、爱好伴一生”,以文化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推进“文化立校”、“文化育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3、教师队伍更具活力。着力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一是落实待遇。以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为突破口,努力推进教师待遇与当地公务员同一标准、同等对待、同时发放。二是搞活机制。积极完善教师补充机制,着力解决师资结构性矛盾,保证了正常教育教学需求。实施名优学校与薄弱学校“一帮一”工程,加大城区与农村、名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师资交流和学习力度,有效促进了区域之间的师资均衡。三是加强培训。大力实施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名学科“四名工程”,狠抓师德师风教育和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近三年来,全市共培训市级骨干教师、校长、班主任1.5万多人次。全市在职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5%,专科率达到71.3%,分别比2005年提高0.6和18.7个百分点。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7.3%、91.5%,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2.7、11.5个百分点。
    4、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一是稳步发展基础教育。“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高标准通过普九“国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进入免费教育时代,全市6周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26年,超过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五年来,全市小学生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99.9%;初中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均在99.5%以上。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大幅提升,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比例达到92.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成为继省会长沙之后全省第二个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市州。二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专业结构加速优化,基础能力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全市65所大中专职业院校,有11所跻身国家重点中职学校,7所被评为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跻身全省重点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落户常德,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达到8.5万人。三是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市政府出台了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加大对学前教育政策扶持、社会监督和幼教管理的改革力度,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体制取得突破。全市示范幼儿园体系基本建立,发展省级示范性幼儿园4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43所、县级示范性幼儿园93所;普及程度大幅提升,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99.7%,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9%。临澧县被评为“全省学前三年教育先进县”。
    5、办学水平再创新高。一是以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狠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探索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获得了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二是以教育行为规范年为抓手,全面规范教育行为。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加大教育收费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家教家养、违规举办重点班等行为。三是以教研教改为载体,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五年来,全市共承担国家级教育课题3项、省级教育课题32项,有13项成果获国家级奖项。累计被各类高校录取14.5万人,录取率达到70%;全省职业技能大赛,我市团体总分连续3年名列全省前茅。
    6、教育公平保障有力。坚持把教育公平作为民生工程来抓,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缩小教育差距,努力保障群众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一是扩增学位,确保学有所教。为解决中心城区扩容与教育需求的矛盾,积极推进城镇学校扩容改造,市本级和武陵区财政连续多年实施“千万工程”,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改扩建中心城区小学,新增学位8000多个,将优质小学的班额有效控制在55人以内。2010年,投资1.8亿元的白马湖中学建设正式启动。二是完善政策,促进就学公平。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实行中职涉农专业免学费政策。积极完善下岗工人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工子女、渔民子女等特殊群体学生就学办法,实施“收费入学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的政策。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投资1.3亿元的市中心特教学校建设进展顺利。三是多方筹资,加大助学力度。连续五年开展万人助学活动,先后建立了贵联(香港)助学奖学金、吴碧霞助学奖学金等20多项社会助学资金,市本级累计募集资金2100万多元,资助贫困学生5.2万多人次。同时,不断拓展资助范围,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帮困助学长效机制,基本做到了应助尽助。
    过去五年我市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教育厅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全市各级教育部门真抓实干、全市教育工作者奋力拼搏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省教育厅,向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向所有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教育事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教育投入相对不足,资源总量仍然短缺;区域、城乡、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还需要更好地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矛盾,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人才培养模式还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帮困助学的标准和覆盖面与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积极研究和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二、明确目标任务,科学谋划我市教育事业发展蓝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机遇期。我们发展教育事业有政策的支撑,党中央、国务院把教育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省里建设教育强省,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全市教育正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有坚实的基础,经过近些年的努力,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快速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具备了提升做强的基础条件;有浓厚的氛围,全市党政重教、部门支教、社会助教,形成了推进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我们一定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科学谋划,强力推进,不断提升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全市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全省教育规划纲要,深入实施教育强市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推进常德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实现由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转变、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转变,为建设现代常德、幸福家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建成教育强市,到2020年,基本形成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和教育发展支撑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市,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一是教育更加普及。到2015年,学前三年教育基本普及;2020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6%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5%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二是教育更加公平。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三是教育更加优质。学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质量明显提升,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四是教育更具活力。教育管理日趋规范科学,现代学校制度日益完善,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机制基本形成,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层次与水平明显提高。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我市教育事业发展要努力实现四个新突破:
    1、努力在增强服务能力上实现新突破。教育只有适应社会需求,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大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一是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办教育。我市教育事业发展要努力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适应转方式调结构的需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教育支撑。要加快专业课程改革,培养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要更加贴近发展实际,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教学和训练,建设一批对接我市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要积极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科技人才、致富带头人。二是要围绕创新型常德建设办教育。要加强创新精神培育,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把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核心力量,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推进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要健全有利于学校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增强创新的针对性和导向性,努力创造更多、更好、更贴近发展需要的创新成果。三是要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办教育。要强化教育的民本导向,把以人为本的观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要扩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努力满足人人都能上好学的意愿,促进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从“有学上”转向“能就业”。
    2、努力在打响教育品牌上实现新突破。一是要大力培育品牌学校。目前,我市拥有一批国家级重点职中、省级示范性高中和省级示范幼儿园,这是我们培植名校的基础。要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快建设教育文化科技园区,抓好优质教育资源扩张,大力引进高水平教育机构;进一步改革创新,把专业结构调优、把师资队伍调强、把教育质量调高、把办学特色调实,不断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推行教育“连锁经营”管理模式,实现强弱牵手、强强联手,形成教育合力,让弱校变强、强校更强。二是要大力推行教育家办学。温家宝总理在去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倡导教育家办学,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独特办学风格的人民教育家。我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让真正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要认真实施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有影响的教育名家。要放手让教育名家按照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用民主科学的手段推行教育改革,办出具有鲜明风格的知名学校。要探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校长,打破条条框框,为教育名家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三是要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这项工作自去年开展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后,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力争用3—5年时间,把全市所有学校建设成为校园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文化底蕴深厚、办学理念先进、内部管理科学、师生关系融洽的具有鲜明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学校,让学校文化建设成为文化名城和教育强市建设的新亮点,成为常德教育的特色品牌。
    3、努力在促进协调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从我市教育实际来看,今后一个时期,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要转到巩固提高和均衡发展上来,高等教育要转移到分层次办学、提高质量上来,统筹教育发展的重点要放在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上来。一是要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当前,我市学前教育底子薄、欠账多,是教育发展的短板。尤其是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更为突出。今后一段时间,要严格落实市政府出台的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意见,制定全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幼儿园建设,扩大办学规模,均衡公办民办幼儿园比例,尽快形成公办民办优势互补、有序竞争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在城镇开发一定规模的住宅小区,必须坚持幼儿园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加强幼儿园的管理,坚决取缔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明显达不到办园标准的非法办园机构;加大优质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投入非财政性资金建设合格的幼儿园,给予一定的奖励性补助,对合格的民办幼儿园,按办学规模和达标程度给予一定资金支持。二是要做大做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最现实”的教育,看得见、摸得着,能够直接促进就业,为社会提供服务。要下大力促使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上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逐步形成市城区以高等职业院校、技师学院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为主,各县市区以职教中心为主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积极引导初中生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力争3年内基本实现中职和普高按1:1的比例发展。市本级在重点支持办好现有3所高等职业学院的基础上,力争新增2—3所高职院校,集中办好2—3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各县市区认真办好1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三是要着力提升高等教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重点,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湖南文理学院要设立一批硕士点,全市要努力建设3个以上进入国内同类学科排名前列的优势学科,确保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就业好。四是要扩大城区教育规模。近年来,城镇学校学位不足和居民子女就学需求矛盾凸显。今后要把扩大城区教育规模作为建设教育强市的重点任务来抓,大力推进城镇学校扩容改造。要根据城镇发展趋势搞好科学预测,加大资金投入,新扩改建一批学校。当前,市城区要加快推进白马湖中学和市中心特校建设,确保秋季按期招生。各县市区也要科学统筹和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不仅让学生学有所教,还要力争学有优教。
    4、努力在办好满意教育上实现新突破。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来抓,着力加强师德和能力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评价机制,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方式。二是切实保障教育公平。要针对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率先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率先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要抓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建设,规范和完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帮扶,探索让优秀校长及其团队管理多所学校,努力缩小校际差距。要做好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的教育工作,着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困难家庭子女平等受教育问题,切实关心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问题,保障残疾儿童平等接受教育,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三是着力规范办学行为。严格规范教育收费,完善教育收费公示制度、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义务教育服务性收费、自愿收费等项目的管理,严肃查处教育乱收费行为。严格规范教学秩序,按照师生资源均衡编班,不得设立重点班和快慢班;遵守国家作息规定,不得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和节假日安排学生集体补课。严格规范教师行为,严禁教师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以及有偿家教家养。四是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切实维护学生、学校、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合法权益。加大校园安全的人防、技防、物防力度,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强化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努力创造安定和谐的教育环境。
    三、强化工作措施,不断提高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强化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共同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
    1、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要抓紧完善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完善教育强市、教育强县规划纲要,制定实施本地区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明确阶段工作目标和任务,确保规划得到较好落实。二是要健全教育优先发展机制。主要是做到“三个优先”,即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要把“三个优先”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形成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和投入机制。三是要加强教育工作调度督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要当好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同志要经常召开教育工作部署会、调度会,定期评估、通报教育工作,及时解决建设教育强市、教育强县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校舍安全工程,到2013年,全市存在安全隐患的456.2万平方米的校舍要全部改造到位,目前仅完成总任务的15%,任务还很艰巨。校舍安全工程事关师生生命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加快推进,确保按时完成。四是要全力保障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支撑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各级政府要严格落实“两个比例、三个增长”的要求,按照“确保、增长、归位、提高、减负”的方针,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逐年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生均经费标准。
    2、强化项目主导。今年3月,国家教育部将召开教育项目建设专题会议,启动上千亿元的建设项目,重点向农村学校校舍改造、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普通高中建设倾斜。我们要以全市“项目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积极抢抓政策机遇,大力争取国家支持,以项目的大建设推动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一是要搞好开发储备。要认真研究国家政策,抓住合格学校和标准化学校建设、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组织专门力量,精心策划一批、开发一批、储备一批教育项目。要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上级更大的支持。二是要加大建设力度。市县两级每年都要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教育项目,扎扎实实为群众办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全市各级各有关职能部门,在教育项目建设中要多开绿灯,多指导支持,相关规费能免则免,相关程序可简则简。要拓宽项目建设的筹资渠道,积极争取信贷资金支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教育、举办教育。三是要规范建设管理。要严格执行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工程质量终身追究制等制度,健全项目建设责任机制,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确保每个教育项目都建成精品工程,都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群众的检验。
    3、狠抓工作落实。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已经基本确定,现在的关键就是要抓好落实。一是要强力推进。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来抓,自觉在思想上保持高度统一、步调上保持高度一致、工作上保持高度配合,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二是要齐抓共管。要切实落实政府举办教育的责任,形成党委政府主导、教育部门主抓、各个部门配合、各类学校互动、社会成员协同、人民群众参与的格局。教育、发改、财政、编制、人社等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学校要完善校长负责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三是要营造氛围。各级各部门要切实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合法权益。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认真落实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关心爱护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要大力宣传在建设教育强市进程中涌现出的模范事迹和先进个人,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同志们,教育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寄托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期盼。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国家和省里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努力开创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来源:市教育局办公室
    编辑:新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