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旧站栏目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发布时间:2010-12-25 11:13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安乡县北河口中学龙治梅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产业化,城市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农民工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耕作的土地,纷纷涌进了城市建设中的打工潮。这样由于农民夫妇大量外出打工、农村婚姻家庭破裂增加,以及农民非正常死亡增多等原因,形成了一个规模比较庞大的“留守学生”群体。“留守”学生的出现,成为农村教育中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这些“留守学生”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容易在情感发展、人格养成等方面形成诸多障碍,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及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如果对之稍有不慎,他们很容易蜕变为“问题学生”。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留守学生”占有当前农村学生的相当重的比比例,具有群体性和普遍性等特点,如果不重视他们的教育问题,对整个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的发展都将造成深远的消极作用。
    我对我所在的北河口中学作过统计,乡办中学有在校学生775人,其中父母双双或一方在外打工、经商的学生有274人,留守学生所占比例为31.9%。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输向经济发达城市和区域,而劳动力的输出的方向性和固定性随着时间、地区经济的发展发生着变化,由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及其亲戚便自然成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这部分孩子大都在6—14岁之间,这里面有大部分孩子在思想与行为上缺乏自制能力,以及其监管人在时间、空间及文化素质上的原因造成这部分孩子部分在思想及行为上产生如下两种类型: 
    一、骄溺、孤僻型 
    “留守儿童”的内心比较孤独。因为没有兄弟姊妹,加之抚养他们的老人们所生活的年代和社会背景不同,存在明显的“代沟”,孩子容易受诱惑而与一些品德欠佳的人交往,加之游戏、网络及一些不良书刊的诱惑,使孩子误入孤僻的歧途,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其监护人与其说是对他的看管,还不如说是对他生活费的代管,根本谈不上什么教育与沟通,致使孩子养成了一种孤僻与冷酷的性格,遇上问题根本不与老师交谈,脾气暴燥。 
    二、 放纵型 
    大部分“留守儿童”是属于这种的。监护人通常只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不管他们心里想些什么。这些监护人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一切顺其自然,任其发展。另一方面部分父母由于在外工作的原因平时很少关注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觉得自己长期在外,没时间照顾孩子,心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给予 行为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沦”、“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不敢管,没时间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又管不到,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约束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不爱学习、花钱如水、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那么针对以上两种情况的“留守儿童”我们应怎么去办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怎样来关注“留守儿童”。 
   (一)抓好“留守儿童”的管理。 
    1、随时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保持联系。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学校通过班主任,搞好“留守学生”登记,弄清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特别是登记清楚监护人的姓名、住址及联系方式。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校与监护人取得直接联系,以便准确而及时了解这些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监护人是学校与“留守儿童”之间不可缺少的纽带和桥梁,他们的信息反馈,有利于教师随时了解情况,及时有效地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如果这些学生出现了心理障碍,以便老师进行及时疏导!
    2、随时与“留守儿童”的父母保持联系。
    要求班主任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经常取得联系,和其父母探讨与孩子交流的经验体会,并要求家长每周和孩子电话交流至少一次。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让家长在交流中获得孩子的各种的信息,并配合老师适时鼓励孩子,因势利导,化弊为利,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状况和思想状态,让子女感觉到父母虽身在他乡,却心系自己。同时要求“留守儿童”的家长多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以便获得有关孩子的成长信息,便于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二)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1、用爱心去感化、温暖学生。
    长期和父母分离的孩子,由于缺乏家庭温暖,有的孤僻自傲、不爱学习;有的不思进取、沉迷网吧;有的骄横任性,欺侮弱小、有的目中无人、唯我独尊……他们在班上小错误不断,常做出一些违反班纪班规的举动,以引起别人对他们的关注。实际上他们内心极度脆弱,他们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护,去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以慰藉自己脆弱的心灵。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留心这些孩子的一言一行,清楚地认识孩子心理上、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及时对症下药,使关爱能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坎中去,让他们的母爱父爱从老师的关爱中得到补偿。
    2、充分利用班会进行感恩教育。
    我们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教育时,常在班会上注重向他们介绍一些在外打工者的劳苦辛酸,介绍一些优秀“留守儿童”的成长事迹,让他们知道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学会求知。让他们知道:父母强忍着背井离乡、牵肠挂肚的别离痛苦,外出艰难挣钱,是用自己的血汗换来孩子的幸福。正因为有了父母在外的千辛万苦,才有了孩子现在的较为优越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父母是最勤劳、最坚强、最值得敬重、最具有榜样作用的父母,作为子女——应该时刻做好报答他们的准备,让他们安安心心在外工作、不担心自己,从而杜绝了一些违纪违规事情的发生。
   3、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解决问题
八年级207班陈红同学以前是一名较为优秀的学生。本学期开学不久,她却整天愁眉紧锁,上课魂不守舍,她的反常被班主任虢老师发现后,虢老师找她沟通交流,她流露出不想读书了的念头。虢老师邀请我去家访,我们了解情况才知道她家条件差,父母闹离婚,母亲一气之下到广州找到了一份高薪的服务工作,死活也不肯回来。母亲走后,父亲无心安排生活,家里自然是一盘散沙。有不顺心的事就朝女儿身上发火,自然陈红同学也就无心读书了。此后我连续三次到她家耐心细致地安慰其父亲,在生活上对陈艳红同学给予帮助,并多次找陈艳红同学谈心,她抽泣地对我说:“老师,谢谢你对我的关心,我不想我们一家人分开,只要妈妈回来,我读书就安心了。”了解了陈红同学的心理,我试着与其母亲进行电话沟通。第一次电话里传来了其母亲的哭泣:“我不回那个家,我恨透了那个家,不中用的男人……”我没有泄气,估计她下班后,又不厌其烦地给她打电话,从母性的角度、家庭的责任感方面耐心劝告、细心开导。一个多月后,她妈妈主动给我打来电话说:“大姐,谢谢你的劝告,为了孩子,我明天就回来。”
从这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老师不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及时地去帮助她解决问题,一个优秀的学生就有可能变成一个不思进取的学生。
    总之,学校和教师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怀的同时,也呼吁父母要勇于承担责任。社会、学校给予“留守儿童”关爱只是一个方面,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不能只靠学校和教师。一般来说,跟随父母生活好于离开父母生活,稳定的生活好于流动的生活。因此,应当倡导和支持父母始终与孩子一起生活,并尽可能保持稳定的生活。如果做不到,父母也应在心理沟通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我国农村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我国在外务工的农民过亿,“留守儿童据”不完全统计为2200万,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是我们这个社会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编辑:新春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有旧站栏目 > 学校管理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发布时间:2010-12-25 11:13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安乡县北河口中学龙治梅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产业化,城市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农民工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耕作的土地,纷纷涌进了城市建设中的打工潮。这样由于农民夫妇大量外出打工、农村婚姻家庭破裂增加,以及农民非正常死亡增多等原因,形成了一个规模比较庞大的“留守学生”群体。“留守”学生的出现,成为农村教育中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这些“留守学生”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容易在情感发展、人格养成等方面形成诸多障碍,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及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如果对之稍有不慎,他们很容易蜕变为“问题学生”。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留守学生”占有当前农村学生的相当重的比比例,具有群体性和普遍性等特点,如果不重视他们的教育问题,对整个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的发展都将造成深远的消极作用。
    我对我所在的北河口中学作过统计,乡办中学有在校学生775人,其中父母双双或一方在外打工、经商的学生有274人,留守学生所占比例为31.9%。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输向经济发达城市和区域,而劳动力的输出的方向性和固定性随着时间、地区经济的发展发生着变化,由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及其亲戚便自然成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这部分孩子大都在6—14岁之间,这里面有大部分孩子在思想与行为上缺乏自制能力,以及其监管人在时间、空间及文化素质上的原因造成这部分孩子部分在思想及行为上产生如下两种类型: 
    一、骄溺、孤僻型 
    “留守儿童”的内心比较孤独。因为没有兄弟姊妹,加之抚养他们的老人们所生活的年代和社会背景不同,存在明显的“代沟”,孩子容易受诱惑而与一些品德欠佳的人交往,加之游戏、网络及一些不良书刊的诱惑,使孩子误入孤僻的歧途,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其监护人与其说是对他的看管,还不如说是对他生活费的代管,根本谈不上什么教育与沟通,致使孩子养成了一种孤僻与冷酷的性格,遇上问题根本不与老师交谈,脾气暴燥。 
    二、 放纵型 
    大部分“留守儿童”是属于这种的。监护人通常只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不管他们心里想些什么。这些监护人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一切顺其自然,任其发展。另一方面部分父母由于在外工作的原因平时很少关注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觉得自己长期在外,没时间照顾孩子,心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给予 行为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沦”、“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不敢管,没时间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又管不到,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约束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不爱学习、花钱如水、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那么针对以上两种情况的“留守儿童”我们应怎么去办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怎样来关注“留守儿童”。 
   (一)抓好“留守儿童”的管理。 
    1、随时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保持联系。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学校通过班主任,搞好“留守学生”登记,弄清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特别是登记清楚监护人的姓名、住址及联系方式。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校与监护人取得直接联系,以便准确而及时了解这些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监护人是学校与“留守儿童”之间不可缺少的纽带和桥梁,他们的信息反馈,有利于教师随时了解情况,及时有效地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如果这些学生出现了心理障碍,以便老师进行及时疏导!
    2、随时与“留守儿童”的父母保持联系。
    要求班主任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经常取得联系,和其父母探讨与孩子交流的经验体会,并要求家长每周和孩子电话交流至少一次。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让家长在交流中获得孩子的各种的信息,并配合老师适时鼓励孩子,因势利导,化弊为利,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状况和思想状态,让子女感觉到父母虽身在他乡,却心系自己。同时要求“留守儿童”的家长多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以便获得有关孩子的成长信息,便于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二)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1、用爱心去感化、温暖学生。
    长期和父母分离的孩子,由于缺乏家庭温暖,有的孤僻自傲、不爱学习;有的不思进取、沉迷网吧;有的骄横任性,欺侮弱小、有的目中无人、唯我独尊……他们在班上小错误不断,常做出一些违反班纪班规的举动,以引起别人对他们的关注。实际上他们内心极度脆弱,他们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护,去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以慰藉自己脆弱的心灵。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留心这些孩子的一言一行,清楚地认识孩子心理上、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及时对症下药,使关爱能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坎中去,让他们的母爱父爱从老师的关爱中得到补偿。
    2、充分利用班会进行感恩教育。
    我们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教育时,常在班会上注重向他们介绍一些在外打工者的劳苦辛酸,介绍一些优秀“留守儿童”的成长事迹,让他们知道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学会求知。让他们知道:父母强忍着背井离乡、牵肠挂肚的别离痛苦,外出艰难挣钱,是用自己的血汗换来孩子的幸福。正因为有了父母在外的千辛万苦,才有了孩子现在的较为优越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父母是最勤劳、最坚强、最值得敬重、最具有榜样作用的父母,作为子女——应该时刻做好报答他们的准备,让他们安安心心在外工作、不担心自己,从而杜绝了一些违纪违规事情的发生。
   3、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解决问题
八年级207班陈红同学以前是一名较为优秀的学生。本学期开学不久,她却整天愁眉紧锁,上课魂不守舍,她的反常被班主任虢老师发现后,虢老师找她沟通交流,她流露出不想读书了的念头。虢老师邀请我去家访,我们了解情况才知道她家条件差,父母闹离婚,母亲一气之下到广州找到了一份高薪的服务工作,死活也不肯回来。母亲走后,父亲无心安排生活,家里自然是一盘散沙。有不顺心的事就朝女儿身上发火,自然陈红同学也就无心读书了。此后我连续三次到她家耐心细致地安慰其父亲,在生活上对陈艳红同学给予帮助,并多次找陈艳红同学谈心,她抽泣地对我说:“老师,谢谢你对我的关心,我不想我们一家人分开,只要妈妈回来,我读书就安心了。”了解了陈红同学的心理,我试着与其母亲进行电话沟通。第一次电话里传来了其母亲的哭泣:“我不回那个家,我恨透了那个家,不中用的男人……”我没有泄气,估计她下班后,又不厌其烦地给她打电话,从母性的角度、家庭的责任感方面耐心劝告、细心开导。一个多月后,她妈妈主动给我打来电话说:“大姐,谢谢你的劝告,为了孩子,我明天就回来。”
从这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老师不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及时地去帮助她解决问题,一个优秀的学生就有可能变成一个不思进取的学生。
    总之,学校和教师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怀的同时,也呼吁父母要勇于承担责任。社会、学校给予“留守儿童”关爱只是一个方面,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不能只靠学校和教师。一般来说,跟随父母生活好于离开父母生活,稳定的生活好于流动的生活。因此,应当倡导和支持父母始终与孩子一起生活,并尽可能保持稳定的生活。如果做不到,父母也应在心理沟通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我国农村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我国在外务工的农民过亿,“留守儿童据”不完全统计为2200万,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是我们这个社会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编辑:新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