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旧站栏目
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不当做法及出路
发布时间:2010-12-26 19:47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常德经济开发区桃花山小学  黄育军

    2001年4月30日,湖南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湘教基字〔2001〕7号 )。2010年1月25日,常德市教育局印发了《常德市城区中小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常教通〔2010〕8号)。纵观教育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从来没有像现在被提到如此的新高度。因此,在日常管理中,有机、科学切入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尽管不是一种新生事物,但受意识习惯、物质条件等的影响,学校文化往往在建设过程当中,成为了这样或那样的规范照搬,以及一些机械的模仿和拼凑。铜字校训熠熠生辉、班风校风迎面而立、功能教室千佛一面、活动场地整齐划一••••••抑或是成功的榜样在发芽,抑或有好的经验在引领,抑或是依葫芦画瓢更节省、顺手牵羊更单纯。总之,在学校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相关学校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归纳一下,不外乎如下几种:
    一是将学校文化硬性装饰。因为有统一要求,硬性目标,一些学校把学校文化建设当作一种任务来完成,作为一种时尚来追逐。为了赋予“文化”概念,打造所谓的自创“文化”形象,在脱离本校实际、学段实际的情况下,硬凑出一套所谓的办学或管理理念、学校精神。这些理念或精神本就是随意而生、信手拈来,没有经过学校的主体——全体师生员工的酝酿、感知和认同,也就不可能融入师生的思想与行动中,因此,这种拼凑出来的“学校文化”口号,终究只能贴在墙上,挂在嘴上,成为一种说教。这些虽然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可能成为一种时髦,在宣传上也能起到一种“装饰”、“包装”的作用,但是,对于学校自身而言,充其量只是一个装潢考究的“花瓶”,华而不实,有表无里,亦更谈不上什么作用了。
另外,学校文化建设很容易让人直接与“建设”挂上钩,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就是建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因此,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单纯追求校园的外观色彩的行动也就大张旗鼓了。成批量的做校牌、校服,一味讲求外饰装扮美观统一的决策也就纷纷出台了。把校园环境建设当作学校文化建设来抓,把功夫都下在了装饰上表象上,也的确能成就一座座美轮美奂的校园,妆扮一个个精神靓丽的学生,但是亮丽的躯壳之内,有没有实质的内容呢?
    二是让学校文化浅表抽象。还记得前往河北邯郸参观时,对比本市,同行中说得最多的就是他们的各种兴趣小组,什么航模、剪纸、绘画、书法等等,不可否认,所参观的大多数学校在学生实践活动上是下足了功夫,并多有建树。但,如果我们仅仅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就是年年开个运动会,定期搞个球赛,成立兴趣小组或学习小组等等那就大错特错。勿容置疑,这些文体活动对学校文化建设对增进师生间沟通和集体的凝聚力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建设是一项工程,是要构造一种新的气象,学校文化建设也不例外,象剪纸、唱歌、跳舞,成立书画小组、乐队、球队等仅仅只是一种手段而已,其最终的目的还在于要使这些创建上升到吸纳人才,培养人才,深化改革,素质教育和推陈出新这样的高度,因此说,我们平时所看到的,仅仅是抽象的表象,仅有这种认识者,是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浅化。
    三是使学校文化空洞虚化。几乎所有的人对学校都有一个直接的感官认识,那就是最高的墙体上悬挂着“博学”、“进取”、“文明”、“求知”的必定是校园。其实,现如今我们的一些学校文化建设更突出了这一点。当你走进学校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一般的都会是楼顶上树立的或墙面上悬挂的那些装裱过略有不同而又极其相似的大字块,先进一点的会以电子显示屏轮番滚动显示,这无疑是用来展示学校精神的。咋看上去,鲜艳夺目,气势雄伟。但是,值得质疑的是,这些铿锵有力的词语是否充分展现了本校特色?能否真实地反映本校的价值取向、教育风格、行为方式、办学理念?能否在本校教师和学生中产生共鸣、真正起到强有力的导向和凝聚作用?
    四是使学校文化雷同走样。可能因为学校文化建设尽管不新但难度较大,也可能因为学校文化建设模式较多但实效不多,现如今在交通便利以及电脑发达的前提下,部分学校要么盲目追风者,简单地复制别人模式,照搬别人的经验,要么不切实际,人为生发“全新”念头,生造特色。前者导致许多学校的校风常常会用“尊师爱校”、“拼搏向上”这样的字眼来概括表示。应当讲,这些都是好字眼,都是我们学校的好传统,都是应该做到的。但是,所有学校都用这些词语去表达,就失去了一个学校自己的个性和特色,使一个学校精神或一个学校的校风变成了“教育界”的精神或校风。后者导致一个菩萨众人抢,一种文化各校抬。例如,在邯郸我们随处可见“燕赵”文化的影子,有关“燕赵”成语的文化墙、文化地面铺天盖地,有很多的甚至一模一样。试想作为“德”文化的发源地,我们常德该有多少“德”文化的篇章。尤其,作为育人第一阵地,如果闹出山区学校宣传水资源渊源历史的笑话该是多么的荒唐。                    
    照抄也好,模仿也罢;提升也好,独创也罢。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必须立足本校实际,结合校情,尊重学生年龄特征及学段特征,一座学校只有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等诸方面的建设上都能全面协调地发展,才能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鉴于上述,学校在构建学校文化中,必须谨思慎为。
    一、科学谋划,以人为本
    学校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有形的一面,也有无形的一面,它是学校这个群体存在方式的总和,是一个学校传统、作风、精神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包括学校的制度化和师生的行为化,因而需要进行综合考虑,科学设计。
首先,学校文化建设设计必须针对原有传统,也就是对学校主体人的原有精神状态、思想概念、行为举止、伦理道德、施教理念、求学欲望进行系统的设计,以达到把理想与现实融为一体的效果。应当指出的是这种设计与物质的设计不同,它既是对原有风格的传承,也是对未来过程的展望。
    其次,学校文化建设设计坚持以人为本。一要着力于优化育人环境设计,努力营造优美文明的学习氛围,使之成为老师学生成长的沃土、求学的乐园、活动的花园,锻造校园的超强吸附力;二要着力于师生形象设计,明确校风、学风、教风,培养或健全学校精神,从养成教育做起,形成良好行为习惯,让每一名都成为流动的校园风景;三要着力于突出办学特色,立足现实,奋发有为,秉承正确的办学思想,开创一流的管理模式,举办实效的教学教研,培养开拓进取的人才;四要着力于校园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的设计,从学校行为文化包括课程文化(地方与本校课程),教学文化(教书育人、教学模式、考试制度),学习文化(学习目标、学习习惯),活动文化(文体竞赛、才艺展示、社会实践),制度文化(体制、机制、人及文化)到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理念、价值观、人才观(素质教育)、校风、校训、教风、学风(风格)、校旗、校徽、校歌、(表征)等等,都要统筹考虑,全面设计。
    二、兼容融和、博采广纳
    尽管不讲求千篇一律,但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尊重教育的共性。多元化的社会应该渗透校园的有形围墙。随着时间的积淀,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固有文化,特别是享誉盛名的学校,其固有文化更是个性鲜明。这样的学校在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掘自身的传统优势,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文化。另一方面必须吐故纳新,不保守、不排外不断吸取新的营养,实行融和化发展。底子薄的学校,更是应该不断学习,结合学校实情,学习、摸索、实施,再改进、健全、提高。
    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它又不能脱离社会和社会文化而孤立地生存与发展,尤其当今社会的多元化、信息化、效率化,迫切要求学校与社会同步,因而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相适应,不可闭门造车。同时一个学校在保持本校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一定要放眼全球,不断地吸纳世界上优秀的教育文化和教育理念以及办学模式,不断吸取精华,洋为中用、它为我用,以此谋求更大的进步。
    三、与时俱进,继承创新
    历史和时代行进过程中,学校始终站在各类团体的最前列。作为灵魂,学校文化一直彰显着每个学校组织所有特性。因此,学校文化必须跟随时代的潮流而不断的进步,做到凡是有利于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文化内容和形式都要大力提倡,发扬光大,为己所用,从内涵到外延,不断地去创造和更新,从形式到内容,使之更适合本校的发展。在这里我们不妨以被誉为百年名校北京大学的学校文化为例,北大校园文化的本质和核心的北大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就是在一代代地传承着。从“五四运动”一直到改革开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北大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北大的历史就是不断革新的历史,北大是在新与旧的斗争中,在不断求得自我革新中发展起来的,这使北大产生许多重要人物和思想,成为百年名校。改革开放以来,从1981年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1984年国庆道出“小平您好”的由衷呼唤,到1997年又发出“再道一声小平您好”的深情呼唤,北大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弘扬着时代的主旋律,成为在继承中创新的楷模。百年名校,百年内涵,百年传承,百年创新。
而创新不是臆想,它必须吸取过去的营养,依附现实的根基,这种根基就是现实生活中相对自身而言的新文化,如果没有新的文化在维护和养育,文化的创新是难以想象的,学校文化亦不例外。学校文化创新的根基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同体文化(学校文化)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另一个是异体文化(如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的“文化传播”。比如,很多有识之士强调的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就是借助非同一文化群体的创新。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创新就是要加强对其他文化(包括同类学校文化)影响的筛选,主动、理智地吸纳其中的优秀文化,有效地融进其它优秀文化的内容、形式,不断拓宽本校文化的内涵。在德山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之后,我们学校更要主动的融入到“城市新区”的建设当中,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契机,携手德山的企业共同奏响“德”文化的主弦音,让更多的德山市民分享足够多的开放开发成果。
    随着开放开发层次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可避免地出现新的经济行为,萌生“两型社会”等新的变化和要求。这些因素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学校文化的构建与发展。这就需要学校在不断盘点、定位、调整、再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学校文化的重塑,包括学校的价值观、人才观、办学理念、行为准则、管理风格、师生行为、基本制度,激励与约束方式、精神面貌等,不断修正其文化取向,在重塑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完成重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文化永葆青春,让学校有不竭的发展动力。
    总之,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其建设内涵的丰富,决定了我们头绪的繁杂。而其光辉的前景,激励着我们的信心。物质是基础,制度是保障,行为表现,精神是核心。唯有立足现实,健全物质基础,完善制度建设,净化表象行为,塑造饱满精神,才真正能铺设学校文化建设的通衢大道。

编辑:新春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有旧站栏目 > 学校管理

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不当做法及出路

发布时间:2010-12-26 19:47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常德经济开发区桃花山小学  黄育军

    2001年4月30日,湖南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湘教基字〔2001〕7号 )。2010年1月25日,常德市教育局印发了《常德市城区中小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常教通〔2010〕8号)。纵观教育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从来没有像现在被提到如此的新高度。因此,在日常管理中,有机、科学切入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尽管不是一种新生事物,但受意识习惯、物质条件等的影响,学校文化往往在建设过程当中,成为了这样或那样的规范照搬,以及一些机械的模仿和拼凑。铜字校训熠熠生辉、班风校风迎面而立、功能教室千佛一面、活动场地整齐划一••••••抑或是成功的榜样在发芽,抑或有好的经验在引领,抑或是依葫芦画瓢更节省、顺手牵羊更单纯。总之,在学校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相关学校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归纳一下,不外乎如下几种:
    一是将学校文化硬性装饰。因为有统一要求,硬性目标,一些学校把学校文化建设当作一种任务来完成,作为一种时尚来追逐。为了赋予“文化”概念,打造所谓的自创“文化”形象,在脱离本校实际、学段实际的情况下,硬凑出一套所谓的办学或管理理念、学校精神。这些理念或精神本就是随意而生、信手拈来,没有经过学校的主体——全体师生员工的酝酿、感知和认同,也就不可能融入师生的思想与行动中,因此,这种拼凑出来的“学校文化”口号,终究只能贴在墙上,挂在嘴上,成为一种说教。这些虽然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可能成为一种时髦,在宣传上也能起到一种“装饰”、“包装”的作用,但是,对于学校自身而言,充其量只是一个装潢考究的“花瓶”,华而不实,有表无里,亦更谈不上什么作用了。
另外,学校文化建设很容易让人直接与“建设”挂上钩,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就是建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因此,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单纯追求校园的外观色彩的行动也就大张旗鼓了。成批量的做校牌、校服,一味讲求外饰装扮美观统一的决策也就纷纷出台了。把校园环境建设当作学校文化建设来抓,把功夫都下在了装饰上表象上,也的确能成就一座座美轮美奂的校园,妆扮一个个精神靓丽的学生,但是亮丽的躯壳之内,有没有实质的内容呢?
    二是让学校文化浅表抽象。还记得前往河北邯郸参观时,对比本市,同行中说得最多的就是他们的各种兴趣小组,什么航模、剪纸、绘画、书法等等,不可否认,所参观的大多数学校在学生实践活动上是下足了功夫,并多有建树。但,如果我们仅仅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就是年年开个运动会,定期搞个球赛,成立兴趣小组或学习小组等等那就大错特错。勿容置疑,这些文体活动对学校文化建设对增进师生间沟通和集体的凝聚力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建设是一项工程,是要构造一种新的气象,学校文化建设也不例外,象剪纸、唱歌、跳舞,成立书画小组、乐队、球队等仅仅只是一种手段而已,其最终的目的还在于要使这些创建上升到吸纳人才,培养人才,深化改革,素质教育和推陈出新这样的高度,因此说,我们平时所看到的,仅仅是抽象的表象,仅有这种认识者,是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浅化。
    三是使学校文化空洞虚化。几乎所有的人对学校都有一个直接的感官认识,那就是最高的墙体上悬挂着“博学”、“进取”、“文明”、“求知”的必定是校园。其实,现如今我们的一些学校文化建设更突出了这一点。当你走进学校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一般的都会是楼顶上树立的或墙面上悬挂的那些装裱过略有不同而又极其相似的大字块,先进一点的会以电子显示屏轮番滚动显示,这无疑是用来展示学校精神的。咋看上去,鲜艳夺目,气势雄伟。但是,值得质疑的是,这些铿锵有力的词语是否充分展现了本校特色?能否真实地反映本校的价值取向、教育风格、行为方式、办学理念?能否在本校教师和学生中产生共鸣、真正起到强有力的导向和凝聚作用?
    四是使学校文化雷同走样。可能因为学校文化建设尽管不新但难度较大,也可能因为学校文化建设模式较多但实效不多,现如今在交通便利以及电脑发达的前提下,部分学校要么盲目追风者,简单地复制别人模式,照搬别人的经验,要么不切实际,人为生发“全新”念头,生造特色。前者导致许多学校的校风常常会用“尊师爱校”、“拼搏向上”这样的字眼来概括表示。应当讲,这些都是好字眼,都是我们学校的好传统,都是应该做到的。但是,所有学校都用这些词语去表达,就失去了一个学校自己的个性和特色,使一个学校精神或一个学校的校风变成了“教育界”的精神或校风。后者导致一个菩萨众人抢,一种文化各校抬。例如,在邯郸我们随处可见“燕赵”文化的影子,有关“燕赵”成语的文化墙、文化地面铺天盖地,有很多的甚至一模一样。试想作为“德”文化的发源地,我们常德该有多少“德”文化的篇章。尤其,作为育人第一阵地,如果闹出山区学校宣传水资源渊源历史的笑话该是多么的荒唐。                    
    照抄也好,模仿也罢;提升也好,独创也罢。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必须立足本校实际,结合校情,尊重学生年龄特征及学段特征,一座学校只有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等诸方面的建设上都能全面协调地发展,才能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鉴于上述,学校在构建学校文化中,必须谨思慎为。
    一、科学谋划,以人为本
    学校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有形的一面,也有无形的一面,它是学校这个群体存在方式的总和,是一个学校传统、作风、精神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包括学校的制度化和师生的行为化,因而需要进行综合考虑,科学设计。
首先,学校文化建设设计必须针对原有传统,也就是对学校主体人的原有精神状态、思想概念、行为举止、伦理道德、施教理念、求学欲望进行系统的设计,以达到把理想与现实融为一体的效果。应当指出的是这种设计与物质的设计不同,它既是对原有风格的传承,也是对未来过程的展望。
    其次,学校文化建设设计坚持以人为本。一要着力于优化育人环境设计,努力营造优美文明的学习氛围,使之成为老师学生成长的沃土、求学的乐园、活动的花园,锻造校园的超强吸附力;二要着力于师生形象设计,明确校风、学风、教风,培养或健全学校精神,从养成教育做起,形成良好行为习惯,让每一名都成为流动的校园风景;三要着力于突出办学特色,立足现实,奋发有为,秉承正确的办学思想,开创一流的管理模式,举办实效的教学教研,培养开拓进取的人才;四要着力于校园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的设计,从学校行为文化包括课程文化(地方与本校课程),教学文化(教书育人、教学模式、考试制度),学习文化(学习目标、学习习惯),活动文化(文体竞赛、才艺展示、社会实践),制度文化(体制、机制、人及文化)到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理念、价值观、人才观(素质教育)、校风、校训、教风、学风(风格)、校旗、校徽、校歌、(表征)等等,都要统筹考虑,全面设计。
    二、兼容融和、博采广纳
    尽管不讲求千篇一律,但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尊重教育的共性。多元化的社会应该渗透校园的有形围墙。随着时间的积淀,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固有文化,特别是享誉盛名的学校,其固有文化更是个性鲜明。这样的学校在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掘自身的传统优势,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文化。另一方面必须吐故纳新,不保守、不排外不断吸取新的营养,实行融和化发展。底子薄的学校,更是应该不断学习,结合学校实情,学习、摸索、实施,再改进、健全、提高。
    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它又不能脱离社会和社会文化而孤立地生存与发展,尤其当今社会的多元化、信息化、效率化,迫切要求学校与社会同步,因而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相适应,不可闭门造车。同时一个学校在保持本校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一定要放眼全球,不断地吸纳世界上优秀的教育文化和教育理念以及办学模式,不断吸取精华,洋为中用、它为我用,以此谋求更大的进步。
    三、与时俱进,继承创新
    历史和时代行进过程中,学校始终站在各类团体的最前列。作为灵魂,学校文化一直彰显着每个学校组织所有特性。因此,学校文化必须跟随时代的潮流而不断的进步,做到凡是有利于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文化内容和形式都要大力提倡,发扬光大,为己所用,从内涵到外延,不断地去创造和更新,从形式到内容,使之更适合本校的发展。在这里我们不妨以被誉为百年名校北京大学的学校文化为例,北大校园文化的本质和核心的北大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就是在一代代地传承着。从“五四运动”一直到改革开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北大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北大的历史就是不断革新的历史,北大是在新与旧的斗争中,在不断求得自我革新中发展起来的,这使北大产生许多重要人物和思想,成为百年名校。改革开放以来,从1981年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1984年国庆道出“小平您好”的由衷呼唤,到1997年又发出“再道一声小平您好”的深情呼唤,北大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弘扬着时代的主旋律,成为在继承中创新的楷模。百年名校,百年内涵,百年传承,百年创新。
而创新不是臆想,它必须吸取过去的营养,依附现实的根基,这种根基就是现实生活中相对自身而言的新文化,如果没有新的文化在维护和养育,文化的创新是难以想象的,学校文化亦不例外。学校文化创新的根基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同体文化(学校文化)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另一个是异体文化(如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的“文化传播”。比如,很多有识之士强调的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就是借助非同一文化群体的创新。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创新就是要加强对其他文化(包括同类学校文化)影响的筛选,主动、理智地吸纳其中的优秀文化,有效地融进其它优秀文化的内容、形式,不断拓宽本校文化的内涵。在德山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之后,我们学校更要主动的融入到“城市新区”的建设当中,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契机,携手德山的企业共同奏响“德”文化的主弦音,让更多的德山市民分享足够多的开放开发成果。
    随着开放开发层次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可避免地出现新的经济行为,萌生“两型社会”等新的变化和要求。这些因素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学校文化的构建与发展。这就需要学校在不断盘点、定位、调整、再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学校文化的重塑,包括学校的价值观、人才观、办学理念、行为准则、管理风格、师生行为、基本制度,激励与约束方式、精神面貌等,不断修正其文化取向,在重塑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完成重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文化永葆青春,让学校有不竭的发展动力。
    总之,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其建设内涵的丰富,决定了我们头绪的繁杂。而其光辉的前景,激励着我们的信心。物质是基础,制度是保障,行为表现,精神是核心。唯有立足现实,健全物质基础,完善制度建设,净化表象行为,塑造饱满精神,才真正能铺设学校文化建设的通衢大道。

编辑:新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