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旧站栏目
唐会荣:快乐课堂,最美的教育追求
发布时间:2013-11-13 14:59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常德市第一中学   唐会荣


课堂应是快乐的,快乐着知识的获取,快乐着能力的提升,快乐着思想的交锋,快乐着情感的共鸣,有什么比课堂的学习带来的快乐如此持久呢?然而,有太多老师看多了昏昏欲睡的学生,见惯了学生厌学的面庞,听多了放弃高考的新闻;有太多老师苦闷着课堂的沉闷与压抑,痛苦着置身课堂仿佛置身于一片荒原,听不到半点回声……为什么课堂总是让人快乐不起来?

然而,我却可以骄傲的说,我们的学校的课堂却总是充溢着快乐,“快乐课堂”是我们最美的教育追求。

一、激活课堂,让师生亮起来

鲜活生动的课堂,才能快乐永驻。但课堂没有品质,就不会鲜活;没有改革,就不会鲜活;没有创新,就不会鲜活。改革与创新就是快乐课堂的动力之源。

1.摒弃急功近利的课堂,以品质激活课堂

课堂让人沉闷乏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急功近利,一心紧盯着学生成绩,唯高考马首是瞻,从高一开始便直指高考,高考指挥棒使得教师将丰富的内容简化为单调的题目,将多样的素质简化为解题技术。技术化的教学必然导致课堂的单调乃至呆板,急功近利的课堂必然丢弃了课堂的品质。所以,我们认为,快乐课堂的核心是课堂品质。

品质课堂更关注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熔炼,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让师生动起来、乐起来。

教师的品质决定了课堂的品质。所以我们提出建立卓越的教师团队,着力于提升教师的品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更要以思想促进学生成长。所以,我们提出教师要“有思想、有尊严、有活力、有品位”,不为世俗所动,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没有教育理想,哪有教书育人的快乐? “不为分数所左右,坚持自己一贯的做法……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应用能力、学科素养、生命品质才是教学之旨” ,这就是我校特级教师成程的教育追求,这代表的就是广大一中教师的教育追求。所以,要勇于承继优良传统,又勇于改革创新。坚决摒弃教师中心的课堂,追求学生中心的课堂。我们力避满堂灌,坚决摒弃一讲到底的习惯;我们强调学情研究,以学生视角来观察课堂,重视生成与预设的完美统一,强调与时俱进,研究新的环境下的学生特点。既重视学情的课前研究,更重视课堂关注,教师依据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教学,也不放过课间交流,一堂课上完后,提倡教师俯下身,和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同时合理把握好学生评教制度,学校对每学期的评教都与老师进行沟通,强化教师的学情意识。

备课组的品质决定了课堂的品质。所以,我们坚定推行集体备课制度,确立了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制度、周例会制度,将集体备课纳入常规考核,教师已经形成了教学集体研究的习惯,涌现出了语文、物理、历史等省级名优教研组和备课组,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和整体教学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集体备课是一种集体研讨制度,但不强调所有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规划统一,而是倡导教师依据班级特点、自我风格做调整和创新。正是集体的智慧和包容的心态让课堂丰富多彩。

班级的品质决定了课堂的品质。所以,我们坚定推行班级负责制和学生导师制。班级负责制即以班主任为中心的联系机制,班级定时召开科任教师联系会,研讨班级学情和班级建设等情况,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力度;学生导师制则将班级学生分配给任课教师,要求任课教师跟踪了解情况,不仅关注本学科的发展,更关注所带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两种制度的互补,团队协作突出,对学生学情掌握及时,课堂上就能依据班级整体特点优化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思路,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2.摒弃花样翻新的课堂,以高效激活课堂

课堂教学“少慢差费”是注定让学生没有快乐可言的,所以提高课堂效率是激活课堂的关键一环。当然不是时间安排得满满就是高效,也不是一节课完成了多项教学任务就是高效。我们所提的“高效”是全体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思,有所想,有所获。说到底,我们提倡“课课有得”。

让课堂实起来,讲实在才高效。我们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流畅,而不是自我语言是否精美;我们关注教学过程是否适合学生,而不是关注课件如何漂亮;我们关注讨论是否有助于解决问题,拒绝毫无节制的漫谈;我们提倡为学而教,不追求堂堂课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因为我们真诚地对待学生,因为我们没有迷失于理论的丛林,因为我们坚守我们自身的传统,所以我们的课堂实在朴素,然而快乐无比。

让思维活起来,有思维才高效。我们不搞思维的狂轰乱炸,追求思维的“长宽高”的统一。一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强调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向不同角度进行拓展;三是鼓励学生探究,强调课内的研究和课外的拓展。

让学生动起来,动起来才高效。思维要动起来,嘴也要动起来,手也要动起来,强调学生养成圈点勾画习惯,重视语言表达,重视实验操作。我校物理教研组长许克明老师更是打造出了“心动、脑动、手动、口动”的“四动”高效课堂,影响了大批教师。

3.摒弃模式单一的课堂,以特色激活课堂

一度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畅销教育界,一度学案式教学风靡全国,但似乎高考神话破灭之后,模仿照搬之后,很多学校才陡然发现别人的模式未必适应自己,“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模式化的教学可能持久吗?单调的教学方式占据主流的课堂学生可能快乐吗?快乐源自于什么?源自于丰富的样式,源于独特的风格。一个教师失去了自己的风格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教学生命。

所以,我校大胆改革课堂模式。倡导就“学”论“教”,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倡导“预习—辅导”式、“自学—互助”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课堂教学形式;大胆打造学科教学特色,如政治课前5分钟时事播报,英语课前5分钟一日生活巡礼,语文课前5分钟经典诵读与赏析。学生经常感慨:“一节课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那是因为课堂模式的创新适合学生的发展需求,让学生地沉浸于课堂学习的愉悦之中。

所以,我校旗帜鲜明地鼓励教师形成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为此,学校重点推进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在加强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展示教师的不同风格,并促进了相互学习之风;学校为教师的风格的展示积极搭建平台,已经形成常规的平台有:由我校发起的湘鄂两省示范性高中教学比武活动,学校“红杏奖”教学比武活动,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示范课以及名优教师优质课等系列,不仅如此,每学期人人都有自我风格展示的研究课。这些教学活动中已经涌现出了成程、邓传辉、石子林、朱纯刚等大批独具风格的优秀教师。

二、延伸课堂,让师生动起来

“教育即生活”,快乐课堂是生活化的课堂,课堂要“超越围墙,超越教室、校园,走向广阔的社会”,所以,要延伸,要拓展。

1.校本选修,丰富了学校的课程

为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从国家、社会要“教什么”逐步向学生要“学什么”的转变,我校大力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我校继2012年成功开发16门校本课程后,今年又开发了《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赏读》《宋词选读》《英语视听说》《物理学史、物理学家、物理学法》等24门校本课程,涵盖文史哲、自然科技、信息技术等。

校本课程内容丰富,有国家必修课程的补充课程,也有本土特色课程;有艺术体验课程,也有视野开拓课程;有基础课程,也有提升课程;有生活课程,也有心理课程……学生依据需要选择课程,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校本课程可讲座,可活动,可演讲,可训练,可辅导,可操作……教学形式多样,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展现教师的特色,让教师在自由选择中获得愉悦。

这些课程全都采取走班制,学生因共同的兴趣爱好组成班级,由共同的基础水平组成班级,交流更自然,更自信,更能促进相互的提升。

课程开展选修以来,学生感受到了自主选修的愉悦、同学交流争鸣的愉悦、师生共同成长的愉悦,上课打瞌睡的没有了,迟到早退的没有了……选修课程成了学生共同的期待。

2.阅读交流,浓郁了校园的书香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阅读让灵魂在路上,阅读是我们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阅读能让人获得持久的快乐。因此,学校大力提倡阅读,成立了银杏读书社,全面开放图书馆,并开设了专题阅读课。

银杏读书社,让阅读成为习惯。银杏读书社汇聚了大批中青年教师,甚至包括老年教师,活动经常,在全市享有美誉。我们开展了荐书、送书卡活动,定时进行读书交流。今年暑假,我们号召了全体教师共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9月10日晚上举行了该书的专题读书研讨会,会上,特级教师邓传辉说:“(我们)要做一个有信仰、有精神的人,教育学生成为德、识、才、学兼备的人”,青年教师姚振东表示“要用自己的无私奉献,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争做一名‘真正的人’”,阅读让教师境界尤高。

开放的图书馆,让阅读成为生活。为了充分推进学生阅读,我们开设了学生自助阅览室,方便学生的课间阅读;不仅如此,在课余时间,学校全方面开放图书馆,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让图书馆成为学生阅览的主阵地,尤其是管理员定期公布好图书,公布借阅图书的先进个人,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已经成为学生课余的主要生活形式。

专题阅读课,提升了阅读质量。为了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由语文组统一规划,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专题阅读课。其中最突出有钟学丽老师大力推行的“走进大师”系列,仅上学期就鼓励学生走进了蔡元培、鲁迅、冰心等十几位大师,编撰的学生的作品达30多万字;有杨智慧老师“师生共读”系列,他利用语文课堂,把自己近两年阅读的20多本文史哲书籍讲解给学生听,推荐给学生,并把寒暑假作业布置为读书和写读书笔记,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读书和写作的欲望。

正是因为师生一起视阅读为生活的需要,所以就有校报《铎声》上读书专栏的一篇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就有校刊《三月》上一篇篇独抒性灵的文字,就有各大报刊发表的学生习作和教师论文,学生每年发表或获奖的作品保持在50篇以上,教师每年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获奖的文章保持在80篇左右,每年出版的各类书籍也在15部左右。

3.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的课堂应该是实践的课堂。所以,我们积极推进了学生社团活动、开设了独具特色的实践课程。

社团活动,缤纷了学校色彩。三月文学社、观星会带领学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独立音乐社、街舞社、动漫社让学子们在艺术殿堂里驻足流连;军事社、模拟联合国让学子们真正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诸多社团组织,都是典型的“自组织”,它表达了学生的成长需求和个性需求,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6月16日至7月16日社团常德市教育信息中心节中,街舞社、独立音乐社等社团演出,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引来在读大学生、海内外校友的热切关注,广大家长和社区群众也纷纷前来观看,热闹非凡,盛况空前。这些社团活动已经渐趋成熟,观星会、三月文学社、独立音乐社等社团获得了省首届“明星学生社团”称号。

实践课程,增强了学生体验。“三体验”(体验军营,体验社区,体验农村)“三参观”(参观工厂,参观高校,参观德育基地)活动是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是课堂教学形态的巨大变革,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广阔的社会天地,如此,“课堂成为一个无边无际的,基于问题,为了成长,超越时空的场域”,这才是真正的课堂形态。上学期,我们组织参观了市规划馆和林伯渠故居纪念馆。这个暑假,学校改革了军训模式,精心设计了军训课程:不仅有传统的室外军事训练,还有室内各种形式的学习;不仅有军事理论讲座、校史讲座、励志讲座,也有学科知识专题讲座;不仅有校歌教唱、文艺表演,也有校园参观、主题班会。紧张而愉悦的12天军训,体验了军营生活,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增强了纪律意识,明确了高中课程和学法,顺利地过渡到了高中生活,从开学近两个月的学生风貌来看,军营体验对高中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三、享受课堂,让师生美起来

课堂鲜活了,接了地气,增强了体验,带来了愉悦,怎不让人享受?

1.享受课堂,享受交流之美。

课堂因交流而快乐,老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存在,“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则是交流的誓言;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学习中,师生追求的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因此,我们摒弃你问我答的简单问答式,摒弃你争我辩的哄闹式,我们渴望课堂里学生在思考,教师在思考;教师追求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而学生追求质疑问难的深度。如此,学生更自主,更自由,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因为交流没有停于表面,所以促进了师生的思考;因为交流涉及群体,所以学生参与更积极;因为交流不限于知识领域,所以学生更能培养素质。于是,许克明老师搭台、铺路、降梯、架桥,给学生“降梯度”,是尊重让师生交流如此美丽;“翠翠的爱情悲剧可以用《爱情鸟》来形容”,邓传辉老师与学生对话成了学生心中永恒的经典。

2.享受课堂,享受创造之美。

创造是快乐的源泉,我们的课堂便是创造之所。

学生不满足于资料的收集,而是深入探究,这是创造;学生不满足于上课听听,而是质疑问难,勇于争鸣,这是创造;积极解答数理化生悬赏征解,也是创造。仅今年上学期,高一学生参加英数理化竞赛、人文自然知识竞赛高达2620人次;高二学生参加理化和英语阅读等学科竞赛达2570人次;高一数理化悬赏征解举办4期,吸引了全年级200多名学生参加解答。这些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视野,发展了学生能力。还有最具创造性的研究性学习,已经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100多项奖励,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的认可,成为我校规范办学、素质育人的一大亮点;科技创新展示的各类作品更是硕果累累,充实丰盈。

教师不照本宣科,而是深钻教材,精心设计,勇于反思,依据学情确立教学内容,这是创造;教师追求风格的形成,追求课堂的魅力,这也是创造;教师不满足于个体的反思,而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展开课题研究,更是创造。仅2013年,开题或立项的省、市级课题共七个,近百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其中省级课题四个,有由我主持的省级课题《学校文化基因对师生发展的影响》(该课题有三个子课题,分别是由朱纯刚、李晶、简敏主持);舒建全主持的省级课题《基于能力设计的高效地理课堂研究》;雷静主持的省级专项课题《高考英语加强能力考查的创新研究》和钟学丽主持的省级课题《有效阅读与学生发展研究》。

创新实验班的建设更将学校教育的创造之路提升到了新的层次。这个学期我们正式踏上了创新实验班建设的旅程,正积极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形态和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前瞻性探索和试验,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以通过创新实验班带动全年级的整体发展。实验班建立导师辅导机制,在开足开稳开好国家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实验班校本课程开设,力求实现校本课程“长、宽、高”的统一,让师生享受创新实验之乐。

3.享受课堂,享受文化之美。

课堂处处都是文化风景线,我们的课堂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快乐向上的文化。

课堂上,教师不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知识,培养学生什么能力,更在乎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提出“既为学生三年着想,又为学生三十年着想”的教育主张,渴望通过我们的教育去实现学生“修一等美德,做一等学问,成社会栋梁”的成才目标。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文化。

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高一写好六封信。这六封信分别是给初中毕业的母校一封信、给自己3年后的一封信、给父母的一封信、给心仪大学的自荐信、给一中著名校友的一封信、给高一老师的一封信。用这六封信,寄托学子们对初中母校的感恩之情,树立3年后自己成长的目标,表达对父母养育的感激,明确心仪大学的梦想,承继校友勤学的传统,抒发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所以,我们改革了升旗仪式的组织形式,让师生共同演讲;所以,就有市学科带头人朱纯刚老师长期致力于把美学教育融入数学教学的研究,让学生在鉴赏美的基础上创造美,引导他们用正确的美学观塑造自己的灵魂,把美带到他们的生活中去……

我们享受着“勤学、严教”的一中文化传统带来的快乐。学生有着良好的习惯,有着高远的追求,所以,我们的奋进者、攀登者、步步高的优秀榜单上永远高扬着力争上流的精神,学生是快乐的。教师们在教学中讲规范、讲规则、讲规律,对自己要求严,对学生要求高。“我养成了上课前几分钟到达班级,下课后再在班级多留几分钟的习惯”,这就是成程老师的习惯;“纪律要求很严,课堂氛围活跃轻松。”这是学生给特级教师石子林老师的“颁奖辞”;“一手拿‘糖’,一手握‘棒’”,这是邓传辉老师的“教育魔法”……于是课堂似乎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很多中层骨干和科室工作的教师虽然工作繁忙,却纷纷要求兼任教学工作,现任教务科副科长的青年教师杨开文说:“一进课堂,我就无比高兴,课堂给了我永远的力量。”因为有着这样的文化传统、这样的严教精神、这样的魅力课堂,我们享受着快乐。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应试教育甚嚣尘上之时,我们坚定地举起素质教育的旗帜,正如督导评估组的领导专家指出的那样:常德市一中“实施的是崇德树人、化民为俗的教育,是真心实意推行素质教育的好学校”。这就是我们的坚守,我们的文化。课堂上,我们享受的就是这样的理想教育和文化氛围。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有旧站栏目 > 学校管理

唐会荣:快乐课堂,最美的教育追求

发布时间:2013-11-13 14:59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常德市第一中学   唐会荣


课堂应是快乐的,快乐着知识的获取,快乐着能力的提升,快乐着思想的交锋,快乐着情感的共鸣,有什么比课堂的学习带来的快乐如此持久呢?然而,有太多老师看多了昏昏欲睡的学生,见惯了学生厌学的面庞,听多了放弃高考的新闻;有太多老师苦闷着课堂的沉闷与压抑,痛苦着置身课堂仿佛置身于一片荒原,听不到半点回声……为什么课堂总是让人快乐不起来?

然而,我却可以骄傲的说,我们的学校的课堂却总是充溢着快乐,“快乐课堂”是我们最美的教育追求。

一、激活课堂,让师生亮起来

鲜活生动的课堂,才能快乐永驻。但课堂没有品质,就不会鲜活;没有改革,就不会鲜活;没有创新,就不会鲜活。改革与创新就是快乐课堂的动力之源。

1.摒弃急功近利的课堂,以品质激活课堂

课堂让人沉闷乏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急功近利,一心紧盯着学生成绩,唯高考马首是瞻,从高一开始便直指高考,高考指挥棒使得教师将丰富的内容简化为单调的题目,将多样的素质简化为解题技术。技术化的教学必然导致课堂的单调乃至呆板,急功近利的课堂必然丢弃了课堂的品质。所以,我们认为,快乐课堂的核心是课堂品质。

品质课堂更关注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熔炼,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让师生动起来、乐起来。

教师的品质决定了课堂的品质。所以我们提出建立卓越的教师团队,着力于提升教师的品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更要以思想促进学生成长。所以,我们提出教师要“有思想、有尊严、有活力、有品位”,不为世俗所动,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没有教育理想,哪有教书育人的快乐? “不为分数所左右,坚持自己一贯的做法……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应用能力、学科素养、生命品质才是教学之旨” ,这就是我校特级教师成程的教育追求,这代表的就是广大一中教师的教育追求。所以,要勇于承继优良传统,又勇于改革创新。坚决摒弃教师中心的课堂,追求学生中心的课堂。我们力避满堂灌,坚决摒弃一讲到底的习惯;我们强调学情研究,以学生视角来观察课堂,重视生成与预设的完美统一,强调与时俱进,研究新的环境下的学生特点。既重视学情的课前研究,更重视课堂关注,教师依据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教学,也不放过课间交流,一堂课上完后,提倡教师俯下身,和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同时合理把握好学生评教制度,学校对每学期的评教都与老师进行沟通,强化教师的学情意识。

备课组的品质决定了课堂的品质。所以,我们坚定推行集体备课制度,确立了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制度、周例会制度,将集体备课纳入常规考核,教师已经形成了教学集体研究的习惯,涌现出了语文、物理、历史等省级名优教研组和备课组,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和整体教学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集体备课是一种集体研讨制度,但不强调所有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规划统一,而是倡导教师依据班级特点、自我风格做调整和创新。正是集体的智慧和包容的心态让课堂丰富多彩。

班级的品质决定了课堂的品质。所以,我们坚定推行班级负责制和学生导师制。班级负责制即以班主任为中心的联系机制,班级定时召开科任教师联系会,研讨班级学情和班级建设等情况,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力度;学生导师制则将班级学生分配给任课教师,要求任课教师跟踪了解情况,不仅关注本学科的发展,更关注所带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两种制度的互补,团队协作突出,对学生学情掌握及时,课堂上就能依据班级整体特点优化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思路,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2.摒弃花样翻新的课堂,以高效激活课堂

课堂教学“少慢差费”是注定让学生没有快乐可言的,所以提高课堂效率是激活课堂的关键一环。当然不是时间安排得满满就是高效,也不是一节课完成了多项教学任务就是高效。我们所提的“高效”是全体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思,有所想,有所获。说到底,我们提倡“课课有得”。

让课堂实起来,讲实在才高效。我们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流畅,而不是自我语言是否精美;我们关注教学过程是否适合学生,而不是关注课件如何漂亮;我们关注讨论是否有助于解决问题,拒绝毫无节制的漫谈;我们提倡为学而教,不追求堂堂课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因为我们真诚地对待学生,因为我们没有迷失于理论的丛林,因为我们坚守我们自身的传统,所以我们的课堂实在朴素,然而快乐无比。

让思维活起来,有思维才高效。我们不搞思维的狂轰乱炸,追求思维的“长宽高”的统一。一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强调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向不同角度进行拓展;三是鼓励学生探究,强调课内的研究和课外的拓展。

让学生动起来,动起来才高效。思维要动起来,嘴也要动起来,手也要动起来,强调学生养成圈点勾画习惯,重视语言表达,重视实验操作。我校物理教研组长许克明老师更是打造出了“心动、脑动、手动、口动”的“四动”高效课堂,影响了大批教师。

3.摒弃模式单一的课堂,以特色激活课堂

一度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畅销教育界,一度学案式教学风靡全国,但似乎高考神话破灭之后,模仿照搬之后,很多学校才陡然发现别人的模式未必适应自己,“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模式化的教学可能持久吗?单调的教学方式占据主流的课堂学生可能快乐吗?快乐源自于什么?源自于丰富的样式,源于独特的风格。一个教师失去了自己的风格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教学生命。

所以,我校大胆改革课堂模式。倡导就“学”论“教”,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倡导“预习—辅导”式、“自学—互助”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课堂教学形式;大胆打造学科教学特色,如政治课前5分钟时事播报,英语课前5分钟一日生活巡礼,语文课前5分钟经典诵读与赏析。学生经常感慨:“一节课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那是因为课堂模式的创新适合学生的发展需求,让学生地沉浸于课堂学习的愉悦之中。

所以,我校旗帜鲜明地鼓励教师形成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为此,学校重点推进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在加强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展示教师的不同风格,并促进了相互学习之风;学校为教师的风格的展示积极搭建平台,已经形成常规的平台有:由我校发起的湘鄂两省示范性高中教学比武活动,学校“红杏奖”教学比武活动,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示范课以及名优教师优质课等系列,不仅如此,每学期人人都有自我风格展示的研究课。这些教学活动中已经涌现出了成程、邓传辉、石子林、朱纯刚等大批独具风格的优秀教师。

二、延伸课堂,让师生动起来

“教育即生活”,快乐课堂是生活化的课堂,课堂要“超越围墙,超越教室、校园,走向广阔的社会”,所以,要延伸,要拓展。

1.校本选修,丰富了学校的课程

为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从国家、社会要“教什么”逐步向学生要“学什么”的转变,我校大力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我校继2012年成功开发16门校本课程后,今年又开发了《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赏读》《宋词选读》《英语视听说》《物理学史、物理学家、物理学法》等24门校本课程,涵盖文史哲、自然科技、信息技术等。

校本课程内容丰富,有国家必修课程的补充课程,也有本土特色课程;有艺术体验课程,也有视野开拓课程;有基础课程,也有提升课程;有生活课程,也有心理课程……学生依据需要选择课程,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校本课程可讲座,可活动,可演讲,可训练,可辅导,可操作……教学形式多样,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展现教师的特色,让教师在自由选择中获得愉悦。

这些课程全都采取走班制,学生因共同的兴趣爱好组成班级,由共同的基础水平组成班级,交流更自然,更自信,更能促进相互的提升。

课程开展选修以来,学生感受到了自主选修的愉悦、同学交流争鸣的愉悦、师生共同成长的愉悦,上课打瞌睡的没有了,迟到早退的没有了……选修课程成了学生共同的期待。

2.阅读交流,浓郁了校园的书香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阅读让灵魂在路上,阅读是我们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阅读能让人获得持久的快乐。因此,学校大力提倡阅读,成立了银杏读书社,全面开放图书馆,并开设了专题阅读课。

银杏读书社,让阅读成为习惯。银杏读书社汇聚了大批中青年教师,甚至包括老年教师,活动经常,在全市享有美誉。我们开展了荐书、送书卡活动,定时进行读书交流。今年暑假,我们号召了全体教师共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9月10日晚上举行了该书的专题读书研讨会,会上,特级教师邓传辉说:“(我们)要做一个有信仰、有精神的人,教育学生成为德、识、才、学兼备的人”,青年教师姚振东表示“要用自己的无私奉献,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争做一名‘真正的人’”,阅读让教师境界尤高。

开放的图书馆,让阅读成为生活。为了充分推进学生阅读,我们开设了学生自助阅览室,方便学生的课间阅读;不仅如此,在课余时间,学校全方面开放图书馆,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让图书馆成为学生阅览的主阵地,尤其是管理员定期公布好图书,公布借阅图书的先进个人,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已经成为学生课余的主要生活形式。

专题阅读课,提升了阅读质量。为了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由语文组统一规划,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专题阅读课。其中最突出有钟学丽老师大力推行的“走进大师”系列,仅上学期就鼓励学生走进了蔡元培、鲁迅、冰心等十几位大师,编撰的学生的作品达30多万字;有杨智慧老师“师生共读”系列,他利用语文课堂,把自己近两年阅读的20多本文史哲书籍讲解给学生听,推荐给学生,并把寒暑假作业布置为读书和写读书笔记,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读书和写作的欲望。

正是因为师生一起视阅读为生活的需要,所以就有校报《铎声》上读书专栏的一篇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就有校刊《三月》上一篇篇独抒性灵的文字,就有各大报刊发表的学生习作和教师论文,学生每年发表或获奖的作品保持在50篇以上,教师每年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获奖的文章保持在80篇左右,每年出版的各类书籍也在15部左右。

3.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的课堂应该是实践的课堂。所以,我们积极推进了学生社团活动、开设了独具特色的实践课程。

社团活动,缤纷了学校色彩。三月文学社、观星会带领学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独立音乐社、街舞社、动漫社让学子们在艺术殿堂里驻足流连;军事社、模拟联合国让学子们真正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诸多社团组织,都是典型的“自组织”,它表达了学生的成长需求和个性需求,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6月16日至7月16日社团常德市教育信息中心节中,街舞社、独立音乐社等社团演出,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引来在读大学生、海内外校友的热切关注,广大家长和社区群众也纷纷前来观看,热闹非凡,盛况空前。这些社团活动已经渐趋成熟,观星会、三月文学社、独立音乐社等社团获得了省首届“明星学生社团”称号。

实践课程,增强了学生体验。“三体验”(体验军营,体验社区,体验农村)“三参观”(参观工厂,参观高校,参观德育基地)活动是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是课堂教学形态的巨大变革,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广阔的社会天地,如此,“课堂成为一个无边无际的,基于问题,为了成长,超越时空的场域”,这才是真正的课堂形态。上学期,我们组织参观了市规划馆和林伯渠故居纪念馆。这个暑假,学校改革了军训模式,精心设计了军训课程:不仅有传统的室外军事训练,还有室内各种形式的学习;不仅有军事理论讲座、校史讲座、励志讲座,也有学科知识专题讲座;不仅有校歌教唱、文艺表演,也有校园参观、主题班会。紧张而愉悦的12天军训,体验了军营生活,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增强了纪律意识,明确了高中课程和学法,顺利地过渡到了高中生活,从开学近两个月的学生风貌来看,军营体验对高中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三、享受课堂,让师生美起来

课堂鲜活了,接了地气,增强了体验,带来了愉悦,怎不让人享受?

1.享受课堂,享受交流之美。

课堂因交流而快乐,老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存在,“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则是交流的誓言;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学习中,师生追求的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因此,我们摒弃你问我答的简单问答式,摒弃你争我辩的哄闹式,我们渴望课堂里学生在思考,教师在思考;教师追求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而学生追求质疑问难的深度。如此,学生更自主,更自由,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因为交流没有停于表面,所以促进了师生的思考;因为交流涉及群体,所以学生参与更积极;因为交流不限于知识领域,所以学生更能培养素质。于是,许克明老师搭台、铺路、降梯、架桥,给学生“降梯度”,是尊重让师生交流如此美丽;“翠翠的爱情悲剧可以用《爱情鸟》来形容”,邓传辉老师与学生对话成了学生心中永恒的经典。

2.享受课堂,享受创造之美。

创造是快乐的源泉,我们的课堂便是创造之所。

学生不满足于资料的收集,而是深入探究,这是创造;学生不满足于上课听听,而是质疑问难,勇于争鸣,这是创造;积极解答数理化生悬赏征解,也是创造。仅今年上学期,高一学生参加英数理化竞赛、人文自然知识竞赛高达2620人次;高二学生参加理化和英语阅读等学科竞赛达2570人次;高一数理化悬赏征解举办4期,吸引了全年级200多名学生参加解答。这些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视野,发展了学生能力。还有最具创造性的研究性学习,已经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100多项奖励,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的认可,成为我校规范办学、素质育人的一大亮点;科技创新展示的各类作品更是硕果累累,充实丰盈。

教师不照本宣科,而是深钻教材,精心设计,勇于反思,依据学情确立教学内容,这是创造;教师追求风格的形成,追求课堂的魅力,这也是创造;教师不满足于个体的反思,而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展开课题研究,更是创造。仅2013年,开题或立项的省、市级课题共七个,近百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其中省级课题四个,有由我主持的省级课题《学校文化基因对师生发展的影响》(该课题有三个子课题,分别是由朱纯刚、李晶、简敏主持);舒建全主持的省级课题《基于能力设计的高效地理课堂研究》;雷静主持的省级专项课题《高考英语加强能力考查的创新研究》和钟学丽主持的省级课题《有效阅读与学生发展研究》。

创新实验班的建设更将学校教育的创造之路提升到了新的层次。这个学期我们正式踏上了创新实验班建设的旅程,正积极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形态和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前瞻性探索和试验,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以通过创新实验班带动全年级的整体发展。实验班建立导师辅导机制,在开足开稳开好国家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实验班校本课程开设,力求实现校本课程“长、宽、高”的统一,让师生享受创新实验之乐。

3.享受课堂,享受文化之美。

课堂处处都是文化风景线,我们的课堂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快乐向上的文化。

课堂上,教师不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知识,培养学生什么能力,更在乎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提出“既为学生三年着想,又为学生三十年着想”的教育主张,渴望通过我们的教育去实现学生“修一等美德,做一等学问,成社会栋梁”的成才目标。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文化。

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高一写好六封信。这六封信分别是给初中毕业的母校一封信、给自己3年后的一封信、给父母的一封信、给心仪大学的自荐信、给一中著名校友的一封信、给高一老师的一封信。用这六封信,寄托学子们对初中母校的感恩之情,树立3年后自己成长的目标,表达对父母养育的感激,明确心仪大学的梦想,承继校友勤学的传统,抒发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所以,我们改革了升旗仪式的组织形式,让师生共同演讲;所以,就有市学科带头人朱纯刚老师长期致力于把美学教育融入数学教学的研究,让学生在鉴赏美的基础上创造美,引导他们用正确的美学观塑造自己的灵魂,把美带到他们的生活中去……

我们享受着“勤学、严教”的一中文化传统带来的快乐。学生有着良好的习惯,有着高远的追求,所以,我们的奋进者、攀登者、步步高的优秀榜单上永远高扬着力争上流的精神,学生是快乐的。教师们在教学中讲规范、讲规则、讲规律,对自己要求严,对学生要求高。“我养成了上课前几分钟到达班级,下课后再在班级多留几分钟的习惯”,这就是成程老师的习惯;“纪律要求很严,课堂氛围活跃轻松。”这是学生给特级教师石子林老师的“颁奖辞”;“一手拿‘糖’,一手握‘棒’”,这是邓传辉老师的“教育魔法”……于是课堂似乎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很多中层骨干和科室工作的教师虽然工作繁忙,却纷纷要求兼任教学工作,现任教务科副科长的青年教师杨开文说:“一进课堂,我就无比高兴,课堂给了我永远的力量。”因为有着这样的文化传统、这样的严教精神、这样的魅力课堂,我们享受着快乐。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应试教育甚嚣尘上之时,我们坚定地举起素质教育的旗帜,正如督导评估组的领导专家指出的那样:常德市一中“实施的是崇德树人、化民为俗的教育,是真心实意推行素质教育的好学校”。这就是我们的坚守,我们的文化。课堂上,我们享受的就是这样的理想教育和文化氛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