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旧站栏目
龙明忠:建设特教快乐领域,构筑师生幸福家园
发布时间:2013-11-13 15:09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特殊教育欢乐颂

◇常德市特殊教育学校   龙明忠



我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200多名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缺陷。长期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卷缩在黑暗的角落中,普通人本能的自理能力、快乐意识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生的课题。为他们点燃照亮前程的心灯,播撒温暖心灵的阳光是50多名专任教师,他们全部毕业于特殊教育专业大中专院校,均为80、90后,80%以上来自外省。学校所做的事情就是要将两种人群融合成一个共同体,让他们快乐学习、共同生活,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做到了。

 一、以满足特殊需求为突破口,发掘学生的快乐源泉

积极心理学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依赖于需要满足与否,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反之,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体验,需要种类不同,由他们引起的情绪、情感也有所不同。我校目前的教育对象主要为智障生和听障生。对智障学生而言,他们大多自理能力差,需要旁人的帮助才能正常的生活;对听障生而言,大多智力与常人相当,兴趣爱好多样,好奇心强,但与外界沟通有障碍,难以融入社会,易产生自卑心里。对他们的教育,唯有先满足生活、成长的基本需求,才有可能让他们感受快乐和幸福,唯有先发掘兴趣、潜能,才有可能创造出培养他们成功的机会。而我校就是从特殊孩子最基本的生命保障、生活技能、适应能力、沟通交往抓起,再训练特长、挖掘潜力,让他们体会快乐,感受幸福。  

一是满足特殊孩子安全成长需要。要让学生过快乐的校园生活,安全是前提,特殊孩子安全意识淡薄、自救能力差。学校努力创造安全的、无障碍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一点在学校的设计和建设上有所体现:严格按国家关于特校的建设标准进行修建,智障生教学楼、宿舍楼不超过两层,听障生不超过三层;走廊将7栋教学、生活、行政楼连为一体,夏遮阳、冬避雨,即方便学生活动,又熏陶出一种开放融合的教育思想;凝重的校园主色调能够安稳特殊孩子的情绪;教学区和生活区设置无障碍通道;全校安装隐形安全防盗网,关键部位装有监控摄像头,全方位保障特殊学生的安全,自办学至今,无一起安全事故发生,家长十分放心。

  二是满足特殊孩子人性关怀需求。在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下,我市特殊孩子有了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而学校作为直接服务机构,力求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舒适的、人性化的生活环境。年轻老师们吃出在学校,陪着孩子们度过全部校园时光,倾尽爱心、耐心、细心来为孩子们服务。部分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差,没有家长陪读,学校专门聘请生活老师,为之服务;部分学生来自区县,上学不便,学校免费安排住宿,实行周接,解决了家庭的后顾之忧;部分来自农村的孩子,家庭困难,学校为其提供床上用品和部分生活用品,减轻了家庭负担;宿舍公寓式修建,每间宿舍都配有卫生间、空调、衣柜、直饮水机,24小时提供恒温热水。市财政每生每天补助生活费6元。

三是满足智障孩子独立自主需求。智力障碍孩子一直以来都让家庭揪心。因为他们或生活无法自理,甚至不能独立吃饭、如厕,或语言发展迟缓甚至不会发出一个正确的音,或情绪障碍,甚至自残攻击,或刻板自闭,甚至一辈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培养他们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矫正不良习惯,打开紧闭的心门成为学校努力的方向。我校自办学初便提出培智教育生活化的口号,具体来讲就是把训练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训练形式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训练要求与实际能力相吻合。一方面,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夯实教育生活化基础。如:自己收拾餐筷、自己叠被、洗漱、打扫卫生等,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另外一方面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出发点,扩宽教育生活化领域。如:带领学生外出赏景,陪同学生看电视节目,组织学生做游戏、做运动,让特殊孩子走出教室,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快乐学习,在生活中健康成长。通过两年多的教育和训练,多数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能脱离家长陪读;部分学生的情绪有所好转,变得活泼、开朗、合群。

四是满足听障孩子自立自强的需求。多数听障孩子智力发展正常,随着科技进步,教育手段更新,听力缺陷已可用其他感官补偿甚至替代,所以才会有聋孩子“除了听,我什么都能做到”的心声,他们迫切需要融入正常人群,回归主流社会,实现人生价值,而顺利升学,进入职业技术学校甚至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学习成为必经之路。所以,学校自2012年开始尝试聋教育普校化的育人模式,简单说,就是采用特殊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达到普校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在方法上充分考虑并尊重特殊性,在目标上不分类、不贴标签。旨在缩小与普校的差距,寻找融合点,让听障学生融入社会、顺利升学。通过一年多的尝试,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明显,普遍接近普校中等水平,个别学生期末考试中,各科均考出90分以上的好成绩。

 五是满足特殊学习方式的需求。特殊儿童种类各异,需要的老师因人而异,学校招聘特殊教育大专业下的康复、语训、手语翻译、心理教育等不同分支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并对口安排授课,让特殊孩子真正找到自己的专业教师。教师结合对学情的深入了解,课堂一直实行分层教学,在编写教案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将其划分为A、B、C三个能力层次,再根据拟定目标设计教学方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自制教具,制作课件,充分运用电子白板、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形象、生动、绘声绘色的图片、音频、视频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每个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情境中学习知识;部分课程在专门科训室讲授,如:情景教室、测听室、感统室、运动康复室等,先进的设施设备,无障碍的学习环境,专业的授课教师,学生的康复教育取得显著的成效,尤其在语言训练和感统训练方面,部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较入学时都有很大的进步,语训班的学生佩戴助听器后基本能和常人对话交流。2013年10月21—23日,我校代表常德市残联参加湖南省第三届听力言语康复明星大赛,选派参赛节目,包括教师、学生、家长、集体全部获奖,获此殊荣在湖南省同类活动中尚属首次。

六是满足特殊孩子环境熏陶的需求。因为教学对象大多为义务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所以文明礼貌教育尤为凸显,教师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通过悉心教导、重复训练,而今校园正在形成一股浓郁的文明礼貌风气,无论在学校的哪个角落,学生遇见老师都能大胆、主动、礼貌地问好,即使是听障学生,也会面带微笑,用手语问好,来校视察的领导、参观的来宾,都对此感受很深。而对于语训班年仅3—5岁的孩子而言,在食堂经常会呈现这样一幕:稍大的孩子帮助稍小的孩子喂米饭,不小心掉在桌子上的米饭马上捡到饭碗里,吃完饭后,小心翼翼地捡起掉在桌下的米粒,这些细小的举动发生年幼的残疾小孩身上,令人动容、欣慰和骄傲。家长对孩子在学校养成的习惯,十分欣慰。

 七是满足特殊孩子兴趣发展需求。根据听障生好学、好动、好奇

的特点,积极开展美术、书法、体育、舞蹈等兴趣小组活动,组织特长班,针对某一技能强化训练,如:体育类的轮滑班,艺术休闲类的美术班,舞蹈班,教师悉心指导,气氛其乐融融,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学生多幅美术、书法作品荣获市级奖励,在全市组织的“开心上学、安全回家”未成年人交通安全主题教育活动中,1名学生的绘画作品获一奖,1名学生的征文作品获三等奖。每学期绘画展上琳琅满目的美术、手工作品得到领导和来宾的好评,六一、元旦等文艺表演也获得市领导和家长的好评,师生全员参与的运动会即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又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二、以促进自身发展为切入点,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

心理学家认为:幸福的产生不仅有赖于需要满足与否,而且需要认知过程参与,因为需要是否满足必须由个体的认知来判断,幸福必须要个人来感知和体验,影响幸福的认知因素主要有幸福的感知、自我评价、社会认知比较等等。而我校正是以“若给学生一碗水,自个必有一桶水 ”为出发点,以“做幸福教师,教快乐学生”为落脚点,让青年教师有成长、生自信、知幸福。

一是专业磨练提高基本功。针对青年教师好学、善学、乐学的特点,学校尽全力满足其专业成长的需要。聘请特殊教育知名专家重庆师范大学张文京教授等持续上门指导,通过听评公开课、随堂听课、专题讲座、座谈交流等形式全方位指导新教师专业成长;抢抓机遇外出学习培训,两年时间先后组织到区县特校、周边及外省兄弟学校,普通学校听课学习、培训交流;每月定期开展校内公开课,通过集中听、集中评的方式,交流思想、激发兴趣;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益智、启聪两部门形成培智语文、数学,聋教语文、数学,综合等教研小组,各小组集思广益,以学习优秀教学视频,集体备课、听课、评课,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013年5月,学校成功申报了省级课题—《个别化教育诊断与评量的实作研究》,着重对本校培智学生的个别化教育教学实践及服务进行跟踪和研究,很多感兴趣的老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

经过苦练,新教师成长颇快,在省级论文和教案比赛中,我校9名教师获奖,其中一等奖5人,《常德教育》2012年第4期、第5期分别刊登我校老师文章,市级书法、绘画、征文比赛11人获奖,其中一等奖2人,教育局还授予我校“优秀组织单位”的光荣称号。在师资培训方面,我校作为全市中心特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也越发凸显,2013年3月份、7月份,分别组织“常德市特殊教育师资第一期骨干教师培训”和“2013年常德市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比武”活动的开展,多次组织、带领全市特教学校校长、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推动我市特殊教育工作向前发展。

二是自主管理增强能动性。根据我校教师年轻、专业、可塑性强、积极性高的特点,结合我校跨越式发展的办学需要,学校实行自主化的管理方式,把教师作为管理主体,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能动性,提高自觉性和自主性,增强凝聚力与归属感。具体来说:在我校,没有制定考勤制度,没有制定教师基本行为准则等,因为教师明白自己的职责,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学校与其花大量人力、精力去制定并执行这些规章制度,不如营造环境,下放权力、加强引导,最终以主动工作代替制度约束,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取缔教条主义,形成一所教师管理而非领导经营的学校。具体来说,1.明确自己的职责;2.尽力做好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的事情;3、自己职责范围内做不好的或有其他办法能做得更好的,向上一级提交方案或求助计划;4.与上一级完善方案并在其帮助下完成任务。议并附上具体方案上交主管部门或领导,问题就会游刃而解,老师也获得进步。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下的老师是主动的、积极的,快乐的、有成就感的。

三是兴趣培养丰富业余生活。应教师的要求,学校积极部署,由工会牵头,专门利用周末时间开办兴趣班,根据老师报名情况,提供场地、物资,聘请专家送教上门。周末开办书法、爵士、瑜伽等培训班,让青年教师在业余时间陶冶情操。此外,学校还适时组织校内青年教师与外单位开展联谊活动,拓宽交际圈,丰富业余生活。

四是组织关怀营造集体温暖。青年教师家遥路远,工作辛苦,学校十分关心老师的生活,


努力营造家的氛围,给予亲人的关怀,每逢教师生日工会都会送出鲜美的蛋糕和诚挚的祝福,为本地无房的教师免费安排入住周转房并提供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食堂周末和节假日为老师提供就餐,学校较偏僻,教师出行不便,募捐了30辆自行车。每年定期组织教师体检,购买两癌保险,学校班子成员组织、带领教师晨跑,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40多名外省青年教师愿意远离家乡,继续留在学校,献身特教事业,除热爱之外,还有美好憧憬,在学校他们拥有更大的舞台来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业,获得成就感,体会属于特教人快乐。正如在对聋儿进行语训时,夸张的口型,重复的训练,有时老师说到自己嗓子干哑,甚至想呕吐,但是突然有一天听到孩子能正确发音时,老师心里是快乐的;当把一名孤儿从撕扯打骂等攻击性行为,变成情绪稳定,开朗合群的小家伙,并且有天突然抱住老师问“老师,你是不是我的妈妈”时,老师的心里是温暖的。

虽然学校办学才短短两年多时间,但是在省内外已初具影响,学校得到了新一届市党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南省三八红旗集体”,被常德市教育局评为“年度目标考核先进单位”和“教育系统计生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常德日报、常德晚报、三湘都市报等媒体都对我校广泛宣传和报道。省、市领导,省内外各兄弟院校、各机关部门2000余人接踵到校参观指导,学校声誉远播。

对于年轻的常德市特殊教育学校而言,快乐的进行曲已经奏响,我们将继续努力,让快乐的号角响彻云霄,将快乐进行到底。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有旧站栏目 > 学校管理

龙明忠:建设特教快乐领域,构筑师生幸福家园

发布时间:2013-11-13 15:09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特殊教育欢乐颂

◇常德市特殊教育学校   龙明忠



我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200多名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缺陷。长期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卷缩在黑暗的角落中,普通人本能的自理能力、快乐意识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生的课题。为他们点燃照亮前程的心灯,播撒温暖心灵的阳光是50多名专任教师,他们全部毕业于特殊教育专业大中专院校,均为80、90后,80%以上来自外省。学校所做的事情就是要将两种人群融合成一个共同体,让他们快乐学习、共同生活,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做到了。

 一、以满足特殊需求为突破口,发掘学生的快乐源泉

积极心理学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依赖于需要满足与否,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反之,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体验,需要种类不同,由他们引起的情绪、情感也有所不同。我校目前的教育对象主要为智障生和听障生。对智障学生而言,他们大多自理能力差,需要旁人的帮助才能正常的生活;对听障生而言,大多智力与常人相当,兴趣爱好多样,好奇心强,但与外界沟通有障碍,难以融入社会,易产生自卑心里。对他们的教育,唯有先满足生活、成长的基本需求,才有可能让他们感受快乐和幸福,唯有先发掘兴趣、潜能,才有可能创造出培养他们成功的机会。而我校就是从特殊孩子最基本的生命保障、生活技能、适应能力、沟通交往抓起,再训练特长、挖掘潜力,让他们体会快乐,感受幸福。  

一是满足特殊孩子安全成长需要。要让学生过快乐的校园生活,安全是前提,特殊孩子安全意识淡薄、自救能力差。学校努力创造安全的、无障碍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一点在学校的设计和建设上有所体现:严格按国家关于特校的建设标准进行修建,智障生教学楼、宿舍楼不超过两层,听障生不超过三层;走廊将7栋教学、生活、行政楼连为一体,夏遮阳、冬避雨,即方便学生活动,又熏陶出一种开放融合的教育思想;凝重的校园主色调能够安稳特殊孩子的情绪;教学区和生活区设置无障碍通道;全校安装隐形安全防盗网,关键部位装有监控摄像头,全方位保障特殊学生的安全,自办学至今,无一起安全事故发生,家长十分放心。

  二是满足特殊孩子人性关怀需求。在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下,我市特殊孩子有了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而学校作为直接服务机构,力求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舒适的、人性化的生活环境。年轻老师们吃出在学校,陪着孩子们度过全部校园时光,倾尽爱心、耐心、细心来为孩子们服务。部分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差,没有家长陪读,学校专门聘请生活老师,为之服务;部分学生来自区县,上学不便,学校免费安排住宿,实行周接,解决了家庭的后顾之忧;部分来自农村的孩子,家庭困难,学校为其提供床上用品和部分生活用品,减轻了家庭负担;宿舍公寓式修建,每间宿舍都配有卫生间、空调、衣柜、直饮水机,24小时提供恒温热水。市财政每生每天补助生活费6元。

三是满足智障孩子独立自主需求。智力障碍孩子一直以来都让家庭揪心。因为他们或生活无法自理,甚至不能独立吃饭、如厕,或语言发展迟缓甚至不会发出一个正确的音,或情绪障碍,甚至自残攻击,或刻板自闭,甚至一辈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培养他们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矫正不良习惯,打开紧闭的心门成为学校努力的方向。我校自办学初便提出培智教育生活化的口号,具体来讲就是把训练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训练形式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训练要求与实际能力相吻合。一方面,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夯实教育生活化基础。如:自己收拾餐筷、自己叠被、洗漱、打扫卫生等,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另外一方面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出发点,扩宽教育生活化领域。如:带领学生外出赏景,陪同学生看电视节目,组织学生做游戏、做运动,让特殊孩子走出教室,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快乐学习,在生活中健康成长。通过两年多的教育和训练,多数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能脱离家长陪读;部分学生的情绪有所好转,变得活泼、开朗、合群。

四是满足听障孩子自立自强的需求。多数听障孩子智力发展正常,随着科技进步,教育手段更新,听力缺陷已可用其他感官补偿甚至替代,所以才会有聋孩子“除了听,我什么都能做到”的心声,他们迫切需要融入正常人群,回归主流社会,实现人生价值,而顺利升学,进入职业技术学校甚至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学习成为必经之路。所以,学校自2012年开始尝试聋教育普校化的育人模式,简单说,就是采用特殊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达到普校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在方法上充分考虑并尊重特殊性,在目标上不分类、不贴标签。旨在缩小与普校的差距,寻找融合点,让听障学生融入社会、顺利升学。通过一年多的尝试,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明显,普遍接近普校中等水平,个别学生期末考试中,各科均考出90分以上的好成绩。

 五是满足特殊学习方式的需求。特殊儿童种类各异,需要的老师因人而异,学校招聘特殊教育大专业下的康复、语训、手语翻译、心理教育等不同分支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并对口安排授课,让特殊孩子真正找到自己的专业教师。教师结合对学情的深入了解,课堂一直实行分层教学,在编写教案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将其划分为A、B、C三个能力层次,再根据拟定目标设计教学方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自制教具,制作课件,充分运用电子白板、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形象、生动、绘声绘色的图片、音频、视频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每个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情境中学习知识;部分课程在专门科训室讲授,如:情景教室、测听室、感统室、运动康复室等,先进的设施设备,无障碍的学习环境,专业的授课教师,学生的康复教育取得显著的成效,尤其在语言训练和感统训练方面,部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较入学时都有很大的进步,语训班的学生佩戴助听器后基本能和常人对话交流。2013年10月21—23日,我校代表常德市残联参加湖南省第三届听力言语康复明星大赛,选派参赛节目,包括教师、学生、家长、集体全部获奖,获此殊荣在湖南省同类活动中尚属首次。

六是满足特殊孩子环境熏陶的需求。因为教学对象大多为义务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所以文明礼貌教育尤为凸显,教师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通过悉心教导、重复训练,而今校园正在形成一股浓郁的文明礼貌风气,无论在学校的哪个角落,学生遇见老师都能大胆、主动、礼貌地问好,即使是听障学生,也会面带微笑,用手语问好,来校视察的领导、参观的来宾,都对此感受很深。而对于语训班年仅3—5岁的孩子而言,在食堂经常会呈现这样一幕:稍大的孩子帮助稍小的孩子喂米饭,不小心掉在桌子上的米饭马上捡到饭碗里,吃完饭后,小心翼翼地捡起掉在桌下的米粒,这些细小的举动发生年幼的残疾小孩身上,令人动容、欣慰和骄傲。家长对孩子在学校养成的习惯,十分欣慰。

 七是满足特殊孩子兴趣发展需求。根据听障生好学、好动、好奇

的特点,积极开展美术、书法、体育、舞蹈等兴趣小组活动,组织特长班,针对某一技能强化训练,如:体育类的轮滑班,艺术休闲类的美术班,舞蹈班,教师悉心指导,气氛其乐融融,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学生多幅美术、书法作品荣获市级奖励,在全市组织的“开心上学、安全回家”未成年人交通安全主题教育活动中,1名学生的绘画作品获一奖,1名学生的征文作品获三等奖。每学期绘画展上琳琅满目的美术、手工作品得到领导和来宾的好评,六一、元旦等文艺表演也获得市领导和家长的好评,师生全员参与的运动会即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又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二、以促进自身发展为切入点,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

心理学家认为:幸福的产生不仅有赖于需要满足与否,而且需要认知过程参与,因为需要是否满足必须由个体的认知来判断,幸福必须要个人来感知和体验,影响幸福的认知因素主要有幸福的感知、自我评价、社会认知比较等等。而我校正是以“若给学生一碗水,自个必有一桶水 ”为出发点,以“做幸福教师,教快乐学生”为落脚点,让青年教师有成长、生自信、知幸福。

一是专业磨练提高基本功。针对青年教师好学、善学、乐学的特点,学校尽全力满足其专业成长的需要。聘请特殊教育知名专家重庆师范大学张文京教授等持续上门指导,通过听评公开课、随堂听课、专题讲座、座谈交流等形式全方位指导新教师专业成长;抢抓机遇外出学习培训,两年时间先后组织到区县特校、周边及外省兄弟学校,普通学校听课学习、培训交流;每月定期开展校内公开课,通过集中听、集中评的方式,交流思想、激发兴趣;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益智、启聪两部门形成培智语文、数学,聋教语文、数学,综合等教研小组,各小组集思广益,以学习优秀教学视频,集体备课、听课、评课,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013年5月,学校成功申报了省级课题—《个别化教育诊断与评量的实作研究》,着重对本校培智学生的个别化教育教学实践及服务进行跟踪和研究,很多感兴趣的老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

经过苦练,新教师成长颇快,在省级论文和教案比赛中,我校9名教师获奖,其中一等奖5人,《常德教育》2012年第4期、第5期分别刊登我校老师文章,市级书法、绘画、征文比赛11人获奖,其中一等奖2人,教育局还授予我校“优秀组织单位”的光荣称号。在师资培训方面,我校作为全市中心特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也越发凸显,2013年3月份、7月份,分别组织“常德市特殊教育师资第一期骨干教师培训”和“2013年常德市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比武”活动的开展,多次组织、带领全市特教学校校长、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推动我市特殊教育工作向前发展。

二是自主管理增强能动性。根据我校教师年轻、专业、可塑性强、积极性高的特点,结合我校跨越式发展的办学需要,学校实行自主化的管理方式,把教师作为管理主体,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能动性,提高自觉性和自主性,增强凝聚力与归属感。具体来说:在我校,没有制定考勤制度,没有制定教师基本行为准则等,因为教师明白自己的职责,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学校与其花大量人力、精力去制定并执行这些规章制度,不如营造环境,下放权力、加强引导,最终以主动工作代替制度约束,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取缔教条主义,形成一所教师管理而非领导经营的学校。具体来说,1.明确自己的职责;2.尽力做好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的事情;3、自己职责范围内做不好的或有其他办法能做得更好的,向上一级提交方案或求助计划;4.与上一级完善方案并在其帮助下完成任务。议并附上具体方案上交主管部门或领导,问题就会游刃而解,老师也获得进步。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下的老师是主动的、积极的,快乐的、有成就感的。

三是兴趣培养丰富业余生活。应教师的要求,学校积极部署,由工会牵头,专门利用周末时间开办兴趣班,根据老师报名情况,提供场地、物资,聘请专家送教上门。周末开办书法、爵士、瑜伽等培训班,让青年教师在业余时间陶冶情操。此外,学校还适时组织校内青年教师与外单位开展联谊活动,拓宽交际圈,丰富业余生活。

四是组织关怀营造集体温暖。青年教师家遥路远,工作辛苦,学校十分关心老师的生活,


努力营造家的氛围,给予亲人的关怀,每逢教师生日工会都会送出鲜美的蛋糕和诚挚的祝福,为本地无房的教师免费安排入住周转房并提供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食堂周末和节假日为老师提供就餐,学校较偏僻,教师出行不便,募捐了30辆自行车。每年定期组织教师体检,购买两癌保险,学校班子成员组织、带领教师晨跑,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40多名外省青年教师愿意远离家乡,继续留在学校,献身特教事业,除热爱之外,还有美好憧憬,在学校他们拥有更大的舞台来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业,获得成就感,体会属于特教人快乐。正如在对聋儿进行语训时,夸张的口型,重复的训练,有时老师说到自己嗓子干哑,甚至想呕吐,但是突然有一天听到孩子能正确发音时,老师心里是快乐的;当把一名孤儿从撕扯打骂等攻击性行为,变成情绪稳定,开朗合群的小家伙,并且有天突然抱住老师问“老师,你是不是我的妈妈”时,老师的心里是温暖的。

虽然学校办学才短短两年多时间,但是在省内外已初具影响,学校得到了新一届市党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南省三八红旗集体”,被常德市教育局评为“年度目标考核先进单位”和“教育系统计生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常德日报、常德晚报、三湘都市报等媒体都对我校广泛宣传和报道。省、市领导,省内外各兄弟院校、各机关部门2000余人接踵到校参观指导,学校声誉远播。

对于年轻的常德市特殊教育学校而言,快乐的进行曲已经奏响,我们将继续努力,让快乐的号角响彻云霄,将快乐进行到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