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旧站栏目
陈俊舞:返璞归真的课堂就是快乐课堂
发布时间:2013-11-26 15:55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从阅读教学谈起

◇常德市经开区崇德中学   陈俊舞


内容提要】 

快乐课堂中的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感受,淡化技巧,实现师生平等对话。教师应以自己丰富的阅历、深邃的思想、宽广的知识面、宽容的襟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对话,使学生在交流中思想增值,提升他们的品位,培养素养,打造真正的快乐课堂。

关键词阅读教学   平等对话 

提升阅读品位  快乐课堂

当了这么多年的语文教师,自以为对各种文体的教学已颇有心得,可在一次语文课上,一个学生的发言却让我很是震动。那是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课一开始,我便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小说吗?”一名学生非常诚恳地说:“我喜欢读课外书中的小说,但我不喜欢读课本中的小说,读得一点味也没有。”这个孩子的回答引起了我的深思,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最吸引他们的小说会让他们索然无味,感受不到阅读的快乐呢?想想自己一直以来,遇到小说的教学,总是按照“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把握主题”三部曲,不厌其烦地教他们如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分析人物,一篇课文学下来,觉得学生收获很多。可是,我没有意识到:其实这样学完一篇课文,却是让学生们丢了一篇文章。因为无论是中国的语言文字,还是文学作品,它们本身都具有生动品格,具有文采魅力,若是把语文教呆、教僵、教死,使学生有厌倦感,这是语文教学的致命性失败,何来快乐呢。

于是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在学习《山米与白鹤》这篇课文时,我放弃一贯用之的教学流程,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然后交流:你喜欢这篇作品吗?文中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兴致极高,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起来。而我欣喜地发现,学生们找出来的语段,都是关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的。我在此基础上加以积极引导,让学生调动自己的阅历、经验、知识、个性等与文本主动对话,积极构建自己的阅读意义。这堂课的学习情景,我想借用李镇西老师的话来描述:“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快朵颐的乐趣。”

要打造快乐语文课堂,我们的眼中一定要有学生,要揣摩学生的阅读过程,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要想着学生面对这篇课文的时候,会是怎样的一种认知状态和情感态度,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要达到的理想目标是什么,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充分体验,和学生平等对话,一起进步。这种阅读极其本色,非常朴实,可它却能给学生真正带来快乐。

这样的课堂如何实现呢?

一、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读者。

把学生当成读者,遵循他们的阅读过程来展开教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应改变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独特感受。拿到一篇课文,教师不能只想着自己该怎样来教这篇课文,而要想到学生作为一名读者,他们会怎样去阅读这篇课文。他们读完这篇课文后,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最想表达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就着这样的阅读体验,让同学们在自由探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的感知与理解。依据学生的阅读过程展开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充分照应学生阅读文本的多元反应,这样的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极富生气。

把学生当成读者,尊重他们的阅读感受,就会放手让学生去阅读作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拥有不同的见解,倡导个性化阅读。面对一篇作品,教师是阅读者,学生也是阅读者,只是因为个人的生活体验,认识程度、知识积累度不同,从而使得一部作品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看法,放弃师道尊严的架子,把自己和学生当成是学习者,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对话的空间,让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就会对阅读产生兴趣,感受到其中的快乐。如在教《勇气》时,有一个学生对美国士兵的勇气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课题“勇气”是对那位法国妇女崇高精神的赞颂,而美国士兵明知再回小屋可能会给这个家庭带来灾难,还是折回藏身,这种求生的欲望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勇气。又如,学习《空城计》时,谈到如何评价司马懿,有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出把司马懿的失败归咎于他的自负多疑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从《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司马懿出仕很早,但一直郁郁不得志。诸葛亮的北伐,魏主屡屡战败,这时候才起用司马懿。但此时的司马懿,羽翼未丰,在军中的地位远不及曹真,在朝中他也没有任何机会。这个时候,司马懿深知诸葛亮对他的价值。诸葛亮不能被抓,更不能死,起码在他羽翼未丰满的时候。所以,此时诸葛亮必须要成功的逃脱,司马懿以后才有机会。由此可见,《空城计》充分体现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看到学生发言时眼睛里闪烁的光芒,我感受到这种本色阅读教学的快乐。

二、平等对话,引导学生会读。

学生将文本拿到手,他不难了解文本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讲了些什么道理等,但显然这样的阅读在课堂这个特定环境中,在语文教学这个背景下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他们去琢磨为什么救助了白鹤后的爷爷在山米的眼里“变得年轻”;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与鲁迅塑造的孔乙己有什么异同;在《心声》中“那个穷苦的、可怜的小人儿凡卡”为什么总是“缠”在京京的心上;《小男孩》的结尾处为什么要写小男孩叫爸爸的声音在夜里传得很远……

在课堂中要重视文本丰富的内涵,重视精神的细微处,重视一词一句的咀嚼品味。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很强烈的,他们总希望能不断地有所收获,使自己越来越丰富和深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随着阅读的深入,引导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不断获得新鲜的体会,独到的发现,深刻的认知。在读文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与教学行为的组织者,要通过平等对话,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而文本是实现这种对话的关键,阅读课堂的效率高低主要取决于教者对文本把握的深度。教师一定要充分把握文本,不能“误读”文本。如果只依赖教参,自己不深入读文,往往会对文本解读不到位。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文本,在课堂上就不能够有效地与学生对话,这种机械就会让教学乏味。最好是能对文本有创意的解读,在解读中有自己对文本的品评与鉴赏,这样体现出来的阅读才是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才会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快乐起来。

在对话中教师不仅要对文本的把握深刻全面,还要始终全神贯注于学生的阅读体验,不断发现其发言交流中的闪光点和不足,及时地或鼓励,或提醒,或补充,或抓住一点机智地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远处。

在阅读《范进中举》的过程中,学生交流阅读感受时,一位学生谈到文章开头处,范进在听了胡屠户一席话后道:“岳父见教的是。”这一描写让他感受到了范进很怕胡屠户。我借此追问:“范进为什么怕胡屠户?”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表层的“因为他是屠户,样子很凶”,“他怕胡屠户不接济他了”,“他内心有愧,觉得对他女儿不住”,到深层次的“因为他觉得自己社会地位低下”,“没考中功名的读书人被人瞧不起,失去了做人的尊严”……这些回答中,学生水到渠成地认识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对社会风气的腐蚀。

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教师应以自己丰富的阅历、深邃的思想、宽广的知识面、宽容的襟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对话,使学生在交流中思想增值,提升他们的阅读品位,这才是快乐语文课堂的精髓。

三、淡化技巧,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总是充斥着技巧。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环节,运用一种又一种的教学手段,激情导入,设疑点拨,媒体辅助,甚至预设到每一个细节。学生在教师设计好的圈子里,总是无法展开自己的思维,无法真正的触摸到文本。不仅如此,我们同时也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技巧的指导与训练,一个又一个的方法,一种又一种的诀窍,冲击着学生的头脑,扰乱着学生的思考,关键词、中心句、总结语这些技术性的操作其实妨碍了学生真实性的体验。现在想想,这些干扰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的技巧不要也罢。在教学行进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关注课堂的发展和学生智慧的闪现,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学习,课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师一人,而是能者为师。学生思想高度集中,常会冒出惊人之言,闪烁智慧的火花,及时抓住并顺势引导,让学生充分展开自己的思想。随着大家思想火花的碰撞,最大限度地增加思考的力度和思维的深度,这样朴素自然的课堂学生才会感受到快乐,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浅显、简单、机械、平面的语文课堂教学自然是十分省事的,但它是乏味的;自然、生动、朴实、立体的教学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和代价,但我们必须为之努力。因为,文字是有温度有生命的,语文课也是有情感富有智慧的。多一份温度,课堂就多一份生命的气息;多一点智慧,课堂就多一些快乐。还语文课堂的本真,将朴实进行到底!将快乐进行到底!

参考篇目

陈玉秋主编 《初中语文精彩课堂实施对话》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严华银  荣俊红  《“难度”和“追问”:让“课堂对话”精彩而深刻》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6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有旧站栏目 > 学校管理

陈俊舞:返璞归真的课堂就是快乐课堂

发布时间:2013-11-26 15:55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从阅读教学谈起

◇常德市经开区崇德中学   陈俊舞


内容提要】 

快乐课堂中的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感受,淡化技巧,实现师生平等对话。教师应以自己丰富的阅历、深邃的思想、宽广的知识面、宽容的襟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对话,使学生在交流中思想增值,提升他们的品位,培养素养,打造真正的快乐课堂。

关键词阅读教学   平等对话 

提升阅读品位  快乐课堂

当了这么多年的语文教师,自以为对各种文体的教学已颇有心得,可在一次语文课上,一个学生的发言却让我很是震动。那是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课一开始,我便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小说吗?”一名学生非常诚恳地说:“我喜欢读课外书中的小说,但我不喜欢读课本中的小说,读得一点味也没有。”这个孩子的回答引起了我的深思,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最吸引他们的小说会让他们索然无味,感受不到阅读的快乐呢?想想自己一直以来,遇到小说的教学,总是按照“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把握主题”三部曲,不厌其烦地教他们如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分析人物,一篇课文学下来,觉得学生收获很多。可是,我没有意识到:其实这样学完一篇课文,却是让学生们丢了一篇文章。因为无论是中国的语言文字,还是文学作品,它们本身都具有生动品格,具有文采魅力,若是把语文教呆、教僵、教死,使学生有厌倦感,这是语文教学的致命性失败,何来快乐呢。

于是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在学习《山米与白鹤》这篇课文时,我放弃一贯用之的教学流程,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然后交流:你喜欢这篇作品吗?文中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兴致极高,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起来。而我欣喜地发现,学生们找出来的语段,都是关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的。我在此基础上加以积极引导,让学生调动自己的阅历、经验、知识、个性等与文本主动对话,积极构建自己的阅读意义。这堂课的学习情景,我想借用李镇西老师的话来描述:“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快朵颐的乐趣。”

要打造快乐语文课堂,我们的眼中一定要有学生,要揣摩学生的阅读过程,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要想着学生面对这篇课文的时候,会是怎样的一种认知状态和情感态度,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要达到的理想目标是什么,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充分体验,和学生平等对话,一起进步。这种阅读极其本色,非常朴实,可它却能给学生真正带来快乐。

这样的课堂如何实现呢?

一、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读者。

把学生当成读者,遵循他们的阅读过程来展开教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应改变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独特感受。拿到一篇课文,教师不能只想着自己该怎样来教这篇课文,而要想到学生作为一名读者,他们会怎样去阅读这篇课文。他们读完这篇课文后,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最想表达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就着这样的阅读体验,让同学们在自由探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的感知与理解。依据学生的阅读过程展开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充分照应学生阅读文本的多元反应,这样的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极富生气。

把学生当成读者,尊重他们的阅读感受,就会放手让学生去阅读作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拥有不同的见解,倡导个性化阅读。面对一篇作品,教师是阅读者,学生也是阅读者,只是因为个人的生活体验,认识程度、知识积累度不同,从而使得一部作品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看法,放弃师道尊严的架子,把自己和学生当成是学习者,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对话的空间,让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就会对阅读产生兴趣,感受到其中的快乐。如在教《勇气》时,有一个学生对美国士兵的勇气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课题“勇气”是对那位法国妇女崇高精神的赞颂,而美国士兵明知再回小屋可能会给这个家庭带来灾难,还是折回藏身,这种求生的欲望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勇气。又如,学习《空城计》时,谈到如何评价司马懿,有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出把司马懿的失败归咎于他的自负多疑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从《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司马懿出仕很早,但一直郁郁不得志。诸葛亮的北伐,魏主屡屡战败,这时候才起用司马懿。但此时的司马懿,羽翼未丰,在军中的地位远不及曹真,在朝中他也没有任何机会。这个时候,司马懿深知诸葛亮对他的价值。诸葛亮不能被抓,更不能死,起码在他羽翼未丰满的时候。所以,此时诸葛亮必须要成功的逃脱,司马懿以后才有机会。由此可见,《空城计》充分体现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看到学生发言时眼睛里闪烁的光芒,我感受到这种本色阅读教学的快乐。

二、平等对话,引导学生会读。

学生将文本拿到手,他不难了解文本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讲了些什么道理等,但显然这样的阅读在课堂这个特定环境中,在语文教学这个背景下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他们去琢磨为什么救助了白鹤后的爷爷在山米的眼里“变得年轻”;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与鲁迅塑造的孔乙己有什么异同;在《心声》中“那个穷苦的、可怜的小人儿凡卡”为什么总是“缠”在京京的心上;《小男孩》的结尾处为什么要写小男孩叫爸爸的声音在夜里传得很远……

在课堂中要重视文本丰富的内涵,重视精神的细微处,重视一词一句的咀嚼品味。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很强烈的,他们总希望能不断地有所收获,使自己越来越丰富和深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随着阅读的深入,引导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不断获得新鲜的体会,独到的发现,深刻的认知。在读文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与教学行为的组织者,要通过平等对话,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而文本是实现这种对话的关键,阅读课堂的效率高低主要取决于教者对文本把握的深度。教师一定要充分把握文本,不能“误读”文本。如果只依赖教参,自己不深入读文,往往会对文本解读不到位。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文本,在课堂上就不能够有效地与学生对话,这种机械就会让教学乏味。最好是能对文本有创意的解读,在解读中有自己对文本的品评与鉴赏,这样体现出来的阅读才是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才会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快乐起来。

在对话中教师不仅要对文本的把握深刻全面,还要始终全神贯注于学生的阅读体验,不断发现其发言交流中的闪光点和不足,及时地或鼓励,或提醒,或补充,或抓住一点机智地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远处。

在阅读《范进中举》的过程中,学生交流阅读感受时,一位学生谈到文章开头处,范进在听了胡屠户一席话后道:“岳父见教的是。”这一描写让他感受到了范进很怕胡屠户。我借此追问:“范进为什么怕胡屠户?”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表层的“因为他是屠户,样子很凶”,“他怕胡屠户不接济他了”,“他内心有愧,觉得对他女儿不住”,到深层次的“因为他觉得自己社会地位低下”,“没考中功名的读书人被人瞧不起,失去了做人的尊严”……这些回答中,学生水到渠成地认识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对社会风气的腐蚀。

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教师应以自己丰富的阅历、深邃的思想、宽广的知识面、宽容的襟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对话,使学生在交流中思想增值,提升他们的阅读品位,这才是快乐语文课堂的精髓。

三、淡化技巧,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总是充斥着技巧。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环节,运用一种又一种的教学手段,激情导入,设疑点拨,媒体辅助,甚至预设到每一个细节。学生在教师设计好的圈子里,总是无法展开自己的思维,无法真正的触摸到文本。不仅如此,我们同时也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技巧的指导与训练,一个又一个的方法,一种又一种的诀窍,冲击着学生的头脑,扰乱着学生的思考,关键词、中心句、总结语这些技术性的操作其实妨碍了学生真实性的体验。现在想想,这些干扰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的技巧不要也罢。在教学行进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关注课堂的发展和学生智慧的闪现,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学习,课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师一人,而是能者为师。学生思想高度集中,常会冒出惊人之言,闪烁智慧的火花,及时抓住并顺势引导,让学生充分展开自己的思想。随着大家思想火花的碰撞,最大限度地增加思考的力度和思维的深度,这样朴素自然的课堂学生才会感受到快乐,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浅显、简单、机械、平面的语文课堂教学自然是十分省事的,但它是乏味的;自然、生动、朴实、立体的教学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和代价,但我们必须为之努力。因为,文字是有温度有生命的,语文课也是有情感富有智慧的。多一份温度,课堂就多一份生命的气息;多一点智慧,课堂就多一些快乐。还语文课堂的本真,将朴实进行到底!将快乐进行到底!

参考篇目

陈玉秋主编 《初中语文精彩课堂实施对话》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严华银  荣俊红  《“难度”和“追问”:让“课堂对话”精彩而深刻》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6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