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旧站栏目
佘协华 :在游戏中引导一年级新生养成上课好习惯
发布时间:2013-11-26 16:22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桃源漳江小学   佘协华   


像坐过山车一样,送走那一届毕业班后,我一下子从六年级下到一年级。作为班主任,整天面对的是一群叽叽喳喳的懵懂幼儿,不再是彬彬有礼、尊师守纪的少年,我好失落!

最难搞的是课堂组织教学。第一天上课,铃声响过好久,教室里还闹哄哄的。孩子们有的喝茶,有的吃零食,有的互相拉扯,甚至还有的弓着身子在走廊里跑来跑去。我站在教室门口,他们却目中无“师”,坐在前排的几个孩子,竟然冲着我诡秘地笑。好一个目无尊长、不懂规矩的娃娃!我心里不知有多不悦,真想走上讲台,立刻给他们来个下马威。但是我知道,用“下马威”对付这群真正“不知天命”的孩子可能“治标不治本”,我须得冷静思考“标本兼治”的对策才好。

行为思考1:没有明确的上课下课概念、好动、不懂规矩是一年级新生特点。对待这样的孩子像对待中高年级学生那样讲常规、说纪律无异于对牛弹琴,效果必然甚微。要知道他们刚从以做游戏、唱歌、跳舞、画画、开展各种有趣活动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学前班来。真正“标本兼治”的方法其学习形式应该不能脱离学前班太远。最好是学前班学习形式的拓展和延伸。

闹了好一阵后,教室里的声音小了些,我趁机大声说:“小朋友,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吗?”

听说要做游戏,孩子们立刻来了劲头,六十张小嘴七嘴八舌地叫道:“好呀,好呀,什么游戏?”

“这个游戏的名字叫‘上课下课’。” 看着孩子们已经安静下来,我把声音放低了些,不紧不慢地说道,“下面,我来讲游戏规则,你们可听好了,违反规则的有惩罚,遵守规则的有奖励!”

“啊?”······“好!”教室里又一阵七嘴八舌,但很快就安静下来,他们坐得不怎么端正,但听得很认真。

行为思考2: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活动,特别是对于年龄幼小的儿童来说,游戏更是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学前期,游戏在活动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主导活动是指"最适合"儿童发展水平,并最能满足儿童需要的活动,是推动儿童实现最佳发展的活动。一年级新生在刚入学后很长时间里仍具备学前儿童心里需要。所以一听老师说要做游戏,个个欢欣鼓舞,拍手叫好。注意力也因为兴趣而高度集中。

我举了举手里的铃鼓(临时从学前班借来的)说:“老师这儿有一个铃鼓,等会儿老师把铃鼓摇响,这表示上课铃响了,你们就要赶紧上座位坐好。这就是游戏规则,听明白了吗?”

“听明白了!”六十张小嘴不约而同地回答。

“现在,咱们下课吧。”看着孩子们马上要冲出教室,我连忙阻止,“其他班正在上课,我们不能出教室,就在教室里面玩。”

“耶!”孩子们一阵欢呼,教室立刻就成了他们的游乐场。看着他们忘情玩耍的场景,我思绪良多:现在的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急切,过早送孩子入学的越来越多。我们这个班年满7周岁的儿童只有3人,六岁半以上的不足20人, 5岁半到6岁半之间的占大多数,有29人,5岁半以下的儿童有8人。虽然有些年龄偏小的孩子智力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已经达到入学标准,但其行为自控力和自理能力远未及入学儿童标准。所以,对待这群被家长们“拔苗助长”过的孩子,我须得格外用心呵护、引导。这样想着想着, 我的心便变得柔软起来,脸上有了笑容,目光里也充满慈爱。

行为思考3:游戏统领了儿童的各种活动。只要是儿童热爱的活动,儿童总是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去对待它,就连吃饭、睡眠也都富有游戏的韵味。一般来说,个体心理机能越不成熟,行为的游戏性越鲜明,生活中游戏的比例也越大。是啊,尽管听起来很严肃的游戏命名——“上课下课”,但年幼而天真的孩子们依然玩得投入而忘情!

趁孩子们玩儿的工夫,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朵大红花、一只大刺猬。红花和刺猬里的空间,足足可以装下班上所有孩子的姓名——这将是我给他们的奖励和惩罚。

我躲在教室外面等了十五分钟(这就是一个课间休息的时间),然后使劲摇响铃鼓,摇了足足一分钟才走进教室。这时我发现端坐在座位上的人将近三分之一,上了座位但没有坐下来的将近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没听到铃声,看见了我进来他们才赶紧朝自己的座位跑去。于是,我把前三分之一的人写进红花栏里,后三分之一的人写进刺猬栏里。

然后,我郑重其事地宣布:“进了红花栏的人是这次游戏的胜利者,获得奖励,放学时每人奖励小红花一朵;进了刺猬栏的人是这次游戏的失败者,他们所获得的惩罚是:少玩游戏一次。我们继续玩游戏的时候,他们必须端正地坐在座位上。”教室里忽然变得格外安静,孩子们的表情复杂多样,有开心得意的,有严肃认真的,有遗憾惭愧的,有后悔失望的……

游戏又继续进行。“下课间”,我在教室里来回巡视,不断地纠正着被“罚坐”孩子的姿势,鼓励他们坐端正了就有机会继续参加游戏。当“上课”铃声再次响起的时候,继续玩游戏的孩子中进刺猬栏的人只有三个了。于是,这三个人被“罚坐”,其余的人接着玩游戏。

行为思考4:游戏之所以最适宜儿童发展,是因为游戏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需要,而且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还会使儿童产生新的需要,生成新的心理机能。游戏构成了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最佳状态。因此当我把游戏胜利者的名字写进红花栏给予奖励的时候,“胜利者”心里是多么满足、开心;反之,在游戏活动中的“失败者”会因为受到惩罚而后悔、惭愧。于是他们会越来越敬畏这些约定俗成、公平的游戏规则。在遵守这些游戏规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并遵守了上课常规。

……如此往复,‘上课下课’的游戏在开学的第一周里我和孩子们做了好多遍。当然游戏的内容和规则也略有变化,如比谁坐得端正呀,比谁上课准备工作做得又快又好呀。每一次游戏他们玩得开心,玩得认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孩子们渐渐养成听铃声赶快进教室、坐端正、做好上课准备的好习惯。

行为思考5:之所以我的做法——“在游戏中引导一年级新生养成上课好习惯”取得理想效果,是因为我尊重一年级新入学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设计他们喜欢的游戏活动,巧妙地把上课常规融入到游戏规则中,让孩子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上课常规。简言之,就是我给孩子们修了一座“桥”,这座桥让孩子们顺利地渡过了从学前班到小学的“河”。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有旧站栏目 > 学校管理

佘协华 :在游戏中引导一年级新生养成上课好习惯

发布时间:2013-11-26 16:22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桃源漳江小学   佘协华   


像坐过山车一样,送走那一届毕业班后,我一下子从六年级下到一年级。作为班主任,整天面对的是一群叽叽喳喳的懵懂幼儿,不再是彬彬有礼、尊师守纪的少年,我好失落!

最难搞的是课堂组织教学。第一天上课,铃声响过好久,教室里还闹哄哄的。孩子们有的喝茶,有的吃零食,有的互相拉扯,甚至还有的弓着身子在走廊里跑来跑去。我站在教室门口,他们却目中无“师”,坐在前排的几个孩子,竟然冲着我诡秘地笑。好一个目无尊长、不懂规矩的娃娃!我心里不知有多不悦,真想走上讲台,立刻给他们来个下马威。但是我知道,用“下马威”对付这群真正“不知天命”的孩子可能“治标不治本”,我须得冷静思考“标本兼治”的对策才好。

行为思考1:没有明确的上课下课概念、好动、不懂规矩是一年级新生特点。对待这样的孩子像对待中高年级学生那样讲常规、说纪律无异于对牛弹琴,效果必然甚微。要知道他们刚从以做游戏、唱歌、跳舞、画画、开展各种有趣活动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学前班来。真正“标本兼治”的方法其学习形式应该不能脱离学前班太远。最好是学前班学习形式的拓展和延伸。

闹了好一阵后,教室里的声音小了些,我趁机大声说:“小朋友,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吗?”

听说要做游戏,孩子们立刻来了劲头,六十张小嘴七嘴八舌地叫道:“好呀,好呀,什么游戏?”

“这个游戏的名字叫‘上课下课’。” 看着孩子们已经安静下来,我把声音放低了些,不紧不慢地说道,“下面,我来讲游戏规则,你们可听好了,违反规则的有惩罚,遵守规则的有奖励!”

“啊?”······“好!”教室里又一阵七嘴八舌,但很快就安静下来,他们坐得不怎么端正,但听得很认真。

行为思考2: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活动,特别是对于年龄幼小的儿童来说,游戏更是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学前期,游戏在活动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主导活动是指"最适合"儿童发展水平,并最能满足儿童需要的活动,是推动儿童实现最佳发展的活动。一年级新生在刚入学后很长时间里仍具备学前儿童心里需要。所以一听老师说要做游戏,个个欢欣鼓舞,拍手叫好。注意力也因为兴趣而高度集中。

我举了举手里的铃鼓(临时从学前班借来的)说:“老师这儿有一个铃鼓,等会儿老师把铃鼓摇响,这表示上课铃响了,你们就要赶紧上座位坐好。这就是游戏规则,听明白了吗?”

“听明白了!”六十张小嘴不约而同地回答。

“现在,咱们下课吧。”看着孩子们马上要冲出教室,我连忙阻止,“其他班正在上课,我们不能出教室,就在教室里面玩。”

“耶!”孩子们一阵欢呼,教室立刻就成了他们的游乐场。看着他们忘情玩耍的场景,我思绪良多:现在的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急切,过早送孩子入学的越来越多。我们这个班年满7周岁的儿童只有3人,六岁半以上的不足20人, 5岁半到6岁半之间的占大多数,有29人,5岁半以下的儿童有8人。虽然有些年龄偏小的孩子智力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已经达到入学标准,但其行为自控力和自理能力远未及入学儿童标准。所以,对待这群被家长们“拔苗助长”过的孩子,我须得格外用心呵护、引导。这样想着想着, 我的心便变得柔软起来,脸上有了笑容,目光里也充满慈爱。

行为思考3:游戏统领了儿童的各种活动。只要是儿童热爱的活动,儿童总是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去对待它,就连吃饭、睡眠也都富有游戏的韵味。一般来说,个体心理机能越不成熟,行为的游戏性越鲜明,生活中游戏的比例也越大。是啊,尽管听起来很严肃的游戏命名——“上课下课”,但年幼而天真的孩子们依然玩得投入而忘情!

趁孩子们玩儿的工夫,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朵大红花、一只大刺猬。红花和刺猬里的空间,足足可以装下班上所有孩子的姓名——这将是我给他们的奖励和惩罚。

我躲在教室外面等了十五分钟(这就是一个课间休息的时间),然后使劲摇响铃鼓,摇了足足一分钟才走进教室。这时我发现端坐在座位上的人将近三分之一,上了座位但没有坐下来的将近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没听到铃声,看见了我进来他们才赶紧朝自己的座位跑去。于是,我把前三分之一的人写进红花栏里,后三分之一的人写进刺猬栏里。

然后,我郑重其事地宣布:“进了红花栏的人是这次游戏的胜利者,获得奖励,放学时每人奖励小红花一朵;进了刺猬栏的人是这次游戏的失败者,他们所获得的惩罚是:少玩游戏一次。我们继续玩游戏的时候,他们必须端正地坐在座位上。”教室里忽然变得格外安静,孩子们的表情复杂多样,有开心得意的,有严肃认真的,有遗憾惭愧的,有后悔失望的……

游戏又继续进行。“下课间”,我在教室里来回巡视,不断地纠正着被“罚坐”孩子的姿势,鼓励他们坐端正了就有机会继续参加游戏。当“上课”铃声再次响起的时候,继续玩游戏的孩子中进刺猬栏的人只有三个了。于是,这三个人被“罚坐”,其余的人接着玩游戏。

行为思考4:游戏之所以最适宜儿童发展,是因为游戏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需要,而且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还会使儿童产生新的需要,生成新的心理机能。游戏构成了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最佳状态。因此当我把游戏胜利者的名字写进红花栏给予奖励的时候,“胜利者”心里是多么满足、开心;反之,在游戏活动中的“失败者”会因为受到惩罚而后悔、惭愧。于是他们会越来越敬畏这些约定俗成、公平的游戏规则。在遵守这些游戏规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并遵守了上课常规。

……如此往复,‘上课下课’的游戏在开学的第一周里我和孩子们做了好多遍。当然游戏的内容和规则也略有变化,如比谁坐得端正呀,比谁上课准备工作做得又快又好呀。每一次游戏他们玩得开心,玩得认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孩子们渐渐养成听铃声赶快进教室、坐端正、做好上课准备的好习惯。

行为思考5:之所以我的做法——“在游戏中引导一年级新生养成上课好习惯”取得理想效果,是因为我尊重一年级新入学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设计他们喜欢的游戏活动,巧妙地把上课常规融入到游戏规则中,让孩子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上课常规。简言之,就是我给孩子们修了一座“桥”,这座桥让孩子们顺利地渡过了从学前班到小学的“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