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湖南省常德工业学校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专业备选条件自查报告
发布时间:2006-06-09 00:00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类别: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

设施

要求

用于实训基地建设的建筑面积约1350平方米;另有两个校办工厂,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

设备

要求

1、有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子CAD等14个实验实训室;有齐备的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设备20?40套。

2、有一个电子新产品开发实验室。

3、有60个工位的电子整机产品装配、调试、维修专用实训室。

4、有湘北家用电器维修部和常德美工标牌厂两个校园外实训基地(校办工厂)。

5、有6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广东桥头电子二厂即诚讯电子厂、富士康集团公司、广东永昶集团有限公司、宏基电脑集团公司、湖南(湖大)远程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常德汉光科技有限公司)。

师资

情况

专任教师: 21 人(含兼职教师3 人)

其中:

双师型教师: 16人

高级教师 :7人

工程师:4人

职业资格考评员:3人

 

我校是一所常德市政府主办、市教育局主管的全日制普通中专学校。学校创办于1985年,原名常德市第三职业中学,后更名为常德市食品职业中专,1995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准,更名为常德工业学校。学校地处常德市城区中心,占地近80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现有教师140人,其中高级讲师41人,讲师64人,在校学生2500余人。学校开设有电子、计算机、机械、文秘管理四大类14个专业,其中,“电子技术应用”是全省重点专业。
多年来,我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主动为本地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服务,为市委市政府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服务,为促进就业与再就业服务,培养了近万名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一定专业知识和扎实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上级部门的多次表彰,也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生家长的广泛赞誉。学校于1997年、2000年、2003年连续三次被国家教委(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学校是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优秀学校”、湖南省“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先进单位”、省级“园林式单位”,也是常德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武陵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根据常德市教育局、常德市财政局常教[2006]3号文件,我校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电子电工与自动化技术”专业)申报单位。为此,我校对照教育部、财政部教财[2005]12号文件所列《专业性实训基地》(建设型小规模)试行标准进行了自评。现逐项报告如下:
1、办学方向
1.1 服务对象
我校主要面向农村和城镇应届初中毕业生以及具有同等学历的人员进行学历教育。近些年来,每年招收学历教育学生1000人左右(见附件1-18)。同时,也面向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面向企业在职职工进行岗位培训。近几年,每项短期培训人数累计均超过100人(见附件19-52)。
1.2 人才需求
电子电工类技能型人才对经济社会的适应能力强,市场需求量大。据调查,在我市范围内,从2003年开始,常德力元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台资汉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韩资寰球电子有限公司先后在常德市德山开发区、武陵开发区、澧县工业园区新办了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电子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企业,沿海发达地区的相关企业也因劳动力问题正逐渐向内地转移,未来三年,本地区对电子类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6000人以上;随着本市工业化、城镇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对本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见附件53)。
1.3  就业导向
近几年,我校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求发展,视就业工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狠抓全面就业+优质就业。为此,我校成立了专门机构,积极开展学生的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设计和创业教育,下大力拓宽就业渠道,就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4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5.5%,2005年达97%(见附件54-72)。在狠抓一次性就业率的同时,我校更加注重“优质就业”,先后与多家大型企业实行联合办学,实施“订单”培养,开展岗前特训,让学生学有所长,就业对口。近两年专业对口就业率超过80%,电子类专业的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更高(见附件56-71),我校被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信得过单位”(见附件72)。
1.4 合作办学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我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与企业联合办学。1998年,我校与北京中盐大厦签订了联合培训协议,共同培训旅游及相关专业人才,并确立中盐大厦为我校旅游、文秘、财会等专业的实习基地。2001年3月与湖南湖大远程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每年培训学员50名,公司为学校每年提供学生实习工位100个。2002年5月,我校又与广东永昶集团签订协议,双方议定每年培训初级技工50?100名,培训期1年,前半年在我校进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培训,厂方安排有关教师为学生授课,后半年学生到厂方带薪实习。从2004年12月开始,我校又与深圳智邦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了四期主机板维修技术培训班共6个班,前四个班近150名学生已全部对口上岗,第五、六班100多名学员将于今年6月底以前全部对口上岗。今年,我校进一步与智邦公司合作,联合开办“SMT技术”即电子产品表面组装技术专业,计划招生150人,采取“2+1”模式办学(见附件74-107)。
二是与其他学校联合办学。2001年2月,我校与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签订联合办学协议,联合开办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成人大专班。同年,我校又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签订联办协议,开办了电子电工等4个专业五年制大专班,每年招生均超过40人,至今仍实行联合办学。今年又与北京中教动力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有限公司(北京民族大学)合作,采取“2+1”模式,联合开办“海关报关”、“空港服务”专业,计划招生210人。经主管部门同意,我校还采取名校带民校的办法,设立了“常德电视中专学校”,积极开展与区县民办职业学校的联合办学,明确了专门管理人员,实行归口管理(见附件108-118)。
我校积极为农民奔小康服务,面向农村和偏远、贫困地区招生。近些年来,每年招收的农村学生均占85%以上,每年面向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招生50人以上。今年,我校已与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的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了计划衔接,计划招生150人。(见附件119-121
2、学校基本情况
2.1  建筑面积
我校地处常德市城区中心,占地近80亩,除去教工宿舍外,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见附件122)。
2.2  校舍面积
我校共有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其中用于教学和学生的建筑面积35231平方米。校园分区明确,校舍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见附件123)。
2.3  在校生规模
近些年来,我校每年招生稳定在千人左右。目前,学校共有5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500余人(见附件1-3124-125)。
3、专业基本情况
3.1  专业设置
为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校通过专业调整,构建了以电子、计算机、机械类专业为重点,其他专业为补充的专业体系,重视办好重点专业,发展新兴专业,打造专业品牌。前些年,我校开设了电子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电算会计、旅游服务与管理、文秘、电脑艺术设计、烹饪等11个专业,今年准备增开SMT技术(电子产品表面组装技术)、海关报关、空港服务三个专业(见附件126-127)。
我校的电子类专业包括电子技术应用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两个专业,其中电子技术应用是全省的重点专业。电子类专业1994年开办,当年招生100余人,10多年来,该类专业一直开办,近几年每年招生均在200人左右。该类专业已有9届毕业生,累计毕业学生867余人(见附件128-158)。
3.2  学历教育学生数及年培训人数
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与电子电器专业以学历教育为主,兼顾短期培训。目前,这两个专业学历教育在校生600余人。2005年,该专业短期培训549人次(见附件20128-158)。
3.3  师资结构与水平
我校电子类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1人(含兼职教师3人),其基本情况如下表:

总人数

高级职称

双师型教师

工程师

实习指导教师

职业

资格

考评员

兼职

教师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其中相当于高级工人数

比例

21

7

33%

16

76%

4

21

16

76%

3

3

 

 

(见附件159-199
我校该专业教师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教研活动,近几年,先后有10余篇论文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或在省市获一、二奖,有6位教师参加省、市教学比武或专业技能竞赛,2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目前该专业有一个市级立项课题正在进行研究;以伍宗富老师为第一副主编的《机电一体化慨论》已经出版(见附件200-245)。该专业教师还积极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孙文武等老师开发的“节能型红外遥控插座板”现已提出专利申请,并被专利局受理(见附件246-252)。我校是全市中职学校电子电器类专业教研联组主持学校,在历年的教研活动中,我校该专业的教师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见附件253)。
4、教学改革情况
4.1  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
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一贯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突出技能训练,注重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长期以来,我校经常派人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重视市场对教改的导向作用。文化课教改突出为专业服务的特点,注重实用性;专业课教改紧贴企业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技能性。课程内容紧密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及时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在制订教学计划过程中与企业紧密合作,在传授教学内容时努力满足企业需求。无论教学计划,还是教学内容,约有三分之一直接体现企业的意愿(见附件254-261)。在教学方式上全方位推行目标教学和专业“模块教学” (见附件262-264),并且与职业资格等级证考核紧密结合(见附件43-52);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更新,充分利用校园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用先进教学手段约占教学量的50%(见附件265-268);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本位,改革教学方法,推行“启发式”、“示范式”、“训练式”、“互动式”教学,注重以职业为本位,把学生的动手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见附件269-279473-491)。
4.2  教材建设
结合培养目标和专业覆盖的职业岗位需要,我校选用了合适版本的教材,并编制了校本教材。电子电工专业教研室先后编写了《主机板维修技术》、《电子技术(数字部分)》、《电视机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PLC)》等校本教材(见附件280-295)。作为全市中职学校电子类专业教研联组主持学校,我校编写的《主机板维修技术》,还供常德市职业中专、常德市鸿志职业学校、汉寿县职业中专使用(见附件296);编写的《电子类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中普遍使用(见附件297-308),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4.3  教学制度改革
我校奉行“以制度管教学,向管理要质量”的理念,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管理严格、规范(见附件359-372),同时,采用计算机校园网络进行教学管理(见附件265)。我校大胆实施教学制度改革,尝试开放式教学(见附件309-315)、弹性学习制度、学分制管理(见附件316-358)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校的教学管理,受到市委书记程海波的高度赞许。
4.4  职业资格鉴定
我校经市劳动局批准成立了“常德工业学校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设立了职业资格鉴定站(见附件373-374)。近几年,90%的毕业生获得了初级职业等级证,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逐年上升(见附件27-32375)。
4.5  国际合作交流
我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先后2次派人出国考察,借鉴德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见附件376-379)。今年,北京中教动力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有限公司(北京民族大学)拟派外籍教师来校授课,尝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见附件109)。
我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电子技术专业被确定为全省重点建设专业(见附件380-383);教学改革的成果多次在全市中职学校中推介;先后有四川乐山职专、湘潭一职、娄底机电学校等十多所外地学校教师来我校参观考察,我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受到普遍赞誉。
5、校企合作与产教结合
5.1  企业参与专业建设
为了将“电子技术应用”这一省级重点专业做大做强,我校于2004年12月专门组建了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有关人员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见附件384-385)。该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新学期的专业教学工作,平时不定期的研究部署某一课程的教学任务,并组织编写有关校本教材。同时,该委员会还指导以我校为主持学校的常德市电子类专业教研联组的教学教研活动(见附件386)。
我校建立了6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见附件387-402),每次学生实习,学校派2-3名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同时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我校先后有11名电子专业课教师到上述企业参加了实践活动(见附件403)。
5.2  开展“订单”培养
我校本着“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的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先后与7家大中型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采取“订单”式培养,学生“定向”就业(见附件73-118388-402)。我校实施“订单”式培养,一是在招生前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根据用工要求开展招生和教学,学生毕业后由企业安排定向上岗;二是在第四学期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针对用工需求对部分专业班级学生进行岗前特训,学生结业后由学校和企业组织学生对口就业。学校对学生实行一年以上的跟踪服务,协调解决劳动纠纷,并根据企业反馈意见和建议,调整、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见附件404-411)。
5.3  学校为企业服务
我校积极为企业提供在职职工的培训和技术、生产方面的服务,一方面发挥了学校的人才、技术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使师生接触社会和生产实际。我校为湖南湖大远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培训在职职工195人次。我校宋祥弟老师受聘担任了该公司的技术顾问,宋祥弟和孙文武老师教师参与了该公司新产品的开发(见附件421-422);我校电工电子专业150名学生到该企业进行为期1个月左右的生产实习(见附件423-432)。
6、学校改革管理水平
6.1  人事制度改革
我校先后于2000年和2003年两次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工资制,建立了良性的激励机制。按照按需设岗、民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实行了全员聘任制度。学校根据教职工岗位不同和工作量的大小,绩酬挂钩,领取不同的津贴,拉开了收入差距(见附件433-470)。学校所有中层干部通过述职演说、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竞争上岗(见附件437443-446448-450)。同时,学校对教职工岗位工作目标严格进行量化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度(见附件452-453)。学校还设立了“优秀教学奖”、“优秀班主任奖”等奖项(见附件455-456460-469471-472),对在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这些人事制度改革措施,有效地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发展呈现良性循环。
6.2  实验、实习管理水平
我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实验实习,教务科有1名副科长专门负责实验实习的管理,制定较完善的实验实习计划和制度,且落实良好(见附件473-491)。我校还于2003年成立了电子技能教研室,专门对电子实验实习进行研究和管理(见附件492)。目前我校有校内电子电器实验实训室14个,使用面积1364平方米,设备价值约230万元(见附件493-494)。学校实验实习场所的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见附件495-508)。
6.3  实训基地管理
我校有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对实训场地进行管理,规章制度健全,责任到人明确(见附件509-510515-521540-544)。学校有常德湘北家用电器维修部和常德美工标牌厂两个校办的校园外实训基地。它们是具有法人资格、独立经营核算的企业,共有固定资产约150万元,员工35人(见附件511-514)。两个单位独立进行成本核算,文明有序开展生产实训,无任何安全事故,每年创利润合计在25万元左右(见附件522-539)。
7、政府的重视和投入情况
7.1  政策支持
早在1985年12月,常德地委和行署就颁发了常发[1985]12号《关于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文件,制定了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划和措施。1988年11月,常德市人大颁发了《关于巩固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议》,明确规定设立职业技术教育补助专款,近期内不少于市财政总收入的0.3%。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更加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又相继颁发了常德市“教育20条”等大力发展教育的文件。市委市政府对我校的发展十分重视,市委书记程海波、副书记周用金、副市长张元英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深入我校进行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见附件545-573)。
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对我校的发展也十分关注,作出了对我校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扶持计划,明确承诺,将按中央专款1:1的比例安排配套建设资金(见附件574)。
7.2  经费支持
市委市政府一贯重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构建了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早前,市里就明确了筹措职教经费的渠道,设立了职业技术教育补助专款(见上文“政策支持”中的内容)。2003年,市委在“教育20条”中,又对设立职教专项经费再次予以明确(见附件563)。
市委市政府对我校给予了巨大的经费支持,2003年市财政给我校拨款100万元;2004年给我校拨款350万元;2005年给我校拨款200万元;2006年计划拨款275万元,现已到位20万元。2003?2006年,总共拨款925万元。以上资金主要用于教学设施、实训基地建设和设备购置(见附件575-646)。
8、资源共享与示范作用
8.1  资源共享
我校利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实验实训设施,为周边兄弟学校卓有成效地提供了资源支持。常德信息工程学校、常德电大、常德鸿志职业学校等与我校签订了资源共享协议,已有这些学校的电子专业学生来我校进行实验实训。他们来实训之前,提前一周通知我校,按每生每课时1.5元的标准付给我校补偿费。我校教务科一位副科长负责此项工作,建立了完备可行的运行和管理机制(见附件647-652)。
8.2  示范作用
我校特别是电子专业实训基地的示范作用成效显著。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与电子电器专业每年培养学历教育学生、开展短期培训,以及为兄弟学校该专业学生提供实训服务的人数均在500人以上。同时,实训基地的建设、配置、实训教学、实训安排与管理也为兄弟学校的基地提供了有益经验。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类专业课教学研讨会、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多次在我校举行,推动和促进了全市电子类专业的教学质量与学生实训技能的提高。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学校参与常德市“三化”建设的经验得到了推介,学校校长作了典型发言,我校的办学经验为常德市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见附件653-672)。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开 > 政务公开 > 行政文件

湖南省常德工业学校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专业备选条件自查报告

发布时间:2006-06-09 00:00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类别: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

设施

要求

用于实训基地建设的建筑面积约1350平方米;另有两个校办工厂,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

设备

要求

1、有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子CAD等14个实验实训室;有齐备的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设备20?40套。

2、有一个电子新产品开发实验室。

3、有60个工位的电子整机产品装配、调试、维修专用实训室。

4、有湘北家用电器维修部和常德美工标牌厂两个校园外实训基地(校办工厂)。

5、有6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广东桥头电子二厂即诚讯电子厂、富士康集团公司、广东永昶集团有限公司、宏基电脑集团公司、湖南(湖大)远程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常德汉光科技有限公司)。

师资

情况

专任教师: 21 人(含兼职教师3 人)

其中:

双师型教师: 16人

高级教师 :7人

工程师:4人

职业资格考评员:3人

 

我校是一所常德市政府主办、市教育局主管的全日制普通中专学校。学校创办于1985年,原名常德市第三职业中学,后更名为常德市食品职业中专,1995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准,更名为常德工业学校。学校地处常德市城区中心,占地近80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现有教师140人,其中高级讲师41人,讲师64人,在校学生2500余人。学校开设有电子、计算机、机械、文秘管理四大类14个专业,其中,“电子技术应用”是全省重点专业。
多年来,我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主动为本地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服务,为市委市政府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服务,为促进就业与再就业服务,培养了近万名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一定专业知识和扎实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上级部门的多次表彰,也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生家长的广泛赞誉。学校于1997年、2000年、2003年连续三次被国家教委(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学校是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优秀学校”、湖南省“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先进单位”、省级“园林式单位”,也是常德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武陵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根据常德市教育局、常德市财政局常教[2006]3号文件,我校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电子电工与自动化技术”专业)申报单位。为此,我校对照教育部、财政部教财[2005]12号文件所列《专业性实训基地》(建设型小规模)试行标准进行了自评。现逐项报告如下:
1、办学方向
1.1 服务对象
我校主要面向农村和城镇应届初中毕业生以及具有同等学历的人员进行学历教育。近些年来,每年招收学历教育学生1000人左右(见附件1-18)。同时,也面向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面向企业在职职工进行岗位培训。近几年,每项短期培训人数累计均超过100人(见附件19-52)。
1.2 人才需求
电子电工类技能型人才对经济社会的适应能力强,市场需求量大。据调查,在我市范围内,从2003年开始,常德力元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台资汉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韩资寰球电子有限公司先后在常德市德山开发区、武陵开发区、澧县工业园区新办了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电子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企业,沿海发达地区的相关企业也因劳动力问题正逐渐向内地转移,未来三年,本地区对电子类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6000人以上;随着本市工业化、城镇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对本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见附件53)。
1.3  就业导向
近几年,我校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求发展,视就业工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狠抓全面就业+优质就业。为此,我校成立了专门机构,积极开展学生的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设计和创业教育,下大力拓宽就业渠道,就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4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5.5%,2005年达97%(见附件54-72)。在狠抓一次性就业率的同时,我校更加注重“优质就业”,先后与多家大型企业实行联合办学,实施“订单”培养,开展岗前特训,让学生学有所长,就业对口。近两年专业对口就业率超过80%,电子类专业的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更高(见附件56-71),我校被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信得过单位”(见附件72)。
1.4 合作办学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我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与企业联合办学。1998年,我校与北京中盐大厦签订了联合培训协议,共同培训旅游及相关专业人才,并确立中盐大厦为我校旅游、文秘、财会等专业的实习基地。2001年3月与湖南湖大远程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每年培训学员50名,公司为学校每年提供学生实习工位100个。2002年5月,我校又与广东永昶集团签订协议,双方议定每年培训初级技工50?100名,培训期1年,前半年在我校进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培训,厂方安排有关教师为学生授课,后半年学生到厂方带薪实习。从2004年12月开始,我校又与深圳智邦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了四期主机板维修技术培训班共6个班,前四个班近150名学生已全部对口上岗,第五、六班100多名学员将于今年6月底以前全部对口上岗。今年,我校进一步与智邦公司合作,联合开办“SMT技术”即电子产品表面组装技术专业,计划招生150人,采取“2+1”模式办学(见附件74-107)。
二是与其他学校联合办学。2001年2月,我校与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签订联合办学协议,联合开办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成人大专班。同年,我校又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签订联办协议,开办了电子电工等4个专业五年制大专班,每年招生均超过40人,至今仍实行联合办学。今年又与北京中教动力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有限公司(北京民族大学)合作,采取“2+1”模式,联合开办“海关报关”、“空港服务”专业,计划招生210人。经主管部门同意,我校还采取名校带民校的办法,设立了“常德电视中专学校”,积极开展与区县民办职业学校的联合办学,明确了专门管理人员,实行归口管理(见附件108-118)。
我校积极为农民奔小康服务,面向农村和偏远、贫困地区招生。近些年来,每年招收的农村学生均占85%以上,每年面向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招生50人以上。今年,我校已与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的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了计划衔接,计划招生150人。(见附件119-121
2、学校基本情况
2.1  建筑面积
我校地处常德市城区中心,占地近80亩,除去教工宿舍外,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见附件122)。
2.2  校舍面积
我校共有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其中用于教学和学生的建筑面积35231平方米。校园分区明确,校舍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见附件123)。
2.3  在校生规模
近些年来,我校每年招生稳定在千人左右。目前,学校共有5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500余人(见附件1-3124-125)。
3、专业基本情况
3.1  专业设置
为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校通过专业调整,构建了以电子、计算机、机械类专业为重点,其他专业为补充的专业体系,重视办好重点专业,发展新兴专业,打造专业品牌。前些年,我校开设了电子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电算会计、旅游服务与管理、文秘、电脑艺术设计、烹饪等11个专业,今年准备增开SMT技术(电子产品表面组装技术)、海关报关、空港服务三个专业(见附件126-127)。
我校的电子类专业包括电子技术应用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两个专业,其中电子技术应用是全省的重点专业。电子类专业1994年开办,当年招生100余人,10多年来,该类专业一直开办,近几年每年招生均在200人左右。该类专业已有9届毕业生,累计毕业学生867余人(见附件128-158)。
3.2  学历教育学生数及年培训人数
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与电子电器专业以学历教育为主,兼顾短期培训。目前,这两个专业学历教育在校生600余人。2005年,该专业短期培训549人次(见附件20128-158)。
3.3  师资结构与水平
我校电子类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1人(含兼职教师3人),其基本情况如下表:

总人数

高级职称

双师型教师

工程师

实习指导教师

职业

资格

考评员

兼职

教师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其中相当于高级工人数

比例

21

7

33%

16

76%

4

21

16

76%

3

3

 

 

(见附件159-199
我校该专业教师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教研活动,近几年,先后有10余篇论文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或在省市获一、二奖,有6位教师参加省、市教学比武或专业技能竞赛,2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目前该专业有一个市级立项课题正在进行研究;以伍宗富老师为第一副主编的《机电一体化慨论》已经出版(见附件200-245)。该专业教师还积极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孙文武等老师开发的“节能型红外遥控插座板”现已提出专利申请,并被专利局受理(见附件246-252)。我校是全市中职学校电子电器类专业教研联组主持学校,在历年的教研活动中,我校该专业的教师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见附件253)。
4、教学改革情况
4.1  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
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一贯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突出技能训练,注重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长期以来,我校经常派人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重视市场对教改的导向作用。文化课教改突出为专业服务的特点,注重实用性;专业课教改紧贴企业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技能性。课程内容紧密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及时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在制订教学计划过程中与企业紧密合作,在传授教学内容时努力满足企业需求。无论教学计划,还是教学内容,约有三分之一直接体现企业的意愿(见附件254-261)。在教学方式上全方位推行目标教学和专业“模块教学” (见附件262-264),并且与职业资格等级证考核紧密结合(见附件43-52);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更新,充分利用校园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用先进教学手段约占教学量的50%(见附件265-268);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本位,改革教学方法,推行“启发式”、“示范式”、“训练式”、“互动式”教学,注重以职业为本位,把学生的动手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见附件269-279473-491)。
4.2  教材建设
结合培养目标和专业覆盖的职业岗位需要,我校选用了合适版本的教材,并编制了校本教材。电子电工专业教研室先后编写了《主机板维修技术》、《电子技术(数字部分)》、《电视机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PLC)》等校本教材(见附件280-295)。作为全市中职学校电子类专业教研联组主持学校,我校编写的《主机板维修技术》,还供常德市职业中专、常德市鸿志职业学校、汉寿县职业中专使用(见附件296);编写的《电子类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中普遍使用(见附件297-308),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4.3  教学制度改革
我校奉行“以制度管教学,向管理要质量”的理念,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管理严格、规范(见附件359-372),同时,采用计算机校园网络进行教学管理(见附件265)。我校大胆实施教学制度改革,尝试开放式教学(见附件309-315)、弹性学习制度、学分制管理(见附件316-358)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校的教学管理,受到市委书记程海波的高度赞许。
4.4  职业资格鉴定
我校经市劳动局批准成立了“常德工业学校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设立了职业资格鉴定站(见附件373-374)。近几年,90%的毕业生获得了初级职业等级证,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逐年上升(见附件27-32375)。
4.5  国际合作交流
我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先后2次派人出国考察,借鉴德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见附件376-379)。今年,北京中教动力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有限公司(北京民族大学)拟派外籍教师来校授课,尝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见附件109)。
我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电子技术专业被确定为全省重点建设专业(见附件380-383);教学改革的成果多次在全市中职学校中推介;先后有四川乐山职专、湘潭一职、娄底机电学校等十多所外地学校教师来我校参观考察,我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受到普遍赞誉。
5、校企合作与产教结合
5.1  企业参与专业建设
为了将“电子技术应用”这一省级重点专业做大做强,我校于2004年12月专门组建了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有关人员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见附件384-385)。该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新学期的专业教学工作,平时不定期的研究部署某一课程的教学任务,并组织编写有关校本教材。同时,该委员会还指导以我校为主持学校的常德市电子类专业教研联组的教学教研活动(见附件386)。
我校建立了6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见附件387-402),每次学生实习,学校派2-3名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同时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我校先后有11名电子专业课教师到上述企业参加了实践活动(见附件403)。
5.2  开展“订单”培养
我校本着“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的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先后与7家大中型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采取“订单”式培养,学生“定向”就业(见附件73-118388-402)。我校实施“订单”式培养,一是在招生前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根据用工要求开展招生和教学,学生毕业后由企业安排定向上岗;二是在第四学期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针对用工需求对部分专业班级学生进行岗前特训,学生结业后由学校和企业组织学生对口就业。学校对学生实行一年以上的跟踪服务,协调解决劳动纠纷,并根据企业反馈意见和建议,调整、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见附件404-411)。
5.3  学校为企业服务
我校积极为企业提供在职职工的培训和技术、生产方面的服务,一方面发挥了学校的人才、技术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使师生接触社会和生产实际。我校为湖南湖大远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培训在职职工195人次。我校宋祥弟老师受聘担任了该公司的技术顾问,宋祥弟和孙文武老师教师参与了该公司新产品的开发(见附件421-422);我校电工电子专业150名学生到该企业进行为期1个月左右的生产实习(见附件423-432)。
6、学校改革管理水平
6.1  人事制度改革
我校先后于2000年和2003年两次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工资制,建立了良性的激励机制。按照按需设岗、民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实行了全员聘任制度。学校根据教职工岗位不同和工作量的大小,绩酬挂钩,领取不同的津贴,拉开了收入差距(见附件433-470)。学校所有中层干部通过述职演说、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竞争上岗(见附件437443-446448-450)。同时,学校对教职工岗位工作目标严格进行量化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度(见附件452-453)。学校还设立了“优秀教学奖”、“优秀班主任奖”等奖项(见附件455-456460-469471-472),对在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这些人事制度改革措施,有效地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发展呈现良性循环。
6.2  实验、实习管理水平
我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实验实习,教务科有1名副科长专门负责实验实习的管理,制定较完善的实验实习计划和制度,且落实良好(见附件473-491)。我校还于2003年成立了电子技能教研室,专门对电子实验实习进行研究和管理(见附件492)。目前我校有校内电子电器实验实训室14个,使用面积1364平方米,设备价值约230万元(见附件493-494)。学校实验实习场所的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见附件495-508)。
6.3  实训基地管理
我校有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对实训场地进行管理,规章制度健全,责任到人明确(见附件509-510515-521540-544)。学校有常德湘北家用电器维修部和常德美工标牌厂两个校办的校园外实训基地。它们是具有法人资格、独立经营核算的企业,共有固定资产约150万元,员工35人(见附件511-514)。两个单位独立进行成本核算,文明有序开展生产实训,无任何安全事故,每年创利润合计在25万元左右(见附件522-539)。
7、政府的重视和投入情况
7.1  政策支持
早在1985年12月,常德地委和行署就颁发了常发[1985]12号《关于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文件,制定了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划和措施。1988年11月,常德市人大颁发了《关于巩固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议》,明确规定设立职业技术教育补助专款,近期内不少于市财政总收入的0.3%。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更加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又相继颁发了常德市“教育20条”等大力发展教育的文件。市委市政府对我校的发展十分重视,市委书记程海波、副书记周用金、副市长张元英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深入我校进行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见附件545-573)。
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对我校的发展也十分关注,作出了对我校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扶持计划,明确承诺,将按中央专款1:1的比例安排配套建设资金(见附件574)。
7.2  经费支持
市委市政府一贯重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构建了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早前,市里就明确了筹措职教经费的渠道,设立了职业技术教育补助专款(见上文“政策支持”中的内容)。2003年,市委在“教育20条”中,又对设立职教专项经费再次予以明确(见附件563)。
市委市政府对我校给予了巨大的经费支持,2003年市财政给我校拨款100万元;2004年给我校拨款350万元;2005年给我校拨款200万元;2006年计划拨款275万元,现已到位20万元。2003?2006年,总共拨款925万元。以上资金主要用于教学设施、实训基地建设和设备购置(见附件575-646)。
8、资源共享与示范作用
8.1  资源共享
我校利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实验实训设施,为周边兄弟学校卓有成效地提供了资源支持。常德信息工程学校、常德电大、常德鸿志职业学校等与我校签订了资源共享协议,已有这些学校的电子专业学生来我校进行实验实训。他们来实训之前,提前一周通知我校,按每生每课时1.5元的标准付给我校补偿费。我校教务科一位副科长负责此项工作,建立了完备可行的运行和管理机制(见附件647-652)。
8.2  示范作用
我校特别是电子专业实训基地的示范作用成效显著。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与电子电器专业每年培养学历教育学生、开展短期培训,以及为兄弟学校该专业学生提供实训服务的人数均在500人以上。同时,实训基地的建设、配置、实训教学、实训安排与管理也为兄弟学校的基地提供了有益经验。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类专业课教学研讨会、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多次在我校举行,推动和促进了全市电子类专业的教学质量与学生实训技能的提高。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学校参与常德市“三化”建设的经验得到了推介,学校校长作了典型发言,我校的办学经验为常德市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见附件653-67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