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关于将常德工业学校作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单位的申报报告
发布时间:2006-06-09 00:00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关于将常德工业学校作为中央财政支持的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单位的申报

    

 

湖南省教育厅、财政厅:
根据省教育厅、财政厅转发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精神,常德市教育局、财政局研究决定:推荐常德工业学校作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申报单位。现申报如下:
(一)
常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积极制定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方针与政策。近些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02]16号和湘发[1998]6号文件精神,在推进当地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制定并下发了中共常德市委、常德市政府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常发[1999]1号)和《中共常德市委、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苦干意见》(常发[2002]5号)(简称“教育20条”)等加速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定了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抓稳定、抓效益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了“政府统筹、部门联办、教委主管、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成立了由政府办、教育、财政、劳动、人事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办学指导委员会,由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任主任,负责统筹、规划、协调职教工作。为了加速职业教育发展,市委、市政府明确了一系列政策措施:1、把发展职业教育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把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在校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的比例和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规划的完成情况,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的年度管理目标,凡是职业教育不合格的区县(市),就是教育工作不合格的区县(市)。3、把对职业教育的督导评估作为对整个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抓好、抓落实;执法机关要对违反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认真查处。4、凡在城镇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就读的学生,可在学校所在地办理城镇落户手续。5、建立就业准入制度,坚持“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就业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初中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就业前必须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取得培训合格证。各职业介绍机构和用人单位在介绍或招收录用人员时,应优先推荐和使用经过职业技术培训并取得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市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对违反用工制度的单位和组织依法予以处理。6、尽最大努力解决好现有职业学校建设用地和校舍建设等问题,力争在近一二年内使全市职业学校校园占地面积和校舍建筑面积达到上级规定的标准,使各类职业学校专业仪器设施总值达到省里规定的标准。7、划拨一定数量的土地、水面或企业,作为生产实习基地。8、职业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在专业设置上要贴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致富需要,每个区县(市)要重点办好1至2个主体专业,并突出超前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使职业教育直接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在2005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把“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三个战略重点,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狠抓落实。在具体工作中,实行职教工作优先研究,职教投入优先保证,职教经费优先下拨的方针。并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之一,是要按规划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市委在去年11月初召开的四届八中全会上,提出了要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强市、文化名城、和谐常德”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并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列为今后五年的五件大事之一。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下大力扩大中职招生规模。早些年,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关于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根据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全市要办起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64所。普通高中由现有的85所缩减到65所,基本保持每10万人口有一所普通高中。普通高中招生基本保持现有招生人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与普高招生达到各半的比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教育20条”中,又明确指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每年要达到3万人以上,在校生达到10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高和中职的比例达到1:1,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5万人。市级要重点抓好一批骨干职业学校建设,每个区县(市)要重点办好一所示范性职业学校,要重点扶持一批与常德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的专业。并敦促教育主管部门对职教资源要进一步调整、优化、盘活、整合。引导各职校紧贴市场,打造专业品牌,规范招生秩序,扩大招生规模。引入民办机制参与办学,鼓励社会力量、部门自主办学。扩大职业教育总容量,实现普高与中职学校招生数与在校学生数保持大体相当,形成普高与中职协调发展的格局。在《常德市职业教育“十五”工作总结及“十一五”工作规划》中还明确提出:到2010年,高等职业学校所数稳定在3所,年招生数稳定在5000人,在校生达到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稳定在66所,年招生数稳定在3万人,在校生稳定在9万人。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招生保持各半。市本级办好1所国家级示范高等职业学院,5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区县(市)办好1所国家级重点或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全市建成国家重点建设实训基地10个,省重点建设专业实训基地3个、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精品专业10个、省重点扶持的乡镇农校10所,形成以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实训基地、精品专业和一批市级示范学校示范专业为主体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群。
市委、市政府还下大力切实保证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确保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早年,市里就设立了职业技术教育补助专项资金。在常发(1999)1号文件中又明确提出:市财政从1999年起,将职教专项经费按财政增加情况适当增加,各区县(市)财政从1999年起,都要设立职教专项经费,并每年有所增加。农村和城市教育费附加,每年至少安排10%用于职业教育,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区县(市),其比例不得少于15%。近年来,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每年市财政安排城市教育附加费的30%以上用于职业教育发展,并随着生源的递增而递增,确保职业教育的硬件建设,确保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市委、市政府对常德工业学校的发展和打造品牌学校高度重视,并保证了对这所国家级重点学校的重点投入。几年来,每年都有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该校调研或现场办公,对学校的发展进行专题研究。2004年,市委书记程海波带领有关人员深入学校现场办公,专题研究学校的长远发展。2005年市委副书记周用金、市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张元英分别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学校研究实训楼的建设等问题。今年张元英副市长又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学校解决培训中心的修建问题。市领导为学校确定了“以专业定校、以专业兴校”的办学思路,为学校发展明确了方向。同时,市财政对学校的经费投入给予重点保证。2005年市财政拨专项资金200万元,用于实训楼的建设、图书馆的改造和设备的添置。2006年,又安排拨款275万元,用于培训中心和电子专业的建设。2003—2006年总投资925万元,有力地加速了学校发展和提升了办学水平。
(二)
常德工业学校是常德市政府主办、市教育局主管的普通中专学校,是连续三届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是全省职教先进单位,已步入发展快车道。学校开办了电子、机械等14个专业,其中“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是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也是市里规划重点建设的专业。该校现有50个教学班,在籍学生2500多人。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贴市场,服务经济,积极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短缺人才,努力实现“全面就业+优质就业”的就业目标,毕业生就业率高。该校专业设置力求适应当地产业结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几次调整过时的或人才市场相对饱和的专业,增设了市场需求量大、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热门”专业,积极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和紧缺人才。80年代中后期,社会急需财会、家电维修等方面的人才,学校及时调整了专业结构,适应了市场需要。进入本世纪,计算机、电子技术、旅游及酒店管理、烹饪、机械等专业人才在市场中占据了显要位置,该校又对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加大了资金投入,开展了“主机板维修技术”特训和开设了“SMT技术”即电子产品表面组装技术等新型专业,卓有成效地适应了社会需求。该校还把有关专业由学历教育改为短期培训,实行了多渠道、多形式,长短结合办学,积极服务于不同求职者和不同用工单位的需求。同时,该校还十分重视专业技能 教学,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毕业生供不应求,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5%以上。经过不懈努力,该校既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和技能型短缺人才,又为学校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加快改革步伐,各方面皆走在全市职业教育的前列,是全市职业学校的“排头兵”。该校积极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教材和课程改革,努力推进学校管理体制和用人制度的改革,极大地增强了办学活力。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校非常重视市场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经常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并以此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文化课教改突出为专业服务的特点,注重实用性;专业课教改紧贴企业的需求,侧重动手能力的训练,注重技能性。在教学模式上全方位推行“目标教学”、“模块教学”。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更新,充分利用校园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注重改革教学方法,推行“启发式”、“示范式”、“训练式”、“操作式”、“互动式”教学。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把课堂从课内搬到课外,从校内搬到校外,从实训室搬到厂房、车间。积极改革课程结构,形成了必修与选修、分科与综合、封闭与开放有机结合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还自编了多种校本教材,并为兄弟学校提供服务。重视改革考核办法,变传统的“单一笔试”为“书面考试”与“操作考核”相结合。通过深入进行教学改革,该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职教特色更为突出,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同时,该校还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用人体制改革,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实行了科室负责人竞争上岗,学校每个岗位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学校充满活力。该校健全了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校产管理等一整套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强调领导带头和教师的示范作用,重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大大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用制度治校、管人、理财,使“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发展呈现良性循环。
为了把学校做大做强,该校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办学新模式,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自主办学与联合办学相结合、长训班与短训班相结合,积极推行“校企联合”、“校校合作”,不断突破,大胆创新,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校企联办实现了由原来学校主动寻找合作企业到学校主动寻找企业与企业主动寻找学校并举的转变。2000年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该校先后与北京中盐大厦、富士康集团、广东桥头电子二厂、宏基电脑集团、广东永昶集团、深圳智邦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湖南湖大远程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常德汉光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实行了“订单招生、订单教学、定向就业”,联办双方共同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实现了学生优质就业和对口就业。校校合作主要采取“3+2”、“2+1”模式,先后与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中教动力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有限公司(北京民族大学)等学院联合办学,实现了联办双方互利双赢的目的,有效地增强了办学特色和办学活力。
该校以学历教育为主体,同时积极开展短期培训,主动为下岗职工、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几年来,为缓解我市的就业矛盾,先后与常德市劳动局、武陵区劳动局就待业、下岗人员培训达成合作协议,利用节假日和工余时间开展短期培训,每期1—3个月,主要培训项目有电工电子、计算机、烹饪技术等。同时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承办了普通话、计算机、财会培训。2005年,培训武陵区下岗待业人员150人,培训农村劳动力100人次,面向在校电子电工类学生考证培训616人。2004年,学校被省教育厅明确为“农民工培训基地”;去年学校被市里推选为省经委、教育厅命名的“中小企业职工培训示范基地”;今年初,学校经市劳动局批准成立了“常德工业学校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并被确定为“常德市劳动力转移定点培训单位”、“常德市下岗职工定点培训单位”。此外,该校还与深圳旭电集团、光远集团等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固的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关系。学校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奔小康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
常德工业学校办学特色日益显现,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办学效益越来越好。近年来,尽管上级对该校的投入日渐加大,但现有的教学实习设备、设施仍然难以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发挥的需要。鉴于此,经市教育局、市财政局考察论证,推荐常德工业学校作为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子电工与自动化”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单位。
专此报告,请批示!


常德市教育局                 常德市财政局

二OO六年四月十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开 > 政务公开 > 行政文件

关于将常德工业学校作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单位的申报报告

发布时间:2006-06-09 00:00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关于将常德工业学校作为中央财政支持的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单位的申报

    

 

湖南省教育厅、财政厅:
根据省教育厅、财政厅转发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精神,常德市教育局、财政局研究决定:推荐常德工业学校作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申报单位。现申报如下:
(一)
常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积极制定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方针与政策。近些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02]16号和湘发[1998]6号文件精神,在推进当地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制定并下发了中共常德市委、常德市政府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常发[1999]1号)和《中共常德市委、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苦干意见》(常发[2002]5号)(简称“教育20条”)等加速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定了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抓稳定、抓效益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了“政府统筹、部门联办、教委主管、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成立了由政府办、教育、财政、劳动、人事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办学指导委员会,由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任主任,负责统筹、规划、协调职教工作。为了加速职业教育发展,市委、市政府明确了一系列政策措施:1、把发展职业教育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把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在校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的比例和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规划的完成情况,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的年度管理目标,凡是职业教育不合格的区县(市),就是教育工作不合格的区县(市)。3、把对职业教育的督导评估作为对整个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抓好、抓落实;执法机关要对违反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认真查处。4、凡在城镇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就读的学生,可在学校所在地办理城镇落户手续。5、建立就业准入制度,坚持“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就业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初中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就业前必须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取得培训合格证。各职业介绍机构和用人单位在介绍或招收录用人员时,应优先推荐和使用经过职业技术培训并取得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市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对违反用工制度的单位和组织依法予以处理。6、尽最大努力解决好现有职业学校建设用地和校舍建设等问题,力争在近一二年内使全市职业学校校园占地面积和校舍建筑面积达到上级规定的标准,使各类职业学校专业仪器设施总值达到省里规定的标准。7、划拨一定数量的土地、水面或企业,作为生产实习基地。8、职业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在专业设置上要贴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致富需要,每个区县(市)要重点办好1至2个主体专业,并突出超前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使职业教育直接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在2005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把“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三个战略重点,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狠抓落实。在具体工作中,实行职教工作优先研究,职教投入优先保证,职教经费优先下拨的方针。并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之一,是要按规划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市委在去年11月初召开的四届八中全会上,提出了要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强市、文化名城、和谐常德”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并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列为今后五年的五件大事之一。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下大力扩大中职招生规模。早些年,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关于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根据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全市要办起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64所。普通高中由现有的85所缩减到65所,基本保持每10万人口有一所普通高中。普通高中招生基本保持现有招生人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与普高招生达到各半的比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教育20条”中,又明确指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每年要达到3万人以上,在校生达到10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高和中职的比例达到1:1,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5万人。市级要重点抓好一批骨干职业学校建设,每个区县(市)要重点办好一所示范性职业学校,要重点扶持一批与常德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的专业。并敦促教育主管部门对职教资源要进一步调整、优化、盘活、整合。引导各职校紧贴市场,打造专业品牌,规范招生秩序,扩大招生规模。引入民办机制参与办学,鼓励社会力量、部门自主办学。扩大职业教育总容量,实现普高与中职学校招生数与在校学生数保持大体相当,形成普高与中职协调发展的格局。在《常德市职业教育“十五”工作总结及“十一五”工作规划》中还明确提出:到2010年,高等职业学校所数稳定在3所,年招生数稳定在5000人,在校生达到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稳定在66所,年招生数稳定在3万人,在校生稳定在9万人。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招生保持各半。市本级办好1所国家级示范高等职业学院,5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区县(市)办好1所国家级重点或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全市建成国家重点建设实训基地10个,省重点建设专业实训基地3个、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精品专业10个、省重点扶持的乡镇农校10所,形成以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实训基地、精品专业和一批市级示范学校示范专业为主体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群。
市委、市政府还下大力切实保证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确保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早年,市里就设立了职业技术教育补助专项资金。在常发(1999)1号文件中又明确提出:市财政从1999年起,将职教专项经费按财政增加情况适当增加,各区县(市)财政从1999年起,都要设立职教专项经费,并每年有所增加。农村和城市教育费附加,每年至少安排10%用于职业教育,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区县(市),其比例不得少于15%。近年来,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每年市财政安排城市教育附加费的30%以上用于职业教育发展,并随着生源的递增而递增,确保职业教育的硬件建设,确保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市委、市政府对常德工业学校的发展和打造品牌学校高度重视,并保证了对这所国家级重点学校的重点投入。几年来,每年都有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该校调研或现场办公,对学校的发展进行专题研究。2004年,市委书记程海波带领有关人员深入学校现场办公,专题研究学校的长远发展。2005年市委副书记周用金、市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张元英分别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学校研究实训楼的建设等问题。今年张元英副市长又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学校解决培训中心的修建问题。市领导为学校确定了“以专业定校、以专业兴校”的办学思路,为学校发展明确了方向。同时,市财政对学校的经费投入给予重点保证。2005年市财政拨专项资金200万元,用于实训楼的建设、图书馆的改造和设备的添置。2006年,又安排拨款275万元,用于培训中心和电子专业的建设。2003—2006年总投资925万元,有力地加速了学校发展和提升了办学水平。
(二)
常德工业学校是常德市政府主办、市教育局主管的普通中专学校,是连续三届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是全省职教先进单位,已步入发展快车道。学校开办了电子、机械等14个专业,其中“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是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也是市里规划重点建设的专业。该校现有50个教学班,在籍学生2500多人。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贴市场,服务经济,积极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短缺人才,努力实现“全面就业+优质就业”的就业目标,毕业生就业率高。该校专业设置力求适应当地产业结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几次调整过时的或人才市场相对饱和的专业,增设了市场需求量大、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热门”专业,积极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和紧缺人才。80年代中后期,社会急需财会、家电维修等方面的人才,学校及时调整了专业结构,适应了市场需要。进入本世纪,计算机、电子技术、旅游及酒店管理、烹饪、机械等专业人才在市场中占据了显要位置,该校又对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加大了资金投入,开展了“主机板维修技术”特训和开设了“SMT技术”即电子产品表面组装技术等新型专业,卓有成效地适应了社会需求。该校还把有关专业由学历教育改为短期培训,实行了多渠道、多形式,长短结合办学,积极服务于不同求职者和不同用工单位的需求。同时,该校还十分重视专业技能 教学,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毕业生供不应求,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5%以上。经过不懈努力,该校既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和技能型短缺人才,又为学校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加快改革步伐,各方面皆走在全市职业教育的前列,是全市职业学校的“排头兵”。该校积极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教材和课程改革,努力推进学校管理体制和用人制度的改革,极大地增强了办学活力。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校非常重视市场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经常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并以此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文化课教改突出为专业服务的特点,注重实用性;专业课教改紧贴企业的需求,侧重动手能力的训练,注重技能性。在教学模式上全方位推行“目标教学”、“模块教学”。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更新,充分利用校园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注重改革教学方法,推行“启发式”、“示范式”、“训练式”、“操作式”、“互动式”教学。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把课堂从课内搬到课外,从校内搬到校外,从实训室搬到厂房、车间。积极改革课程结构,形成了必修与选修、分科与综合、封闭与开放有机结合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还自编了多种校本教材,并为兄弟学校提供服务。重视改革考核办法,变传统的“单一笔试”为“书面考试”与“操作考核”相结合。通过深入进行教学改革,该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职教特色更为突出,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同时,该校还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用人体制改革,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实行了科室负责人竞争上岗,学校每个岗位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学校充满活力。该校健全了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校产管理等一整套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强调领导带头和教师的示范作用,重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大大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用制度治校、管人、理财,使“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发展呈现良性循环。
为了把学校做大做强,该校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办学新模式,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自主办学与联合办学相结合、长训班与短训班相结合,积极推行“校企联合”、“校校合作”,不断突破,大胆创新,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校企联办实现了由原来学校主动寻找合作企业到学校主动寻找企业与企业主动寻找学校并举的转变。2000年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该校先后与北京中盐大厦、富士康集团、广东桥头电子二厂、宏基电脑集团、广东永昶集团、深圳智邦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湖南湖大远程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常德汉光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实行了“订单招生、订单教学、定向就业”,联办双方共同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实现了学生优质就业和对口就业。校校合作主要采取“3+2”、“2+1”模式,先后与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中教动力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有限公司(北京民族大学)等学院联合办学,实现了联办双方互利双赢的目的,有效地增强了办学特色和办学活力。
该校以学历教育为主体,同时积极开展短期培训,主动为下岗职工、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几年来,为缓解我市的就业矛盾,先后与常德市劳动局、武陵区劳动局就待业、下岗人员培训达成合作协议,利用节假日和工余时间开展短期培训,每期1—3个月,主要培训项目有电工电子、计算机、烹饪技术等。同时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承办了普通话、计算机、财会培训。2005年,培训武陵区下岗待业人员150人,培训农村劳动力100人次,面向在校电子电工类学生考证培训616人。2004年,学校被省教育厅明确为“农民工培训基地”;去年学校被市里推选为省经委、教育厅命名的“中小企业职工培训示范基地”;今年初,学校经市劳动局批准成立了“常德工业学校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并被确定为“常德市劳动力转移定点培训单位”、“常德市下岗职工定点培训单位”。此外,该校还与深圳旭电集团、光远集团等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固的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关系。学校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奔小康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
常德工业学校办学特色日益显现,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办学效益越来越好。近年来,尽管上级对该校的投入日渐加大,但现有的教学实习设备、设施仍然难以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发挥的需要。鉴于此,经市教育局、市财政局考察论证,推荐常德工业学校作为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子电工与自动化”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单位。
专此报告,请批示!


常德市教育局                 常德市财政局

二OO六年四月十日

 

 

 

 

 

 

 

 

 

 

 

 

 

 

 

Baidu
map